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沙相敏(1994-),女,壯族,云南省大理市人,大連民族大學(xué)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2
雞足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因其“三嶺前伸,一崗后距,儼然雞足”而得名,是佛教禪宗的發(fā)源地,藏傳佛教、南傳小乘佛教、漢傳大乘佛教分別從青藏高原,緬甸,湖北匯聚大理。一教三乘,頂禮叩首磕長頭,轉(zhuǎn)經(jīng)筒繞佛塔行頂禮,相互交匯互相合流,然后共生攀登,最終淵源流傳。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大弟子飲光迦葉抱金襤袈裟,攜舍利佛牙入定雞足山華首門,待彌勒佛降世,傳佛衣缽,因此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奠定,從此“開天佛國”、“靈山佛都”的圣譽洋洋灑灑遠足千萬年。
“入山門未開以甚么拳拳自守,撒手衣何在有些子妙妙難傳?!贝藶殡u足山傳衣寺門前聯(lián),簡單二十四字概括尊者千年的生命流淌。摩訶迦葉,摩訶為大,迦葉為飲光,因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故又名飲光迦葉。迦葉為佛弟子中最無執(zhí)著之念者,他在皈依后八天便證得阿羅漢果。佛教中稱擺脫一切欲念煩惱且超越三界生死的智者為阿羅漢。因佛祖輕拈花,迦葉淡微笑,深受佛陀信賴。他以頭陀第一住持正法,清心寡欲修持苦行,掃除世間塵垢煩惱,延習(xí)頭陀家風(fēng)。頭陀意自梵語,意抖擻、浣洗煩惱,即佛教僧侶所修的苦行,指行腳乞食的僧人,又作“馱都、杜多、杜荼”。佛曾贊他:“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dāng)久在于世?!鳖^陀遺風(fēng)拂扶雞足至今,歷經(jīng)時光匆匆歲月流淌,無減免消亡,愈演愈烈愈挫愈強。
“同見缽羅花開阿誰解飲光微笑,幸有金襴衣在何時無彌勒下生?!贝藶樵颇想u足山缽孟庵彌勒殿前聯(lián)。“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狈鹜咏K涅槃,故任迦葉以重則,待彌勒的降生。天柱峰裂,尊者入,山自合縫,華首成。華為花,佛教當(dāng)中指一切諸法如花開放,首則意為根本。于是乎何為風(fēng)風(fēng)雨雨何為平平淡淡何為歷萬劫何又為不朽,了然,于胸敬仰震嘆。
“雞足山中,迦葉持衣待彌勒;心燈會上,宗門泰斗仰虛云?!彪u足山虛云寺門前這幅聯(lián),完完整整將雞足山的傳統(tǒng)清修家風(fēng)概括,這里面,又是一位百年來高僧大德的歲月長河。
虛云禪師,諱古巖,字德清,又名演徹,六十歲后改字幻游,號虛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虛云老和尚一生以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渡而渡人。光緒十五年,為超度父母,他發(fā)心行腳。佛弟子為報父母恩、佛恩,消除無明、磨煉身心意志的苦修行,甚至以此苦修功德震潰迷惘中的眾生。將生死置之度外,自背行李,日曬雨淋、餐風(fēng)露宿、忍饑挨餓,從出發(fā)地開始,每走三步叩一個頭,穿山越嶺,日日夜夜又起身叩首于朝夕日暮,一直拜到所要到達的佛教圣地。百城煙水,萬里云霞,震古行腳,爍今云游。
佛教注重頭陀行,迦葉尊者一生奉行,于是頭陀第一于是受佛予以半坐。于是乎不難看出,雞足山家風(fēng)傳承,延頭陀風(fēng)習(xí),住山清修傳統(tǒng)源遠淵源。虛云禪師溯佛陀足跡行腳千里云游萬林,于是開悟隱居。
每一部經(jīng)都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構(gòu)成。序分,是經(jīng)的大概意思,似人首頸部。正宗分,是這部經(jīng)典正當(dāng)?shù)牡览?,譬喻人的身體。流通分,是望后人將其推而廣之,擴而充之,譬如兩足,可走路,以行動。而對于雞足山這一部宏闊的千年經(jīng),佛法是首為序分,庇佑靈山妙峰;迦葉尊者即是身體為正宗分,阿蘭若寂,頭陀生;而虛云禪師便是雙足為流通分,佛光照耀,遍灑云天。
所有這一切,不可磨滅,纏纏綿綿諸多年月。大千世界大萬人生,在污濁世間的另一頭,山的那邊星的那半,清風(fēng)照舊和百千年前一般,清輕傾頌。
