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斌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生脈散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38例
鐘 斌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目的 探討中醫(yī)藥辨證施治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的療效。方法 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6例進行隨機分為兩組,生脈散組38例,對照組38例,均以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充分休息、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促進心肌細胞代謝、合并心律失常糾正心律失常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上加服生脈散加減湯藥治療。結果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對比:治療組38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10%。對照組38例,顯效16例,有效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6.31%。治療組療效優(yōu)與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生脈散加減配合常規(guī)西藥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中得到驚人的療效。
生脈散加減方;病毒性心肌炎;辨證施治;臨床觀察
病毒性心肌炎(VMC)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局限性或彌漫性炎癥性為病理改變的心肌疾病,以青少年及成年人群體為主,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無明顯臨床表現,僅出現心電圖改變,重者出現嚴重心律失常,少數演變?yōu)閿U張性心肌病,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1]。均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發(fā)現多種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高趨勢,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筆者隨職利琴主任醫(yī)師跟診至今,觀察應用生脈散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在臨床上療效顯著,故將臨床患者資料收集整理進行療效觀察研究,現將觀察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西安市第五醫(yī)院(陜西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門診及住院治療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6例,年齡16~35歲,平均年齡(28±2.3)歲。其中男40例,女36例,病程大約1個月至3年,病因及誘因中,發(fā)病前有明顯的外感及腹瀉病史有48例,有過度勞累病史的有15例,無明顯原因發(fā)病者13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治療前無輸血史,無消化性潰瘍,肝腎功能正常,經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資料證實心臟未存在解剖上的異常。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的《心血管病治療指南和建議》[2]參照診斷?;颊呔显\斷標準中病史、體征、臨床癥狀、心肌損害、心電圖、病原學依據的改變。
1.2.2 中醫(yī)辯證分型及診斷標準
2008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的《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參照診斷。均以氣陰兩虛型為標準選取臨床觀察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休息,利巴韋林注射液靜滴抗病毒,能量合劑靜滴營養(yǎng)心肌細胞,合并高血壓、心律失常的予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其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服生脈散加減太子參10 g,麥冬20 g,五味子15 g,黃芪20 g,當歸10 g,柏子仁20 g,葛根20 g,半枝蓮10 g,金銀花10 g,炙甘草5 g。辯證加減:伴有咽喉腫痛加牛蒡子、射干、薄荷,發(fā)熱口干者加黃芩、丹皮、生地黃、知母,氣虛明顯者重用黃芪加黨參,腹脹納差加白術、陳皮、焦神曲健脾化濕,輕度浮腫者加豬苓、茯苓、澤瀉,汗出嚴重者加浮小麥、防風固表止汗,睡眠欠佳者加用酸棗仁、遠志、茯神寧心安神。藥品均來自于五院中藥房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劑,將所有藥物水沖200 ml,均勻分為兩份早晚分服,1劑/日,療程均為4周。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療效判定標準[4]。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心電圖、心肌酶等相關檢查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以及心肌酶均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心電圖及心肌酶無明顯改甚至病情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療效對比:治療組38例,顯效26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10%。對照組38例,顯效16例,有效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6.31%。治療組療效優(yōu)與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毒性心肌炎治療前后療效對比 [n(%)]
蔡某,男,18歲,2016年9月10日初診。主訴:胸悶心悸,氣短乏力1月余。1月前有感冒病史,現晨起偶有咳嗽,咳黃色黏痰,全身酸困乏力,饑不欲食,手足心熱,夜間盜汗,夜寐不佳,小便黃,大便干燥,臨床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經西醫(yī)治療后,上述癥狀緩解不明顯,來院查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電軸不偏,心率92次/分,Ⅱ、Ⅲ、aVF、V4、V5、V6,S-T段下移>0.05 mV,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酶:CK-MB:113 U/L,余未見異常。查體:心尖區(qū)第一心音減低,心率89次/分,各瓣膜未聞及雜音,舌尖紅,舌苔黃膩,舌邊可見齒痕,脈細數。治療給予臥床休息,利巴韋林注射液靜滴抗病毒,能量合劑靜滴營養(yǎng)心肌細胞。中醫(yī)辯證氣陰兩虛證,給予生脈散加減,方藥:太子參10 g,麥冬20 g,五味子15 g,黃芪20 g,當歸10 g,柏子仁20 g,葛根20 g,半枝蓮10 g,金銀花10 g,知母10 g,炙甘草5 g。先后治療4周,各種癥狀消失,心電圖、心肌酶及心臟超聲復查都正常,至今未發(fā)。
VMC多由流感病毒和腸道病毒感染為主,多數感染后3周左右出現心臟表現,患者常訴胸悶、心前區(qū)隱痛、心悸、乏力、惡心、頭暈,甚者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等臨床表現,多數研究表明由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免疫損傷。心肌損傷過程中心肌酶最能直接反應出心肌損傷的程度,CKMB主要存在在心肌中,其作為心肌損傷的重要指標指標之一,其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很高,臨床價值非常大。
祖國醫(yī)學根據臨床發(fā)病特點將VMC歸納為“心悸”“怔忡”的范疇,多因體質虛弱、感受外邪、飲食不當等,以致痰飲火瘀阻心脈,擾亂心神,或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yǎng),心主不安。VMC初期主要表現正氣未虛,外邪亢盛,邪正相爭,臨床表現為實證,治療上以驅邪為主,中期病邪虛實夾雜,故以驅邪與扶正同時兼顧,后期多為正氣虧虛,氣血陰陽失調,則以扶正為主,前來就診的患者大多以氣陰兩傷為主,故給予以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效的生脈散化載治療。將“虛則補之”“散則收之”的治療原則完美體現出來。
職利琴主任醫(yī)師根據多年行醫(yī)經驗認為VMC主要因心氣虧虛,加之感受外邪,其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邪毒侵心、心神失養(yǎng),繼而會出現心悸,胸悶、心痛,氣短乏力等一系癥狀,故治療上給予益氣養(yǎng)心、清熱解毒為大法,方用生脈散加減,方中太子參補氣健脾、生津潤肺,麥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五味子益胃生津、補腎寧心,三藥合用,一補一潤一斂,益氣生陰、生津止渴,使氣復津生,汗止陰存,氣充脈復;大劑量黃芪補氣健脾、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之效,有改善臨床癥狀、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當歸補血活血,行瘀止痛,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之效;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改善心肌耗氧量;葛根生津止渴,有研究表明其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且有廣泛的β受體阻滯作用;甘松行氣止痛,有鎮(zhèn)靜安定的作用;半枝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有減慢心率促進創(chuàng)面愈之效;金銀花可歸心經,清熱解毒有明顯抗炎解毒的作用;炙甘草補益心氣,益氣復脈,具有明顯強心、抗心律失常作用,以上諸藥相合,共湊益氣養(yǎng)心、清熱解毒之效??傊谡麄€VMC治療過程中很好應用中醫(y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理論方法,精準辯證分型,以生脈散為主方,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靈活進行辯證藥物加減,將會給VMC的治療開辟出更加全新、有效的方法,從而填補單純西醫(yī)治療VMC臨床療效欠佳的短板,值得臨床大范圍推廣。
[1]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心[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1568-1588.
[2]高潤霖,吳 寧,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療指南和建議[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197-200.
[3]中華中醫(yī)藥學會ZYYXH/750-135-2008.中醫(y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58-62.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S].1993,41-44.
R259
B
ISSN.2095-6681.2017.30.169.02
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