李興會
(徐州技師學院,江蘇 徐州 221151)
Φ130mm機軸表層剝離狀開裂失效分析
李興會
(徐州技師學院,江蘇 徐州 221151)
Φ130 mm的45鋼機軸經(jīng)表面淬火、磨削加工后表面出現(xiàn)裂紋,對開裂的機軸取樣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硬度檢驗、金相顯微組織分析.結果表明:Φ130 mm機軸在鍛后調質及表面淬火過程中表面形成不均勻組織而產(chǎn)生的應力是產(chǎn)生剝離狀裂紋的主要原因.
45鋼;剝離裂紋;分析
某公司生產(chǎn)的Φ130 mm的機軸采用45鋼,其加工工藝過程為:鑄件-鍛造-(粗加工)-調質-精加工-表面淬火-低溫回火-磨削.Φ130 mm機軸是在磨削后放置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開裂的現(xiàn)象,截取長50 mm~60 mm的樣品,開裂的宏觀形貌如圖1所示.開裂出現(xiàn)在表面很薄一層內,厚度約0.3 mm~0.5 mm,裂紋平行于零件表面,且面積較大,從而導致開裂層沿軸向出現(xiàn)二次裂紋,甚至出現(xiàn)沿切向的三次裂紋,造成表面剝落.為確定機軸開裂的原因,開展了化學成分分析、硬度檢驗、金相顯微組織分析等研究工作,探究機軸裂紋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為解決機軸失效問題提供依據(jù).
圖1 開裂的宏觀形貌
采用光譜分析儀對有裂紋的Φ130 mm機軸取樣分析,其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看出,該機軸鋼材的化學成分符合GB699-88《優(yōu)質碳素結構鋼技術條件》中45鋼的技術要求.
表1 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該機軸經(jīng)表面淬火后,其硬化層厚度約3 mm左右,如圖2所示,硬度檢驗結果見表2.
圖2 試樣截面照片(圓周白亮處即為硬化層)
位置表面淬硬層(心部距表面約20mm處)實測硬度值(HRC)55.6、56.4、55.6、51.511.1、13.3、12.2、10.2、13.0、12.8、11.8、12.5、12.0平均硬度值(HRC)54.812.1(≈192HB)
由表2可以看出,機軸經(jīng)過表面淬火后,材料的組織不同,表面和心部硬度差異較大.表面淬硬層的平均硬度值為HRC54.8,硬度偏高;心部硬度HRC12.1(距表面約20 mm),換算成布氏硬度約為HB192,硬度偏低.
根據(jù)資料介紹[1]33-55,對于Φ130 mm的大件,淬火冷卻時間應該為:水淬3~4min、油淬15~25min,以保證心部冷卻到Ms點附近(約300℃左右).按照GB699-88的規(guī)定,一般不超過Φ200 mm的碳鋼(35鋼、45鋼、50鋼)調質后的硬度可以達到HB240~280[2]13-1,退火后的硬度一般小于HB197(毛坯尺寸25 mm).而該機軸心部調質后的硬度只有HB192,盡管尺寸上存在差別,但是調質后的硬度比退火后的硬度還要低很多.在距表面10 mm~20 mm心部處取樣的金相組織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機軸的顯微組織為珠光體+鐵素體,其中鐵素體呈較明顯的網(wǎng)狀分布,見圖3(a),這是由于在鍛后調質淬火冷卻過程中,冷卻速度過低、冷卻時間過短,從而導致先共析鐵素體沿晶界析出,形成網(wǎng)狀鐵素體,造成心部硬度偏低.
圖3 軸心部的金相組織
表面層及裂紋附近的金相組織如圖4所示,可以看到,在裂紋附近的金相組織中沒有明顯的氧化和脫碳層存在,這說明裂紋不是在鑄造、鍛造及鍛后調質過程中出現(xiàn)的,而是在表面淬火及以后的加工工序中出現(xiàn)的.
圖4 軸表面層的金相組織
圖4中還可以看出,表面淬火層中有條束狀和針狀馬氏體存在[3]204-205,這可能是表面淬火后的低溫回火不夠充分所致,同時造成表面硬度偏高.
圖4(a)中可看出,表面淬硬層有較模糊呈黑色的網(wǎng)狀組織存在,這是調質后的網(wǎng)狀鐵素體組織在表面淬火中形成的低碳馬氏體,低碳馬氏體本身容易產(chǎn)生自回火形象,因而導致制樣中容易腐蝕的結果.而調質后的珠光體組織在表面淬火中形成高碳馬氏體,高碳馬氏體的比容大,易產(chǎn)生體積膨脹,從而導致表面層產(chǎn)生徑向的拉應力,這是造成該機軸產(chǎn)生剝離裂紋的根本原因[4]201-202.
圖5是淬硬層之下的次表層組織,可以看出次表層組織與心部組織基本相同(圖3與圖5可對比觀察).
由于次表層的組織是網(wǎng)狀鐵素體,而表層組織為淬火的高碳馬氏體組織,次表層與表層組織的線膨脹系數(shù)不同,冷卻收縮時產(chǎn)生了較大的拉應力,也是造成表層金屬產(chǎn)生剝離裂紋的原因之一.
圖5 次表層的金相組織
Φ130 mm機軸在表面產(chǎn)生剝離狀裂紋的原因是:在鍛后調質的淬火冷卻過程中,由于冷卻速度過低、冷卻時間過短,從而導致網(wǎng)狀鐵素體的形成(同時造成心部硬度偏低);網(wǎng)狀鐵素體在表面淬火中形成的低碳馬氏體易于腐蝕,而被網(wǎng)狀鐵素體所包圍的珠光體組織,其含碳量高于鋼的平均含碳量,在表面淬火中形成高碳馬氏體,高碳馬氏體的比容大,易產(chǎn)生體積膨脹,從而導致表面層產(chǎn)生很大的徑向拉應力,磨削之后表面層厚度減薄,在拉應力作用下,產(chǎn)生剝離狀裂紋.資料[5]85-88指出,剝離狀裂紋屬于4種典型的鋼件淬火裂紋之一,表面淬火中沿硬化層的組織不均勻,容易造成這種典型的表面剝離狀裂紋.
還應該指出的是,該機軸在表面淬火后可能回火不及時或回火不夠充分,導致表面淬火應力沒有及時消除,因此造成表面硬度偏高,也可能是該機軸產(chǎn)生表面剝離狀裂紋的原因之一.
[1] 浙江大學,上海機械學院,合肥工業(yè)大學.鋼鐵材料及其熱處理工藝[M].上海:上海科學技出版社,1978.
[2] 高為國,王高升,李東鋒.45鋼齒輪淬火裂紋的形成及擴展[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2(4).
[3] 王長健.45鋼錐套淬火裂紋失效分析[J].金屬熱處理,2017,42(4).
[4] 張麗偉,劉素芬,王 凡,等.50CrV板簧淬火開裂原因分析[J].金屬熱處理,2015,40(12).
[5] 安運錚.熱處理工藝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82.
TG142.1;TG115
A
1671-8127(2017)06-0086-03
2017-05-15
李興會(1969- ),女,遼寧鞍山人,徐州技師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金屬材料加工工藝研究。
[責任編輯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