雞足山非孤獨山,一片連接的高原草壩。香火鼎盛熙熙攘攘的只是前山風(fēng)景。山后一條道,通往不為人知的光景里。
清初重修的《雞足山志》曾記載:“雞足山有三十六大寺,七十二庵,千余庵所靜室,住山僧眾達五千余人”。“木香坪,昔僧人多于此結(jié)廬習(xí)靜。”木香坪現(xiàn)名雞足山木香坪釋子茅棚區(qū)。是僧人及修行人來禮朝雞足,跪拜迦葉之靜修地。
山僧頭陀苦行僧,不論哪一個稱謂都離不開山離不開修離不開苦。不隨波逐流在歷史長河中走,音聲如洪鐘須發(fā)早斑白袈裟已破舊。來自臺灣的見寬禪師沿虛云老和尚的行腳道路從尼泊爾等地逆行至中原,終入雞足,于木香坪結(jié)茅修行已數(shù)年,行跡不定。衣袍與大地同色,冠帽同山林相和,隱身于深山的禪師的背影,在漫漫天際遼遼草原上愈顯仙風(fēng),“我只吃好每一頓飯,就好啦。”隨后經(jīng)文金口出,拙步玉足舞,從此天人合一,大地茫茫。他曾擁有的是我們現(xiàn)代人花費一生去祈集的,知者明林靈氣,不解者謂之瘋癲狂,最終他山行云居,隱逸雞足,古風(fēng)古拙長于此地。
曾有幸拜見寬師,行八小時艱難路。不一樣的記憶里記錄這個舞于山巔歌于溪畔的頭陀僧?!敖裉烊ネu足山,翻山越嶺在一塊寬闊的草坡上找到了茅棚和它的主人,我是一名無故闖入他清凈無擾的生活的世俗人,恐?jǐn)_他清修只在遠處觀望,可曾想禪師居然唱起了歌,不再念咒了,直入千峰萬峰去。師父住山,延習(xí)頭陀苦行,逐虛云禪師步伐,守迦葉師祖道場。
住山靜修是佛教的傳統(tǒng),迦葉尊者之所以為頭陀第一,就是因為他對十二種頭陀行都能修持精進?!斗鹫f十二頭陀經(jīng)》記載行頭陀法有十二事。 一者在阿蘭若處。 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jié)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著伹三衣。九者冢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苦行僧,有苦有僧。僧何來,出家為僧。離開世情俗物,了無紅塵困,這便是大眾人心里對于出家的認(rèn)識。佛信徒中有令我所感的奇妙關(guān)系,他們稱呼任何在廟宇里佇立存在的對方為菩薩,為何,因他們不知對方是何人有怎樣的前生今世,萍水相逢,心法即佛法。曾看過一句話,出家,就是死了,世上沒有你這個人了。佛語講一念三千,千念,千法門,千里,我們怎么能想象,他們?nèi)绾文铐曢g舍自己,為渡天下。佛乃大智慧者,慈航普渡,船渡緣人。念念不忘,一剎那的瞬息,妙不可言。endprint
劍川甘露觀音像后題有文:“把世間受無邊苦難的眾生從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的是佛,當(dāng)把您的尊嚴(yán)刻在巖壁上時,祈求佛的保佑,把我等福薄的罪惡眾生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吧,吉祥?!备事队^音即挖心觀音,當(dāng)她普渡眾生相,眾人疑慮,她挖悲憫天下心交付,終得敬仰。
曾經(jīng)我難以理解,為何有人愿意次次叩首起身,循環(huán)往復(fù),拜俯眼慈觀天下的那一尊佛。見過無語無聲人,暮夜寂靜星爍點點下起起落落頂禮明塔。說過太多阿彌陀佛,拜過太多如來觀音,終還是不懂得。一天上山參拜靜禪茅棚住者寬正法師,他坐蓮花臺,微前就是萬丈懸崖深淵,崖往前又是一蓬青翠一片山外山。來了就是為了回去,心有所求心有所掛才會如此。后來我才明白,尋常人為祈愿而拜,為自己所牽掛之人為所擔(dān)憂之事拜,為家拜為世拜為千千萬萬拜,圍繞自己所愿意關(guān)心的所有一切,心甘情愿心心念念畢恭畢敬無一二心。而出家人,為世間萬物拜為眾生拜為善因善果拜為惡果惡因拜,他們出家了就死了,在世上沒了,而這個人在角落時時刻刻修煉,就為這偌大的人世間。怎樣的震撼慈悲心,如此大愿,誰人不敬仰誰不誠心叩拜。大眾之愿本繁細,可人人體會那迫切求愿心,如此對照,僧人個個不就是那千千萬萬念頃匯流的永恒。
花紅柳綠,一意是俗世里的姹紫嫣紅,二意是散發(fā)著中藥味清涼氣的花開樹密,有趣的兩個意思,截然不同的兩種對比。不正是社會與山居的比擬,不就是自身與他身的對照。古語云,以銅為鏡正衣冠,以人為鑒明得失。用自己強大的心念去關(guān)愛萬里之外咫尺天涯的蕓蕓眾生,自私自利之心呢,我們呢?在考察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住寺規(guī)定,入廁前必三彈指。三彈指是指敲三下門,意為若廁所有啖屎鬼魅,應(yīng)速急避開,不能讓污濁濁了其他生靈。佛有十萬六千法門,無論多惡之人都被留有法門,故一念三千,故由惡轉(zhuǎn)善,這就是佛,簡單之極致,深邃之極致。再極微的事也必考慮生靈萬物,再極惡的因也必渡其善果,不放任流之助力而不旁觀。
