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夕英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丹陽 212300)
分析行為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劉夕英
(丹陽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江蘇 丹陽 212300)
目的 分析行為護理在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傳統(tǒng)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行為護理干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飲食依從度和服藥依從度,均比對照組患者高,以上各項指標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乳頭肌功能失調、心室壁瘤、栓塞、乳頭肌斷離、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8%(2/34),比對照組患者的17.65%(6/34)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行為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配合度,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行為護理;冠心病;應用效果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1]。雖然目前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已經對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有了顯著的控制,但是冠心病仍然是一項無法治愈,危害較大的疾病[2]。因此,臨床認為不僅僅要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地臨床治療干預,同時還要配合給予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行為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主要是運用行為醫(yī)學與行為科學的方法與觀點,對患者實施行為干預,以此來矯正、調節(jié)患者的不良行為,消除不良行為對疾病治療的不利影響[3]。本文以下就對行為護理在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
以方便抽樣法選擇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科室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8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4例,對照組3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7例,年齡52~78歲,中位年齡(56.4+7.4)歲。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50~76歲,中位年齡(55.7+8.3)歲。觀察組的性別、年齡等資料,與對照組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①符合《西醫(yī)診斷學》中冠心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確診為冠心病的患者;②臨床研究配合度較好的患者;③對研究內容知曉并同意的患者[4]。
①同時存在肝、膽、腎等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②有精神疾病史、處于意識障礙或昏迷狀態(tài),無法進行溝通或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的患者;③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5]。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健康教育、用藥指導、心理護理等傳統(tǒng)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行為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行為干預:采取宣傳教育的方式讓患者了解到自己所存在的一些不科學的生活方式、習慣對自身疾病具有非常顯著的不良影響。以此來提高患者改善不良行為習慣的意識。同時要邀請患者家屬一同參與健康教育,告知其要對患者的不良行為習慣進行監(jiān)督。督促患者遵醫(yī)囑服藥,定期復查。讓患者認識到糾正不良行為習慣的重要性。②行為糾正:護理人員要積極地對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態(tài)進行疏導,并且告知患者不良情緒給疾病帶來的不良影響,告知其一些自我情緒調節(jié)方式,使其能夠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通過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來促使患者進行不良行為糾正。③行為調節(jié):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掌握深呼吸、聽音樂、語言想象等一些放松訓練方法,指導患者自己應用這些方式來緩解精神壓力,改善不良行為。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飲食依從度和服藥依從度,均比對照組患者高,以上各項指標的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疾病知識知曉率、飲食依從度、服藥依從度比較 [n(%)]
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況比較(±s)
組別 SDS SAS觀察組 23.59+7.67 24.77+7.19對照組 34.58+6.19 39.18+6.12
觀察組患者的乳頭肌功能失調、心室壁瘤、栓塞、乳頭肌斷離、心臟破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8%(2/34),比對照組患者的17.65%(6/34)低,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行為護理模式是在醫(yī)學模式發(fā)展和改革的基礎上誕生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行為護理模式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只關注于對患者進行生理和心理上的護理干預,而行為護理模式除了關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護理,更加注重人在疾病及健康情況下的行為因素的干預[6]。行為護理干預在實施過程中,始終貫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選擇最佳的護理工作模式,關注患者的行為與疾病、健康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對患者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和調整,從而達到提高治療配合度,減少并發(fā)癥,提升治療效果的目的。
[1]趙愛純,王紅梅,韓俊惠,等.中醫(yī)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擇期介入治療圍術期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2(3):372-374.
[2]郭舒婕,宋葆云,張艷麗,等.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冠心病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3):31-33.
[3]韓 靜,屈海宏.老年綜合評估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住院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4,16(21):1960-1962.
[4]姜海燕,趙 輝,張仲慧.責任制護理對冠心病患者護理質量及病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4):105-106.
[5]陳 宜,張光君,黃明君.護理風險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2):207-209.
[6]陳長春,徐愛茹,馬麗萌,等.老年綜合評估護理模式在提高老年冠心病病人生活質量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4(20):2497-2499.
R473.5
B
ISSN.2095-6681.2017.30.137.02
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