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洲中世紀文學思潮的興起是因為出現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正因為如此,社會的矛盾不斷激化,而且愈演愈烈,得不到控制。當下的社會風氣低迷,教皇的權力至高無上,逐漸凌駕于國王的權力之上,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從而成為了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些都是歐洲中世紀文化產生的重要因素。東西方文化吸收各自的優(yōu)點,相互雜糅,相互滲透,相互溝通,相互學習,從而有了中世紀文學。除此之外,還有與當地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服飾以及信仰的不斷滲透,從而使其和歐洲本土的文化風氣相互融合在一起。以至于經過不斷的相互溝通、相互聯(lián)系,中世紀文學就在這樣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生,出現了大批的文學著作和自成一派的著名作家。
關鍵詞:中世紀文學;教皇權力;文化相互交融;人性
作者簡介:羅應文(1994-),女,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類)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5-0-02
看了外國文學史,我了解了中世紀文學。從書中體悟到在整個歐洲中世紀中,教廷的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教廷人員他們可以隨意地壓榨百姓,牟取暴利。他們會在每個城市進行演講,束縛民眾的思想,讓他們盲目遵從教廷的指令,才能到達他們心中的天堂,而不是死后下地獄。而且國家的領導人并不能對其進行批判,所以在這個社會背景下,人的內心的欲望、喜怒哀樂等復雜的心理活動初步得到淋漓盡致的描寫,從而知道了人的內心世界是這么的復雜多變,有太多的貪念,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無可奈何。我想,正如現在社會中總有不勞而獲的人,他們打著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當別人扯掉了他們最后一塊遮羞布時,他還是那么理所當然,我想我大概是不會懂他們這種行為。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遇到事情時,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有責任心,都要考慮清楚處理事情的行為是否恰當。
在整個歐洲中世紀中,社會民眾也盲目承服在教皇的權威之下,完全沒有反抗意識,反而是相當的擁護教皇的權威。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皇的權力也如日中天。國家在教廷的控制下,亦沒有反抗的余地,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社會底層的民眾簡直苦不堪言,國家也逐漸衰弱當下去。當時的地主階級為了壟斷經濟,提高物價,哪怕把食物丟掉,埋掉都不愿意低價賣出,當時就出現了一個事件,地主把牛奶倒入河中,也不愿意接濟廣大貧苦民眾。以至于底層民眾每日饑寒交迫,餓死、病死的人占據大多數,國家的救濟糧食也并沒有緩解這一情況,給國家民眾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社會風氣日漸低迷。但是,與此同時,教皇還在大力度斂財,出售各種贖罪卷、《圣經》等書籍,牢牢控制著民眾的思想。為了更好地控制民眾,定時召開教會,給青少年及其老年人宣傳教會思想,出現了大批的著作。比如出現了《圣經》、《十日談》、《神曲》等著作。
我覺得中世紀文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圣經》,這本書里談到很多問題,其中就有很多我覺得無法理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圣經》提到亞當夏娃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就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難道就是所謂的犯罪嗎?因為人類有了七情六欲、復雜的思想以及知羞恥有欲望嗎?也會看到了喜歡的東西,想要得到;餓了,也會有口腹之欲。也會生病,也會死去。這些也是人類最真實的反應啊,為什么它就是罪?面對著心中的絕望,內心的掙扎,不是更加激發(fā)了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嗎?他們相互排擠,各得所需,為了讓自己活命,出現了太多丑惡的嘴臉,互相利用。人類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再美好、單純、圣潔的靈魂也會變得黯淡無光,從此墮入深淵,再也找不到救贖。這是何種的不忍。正因為人類出現了復雜多變的人性,從而更加向往那種單純的圣地。但是上帝卻沒有給他們機會,上帝認為自己是善良的,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人類最好的,它讓人與人之間語言不通,設下障礙,讓他們不再有聯(lián)系,也無法團結起來,也不能一起搭建天梯。這樣就不能來到上帝居住的天堂,因為上帝覺得天堂不應該受到人類的污染,人類從此連贖罪的機會也沒有。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單方面意志,上帝只考慮到他本身的想法,只在意自己的意志,從來不愿意人類的到來,連贖罪的機會也不給。他并不了解人類真正的內心世界,本來他們想要變得更好,卻因為上帝的誤解,變得更加糟糕,這才是人間大亂的真正原因。我想,上帝也是有錯的,上帝也會有考慮不周到的時候,但是當上帝成為信仰,人類的盲目崇拜,沒有任何人考慮到事情的真正對錯,只會覺得自身的渺小,再也不愿意反抗,自始至終逆來順受,終日渾渾噩噩,就造成了當時的情況。