云南雞足山佛塔寺為省內(nèi)外罕見的依循百丈叢林制度實修的凈土女眾寺院。戒律精嚴(yán),修學(xué)精進不輟,是世界各地凈宗同修前往參學(xué)共修的清凈道場。佛塔寺的作息時間是由凌晨三點打板起床直至晚十點打板入寢。時寺廟正在搭建新的廟宇,除樓房搭建等不可自做的技術(shù)外,所有事宜皆師父們自己動手。唐代的百丈懷海禪師倡導(dǎo)“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nóng)禪生活,規(guī)定寺院僧眾,無論職位高低,都參加集體生產(chǎn)勞動,以求生活的自給,凡耕作、收獲、打柴、采茶都實行“普請”,即出坡。師夫會穿著打了諸多補丁的百衲衣,戴蓑帽,分頭前往自己工作的地方,早晨下午都在忙碌中度過。佛塔寺日日佛聲不斷,每晚有師父巡夜,經(jīng)過一日勞作的義工在木魚聲聲佛號重重中,入睡得安穩(wěn)。佛塔寺最莊嚴(yán)的時刻是過堂。飲食之前,要敲齋堂外的木魚和云板。梆是吃飯?zhí)柫?,又叫長魚。魚晝夜均不合眼,隱喻佛教徒修行也應(yīng)精勤不息。千人同食不聞一句雜語,每個人飯畢碗盤必須光潔如初,連芝麻大的一點菜飯渣都不可留下,最后將用來沖洗碗盤的“惜福水”或菜葉喝下。隨眾過堂意有八:不懈怠故、供養(yǎng)省力、平等無我、不偏眾食、甘苦同受、存正念故、如法如理、起止威儀。剛到寺院我們到大寮幫忙師父撿菜,印象最深是丁點都不浪費,用手扭不動的老瓜尖,師父用刀小心翼翼劃著,遇到小蟲要輕輕攜著,走到花木繁盛的地方放生;有師父每天堅持拜佛數(shù)百拜,長年累月風(fēng)雨無阻;洗臉的水用來洗腳,最后沖廁所;夜晚看經(jīng)會站在走廊電燈下。點點滴滴的微小事情,在一點點打動著從前一無所知的我們,佛法播撒,這才讓我們近距離的體會和感知。
迦葉殿也叫迦裟殿,位于雞足山天柱峰半山腰的東面,傳說雞足山的開山祖師迦葉尊者在殿內(nèi)的大盤石上守衣入定五百年而得名。我們在迦葉殿停留不多時,留宿了一晚吃了幾頓齋飯。一進寺門右手邊的走廊上就有三個大字“五觀堂”。起初是不明白的,問過住持宏興法師才知,佛教里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食時五觀、心存五觀”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yīng)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yè),應(yīng)受此食”。吃飯與佛法結(jié)合,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也由于觀想此五事之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歷史上有位高僧宏純認(rèn)為:雞足二字分開來說,雞代表傳教,表示修行的光明;足是指這座山的道場,把萬物有情引渡向光明的海洋。 祝圣寺有老和尚,能輕輕拎起幾個年輕人都抬不動的重物,常年在山中打柴,一棵腰粗的大樹,能一肩扛起,健步如飛。他曾發(fā)大愿,愿十方一切眾生都和阿彌陀佛結(jié)緣,后他將在地藏菩薩后成佛。試想,連這樣的大愿都能承擔(dān),何論區(qū)區(qū)千斤重物?諸多的事件是現(xiàn)代社會所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我們生活在這五彩世間的每一瞬,其實都有那許許多多不知他們存在的人,在靜坐在很遙遠的地方觀望,他們幫助生靈,甚至許多地獄、餓鬼和道德眾生。他們說:“終身閉關(guān),深入禪定,是我們最能幫助眾生的方法?!?/p>
古老文化的消逝,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碰撞,我們無能為力只能看著歷史嗖嗖流淌,佛教文化海洋一望無際,何況還有滄海變桑田變滄海,力不足腳無氣,小文也只記錄其中小小浪珠一滴。世俗人世間人該不要再唏噓名利,走起路來去看看深山原野,看看歷史中堅守的信仰的不隨波逐流在歷史長河中走的,他們的生活和他們所生生不息的歷史。都將,永存不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