《圣經》這本書分為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兩個部分,書中描繪了當時天地處于混沌之中,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上帝覺得太過無趣,就開始創(chuàng)造世界。上帝用了六天,創(chuàng)造了一切,卻獨獨沒有創(chuàng)造人類。于是到了第七天的時候,上帝感覺累了,想要休息了,所以這一天就變成了休息日。這一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從此就有了星期天,我們的法定節(jié)假日。最后,上帝覺得世界似乎缺少了什么,于是用泥土捏出了人類,給他取名亞當,再修建了一個美麗的院子,叫做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里,生活很是悠閑自在。但是上帝又用亞當身體里的一根肋骨,造了一個女人,叫做夏娃,讓他們一起生活在伊甸園里。有一天,夏娃和亞當被騙,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被上帝發(fā)現了,上帝就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他們來到人間,有了后代,從此人類不斷在人間繁衍生息,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上帝也成為了人類信奉的神?!妒ソ洝肪褪钱敃r教皇為了控制人們思想的一種文化武器,上帝賦予教皇權力,用來統(tǒng)治人間。出售贖罪卷,減輕自身的罪孽,死后可以上天堂,民眾深信不疑,大量購買贖罪卷來減輕自身的罪孽,教廷同時也大量斂財,從而控制國家的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教廷里面的神權人員生活奢靡腐爛,濫用權力,從來沒有為民眾謀福利,反而不斷迫害百姓,從此國家陷入極端的恐慌當中無力反抗,人民也陷入水深火熱當中不能得到緩解。當時社會的黑暗是可以想象到的,可哀可啊。
教廷為了排異不斷地進行打壓,很多作品也并沒有起到解放人性的作用。而且當時民眾完全崇拜教皇,那么的盲目,那么的癡迷,那么的瘋狂,不是一兩個人的覺醒就可以喚醒民眾的意識的。而且當時,禁欲思想的盛行,人性不斷受到壓抑,也正因為壓抑得太厲害,反彈得越高,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這也最終成為了解放人性的跳板,所謂物極必反吧,從而也給人性帶來一定的解放,從此人們也不再那么壓抑自己的內心。城市文學才得以得到發(fā)展,從此為后來的思想解放做出了努力。中世紀文學雖然沒能達到多樣化的形式,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整個社會發(fā)展的動向,這也是在整個外國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發(fā)展,雖然有時候文化具有阻礙作用,但是也不能一味抨擊,中世紀文學中就可以看出,至少讓民眾明白了人性,了解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有了反抗,有了人性,有了意識,也有了自己主宰自己人生的掙扎。中世紀文學,我想給每個人心中都敲響了一記警鐘,存在即合理,文學發(fā)展的過程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順應潮流才能存在當下。
正因為了解了中世紀文學,我才知道原來歷史上還有那么一段歷史,人性的極度壓抑,人民的苦不堪言,我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也不曾體會,只有從書中了解到這個世界,了解那時人們的生活,才突然發(fā)現現在我們的生活是那么舒適自在,我想人類大概就是如此,沒有對比,永遠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一片樂土。我想,中世紀過后,歐洲民眾將會迎來另一片屬于自己的樂土,心中的凈土,那一方圣地的所在。我想,大概就是這樣了,對于中世紀文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也是自己獨特的體悟吧!中世紀文學有太多的感觸,雖不能一一道盡,但是我想它一直會在我心中,讓我自己慢慢體悟,慢慢分析。
參考文獻:
[1]《外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07月.
[2]百度百科
[3]《圣經的故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6年02月.
[4]《古新圣經殘稿》 中華書局 2014年11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