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慧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教學活動設計得越巧妙,就越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就越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組織教學活動,需要通過一定的抓手。課文題目是課文的眼睛,利用課文題目組織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師常常運用的教學技巧。巧妙利用課文題目設計教學活動,都有哪些方法和角度呢?我們加以簡單的總結(jié)和整理,供大家參考學習。
一、加副標題
增加副標題,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一般用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
寧鴻彬老師在教學《皇帝的新裝》的時候,請同學們?yōu)楸疚脑黾右粋€副標題:一個 的皇帝。學生閱讀課文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愚蠢、不可救藥、虛榮、昏庸、無知、無能、不稱職等等,通過思考交流,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完成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由于教師設計活動巧妙,學生們興趣盎然,效率很高,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題目變形
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名師通過對題目的變形完成同學們對題目的理解;由于文章題目往往是對內(nèi)容的概括,因此也完成了對文章重點內(nèi)容的感知和理解。
比如,竇桂梅老師在教學《秋天的懷念》時,將文章題目中的詞語位置進行調(diào)換,先讓同學們體會“懷念的秋天”,大家想到了什么?再讓同學們比較“秋天的懷念”與“懷念的秋天”有哪些不同?同學們很快就感受到,題目“懷念的秋天”讓大家想到了某個秋天的景色,而“秋天的懷念”則使人想到了某些人、某些事,激發(fā)人產(chǎn)生懷念的情感,由此對文章內(nèi)容有了大致的把握。
還有的老師在上《荷葉 母親》的時候,故意將荷葉、母親中間的空格略去,讓同學們感受空格表示停頓所帶來的韻味,理解荷葉與母親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更好地理解課題,把握文本內(nèi)容。
有的老師采用的是字體或者書寫顏色的變形。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的時候,特意將“山”字寫的大大的,突出移山的困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的老師在教學《中國石拱橋》時,采用逆寫標題的方法:橋——拱橋——石拱橋——中國石拱橋,引導學生形象直觀地領悟課文的標題從形狀、材料、地域上對所要寫的橋進行了限定,規(guī)定了明確的寫作范圍,也體會到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三、補充題目
課文題目一般是簡明扼要的,它往往給我們提供了最主要的信息,同時也隱含了一些次要的信息。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借助補充題目這一方法,完善信息,實現(xiàn)突破。
比如有的老師會讓學生為課文題目加上修飾或者限制成分,補充題目,以完成對課文內(nèi)容的概括性把握。比如,一位老師在教《中國石拱橋》的時候,讓同學們?yōu)橹袊皹蛟黾右粋€定語:xxxx的中國石拱橋。同學們通過速讀課文,添加的有:堅固的、歷史悠久的、美觀的、世界聞名的等等,從不同角度和側(cè)面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把握了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余映潮老師在教學《小石潭記》的時候,在小石潭和記中間加了一個空格,請同學們增加一個字表述課文內(nèi)容,有的加“景”,有的加“事”,有的加“趣”,最后大家發(fā)現(xiàn)應該加“游”字,原來,這就是一篇“游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這個輕松有味的話題調(diào)動起來了。
洪鎮(zhèn)濤在教學《柏林之圍》時,用粉筆在課題的后面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老師說:“這個問號,是我的一個疑問。大家預習過了,都知道這篇小說寫的是巴黎被普魯士軍隊包圍、攻陷的經(jīng)過,明明是‘巴黎之圍,為什么取名‘柏林之圍呢?請大家?guī)臀医獯疬@個問題?!睂W生都很驚奇,被這個問號吸引住了,開始認真讀課文想問題。
有一位老師在上完《變色龍》之后,請同學們?yōu)轭}目增加一個語氣詞和一個標點,來談自己對“變色龍”的看法,有的同學加了“唉,變色龍!”;有的同學則加了“呸——,變色龍?!钡鹊?,來表達自己對變色龍的情感,深化了對文中主要角色奧楚蔑洛夫的看法。
還有一位老師在板書課題《藥》的時候,在后面用彩色粉筆醒目地寫上了“?。!?”,接著他說:“這幾個標點表示了這個題目的幾方面的意思,哪位同學能夠說說都包含了哪些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都開始認真地讀課文并思考問題。
可以看出,增補題目,只是一種手段,吸引學生、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才是目的。
四、重擬題目
課文標題或是文章的行文線索,或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或表達文章的主要情感。一個標題,只能表達文章內(nèi)容的某一方面,因此,重新擬題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課文內(nèi)容,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余映潮老師在上《呼蘭河傳(節(jié)選)》的時候,專門設計了一個活動,請同學們給課文換一個標題,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用課文中的原話。這樣的活動既帶動了對課文標題的審美,又完成了對全文內(nèi)容的快速閱讀與概括。
人教版教材《散步》一文,課后也設計了這樣的研討與練習:
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來確定的,你覺得這個標題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標題,并說說你的理由。
這個練習同樣是要求為課文再擬標題的。這個練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可以從哪些角度為課文擬題,提高學生的擬題能力。
還有一位老師在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的時候,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認真思考,為這篇課文再擬一個恰當?shù)臉祟}。學生讀后爭先恐后地公布自己擬定的題目:一方有危險,八方來支援;毒藥無情人有情等等??梢钥闯?,擬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課文精神實質(zhì)的過程。
五、利用課題猜內(nèi)容
課文的標題往往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概括,抓住課題把握文章內(nèi)容、文章結(jié)構(gòu)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法。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故宮博物院》的時候,先請同學們猜一猜本文會圍繞故宮博物院寫哪些內(nèi)容?同學們紛紛啟動思考,有的說會寫故宮博物院的歷史,有的說會寫故宮博物院的位置,有的說會寫故宮博物院的用途,有的說會寫故宮博物院的布局,有的說會寫故宮博物院的特點,等等不一而足,那么,課文到底寫了什么呢?這時再讓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大家都津津有味地開始讀起書來。
六、品味課題
課文題目往往含義豐厚,值得細細體味和欣賞。
余映潮老師在教學《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就引領同學們對課文題目進行反復的朗讀,設置了多種情境請同學們品味課題:如果有人說夏天不好,那么,你讀這個標題時,哪個字要讀重一點?如果人們說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氣,而你要說夏天也是好天氣,那么讀這個標題時,應將哪個字的音讀得長一點?請同學們理解不同的語境中,《夏天也是好天氣》強調(diào)的不同內(nèi)容,從而更有效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展開的角度。
七、反復利用課文題目,搭建教學框架
正如一篇文章需要多次點題一樣,也可以巧用課文題目搭建教學框架,組織教學活動。
比如余映潮老師在教學《熱愛生命》一文是,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說說課文標題“熱愛生命”的含義;再分別進行精彩片段研讀;最后再請同學們結(jié)合課文說說標題“熱愛生命”的含義。余老師在課堂開始和結(jié)束的時候設計了解說課文題目的活動,可謂匠心獨具。既是一種反復,也是一種深化,同時又彰顯了課堂教學的結(jié)構(gòu)之美,真是一舉多得。
我們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為例,可以設計各種與題目有關(guān)的教學活動:
第一,為文章加一個副標題。比如副標題《不同的方式相同的愛》可以揭示文章主題,有利于學生把握課文內(nèi)容。
第二,題目變形。將《“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改為《“糟糕透了”和“精彩極了”》可以嗎?引導學生思考題目與文章內(nèi)容表達次序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三,補充題目?!?說“精彩極了”和 說“糟糕透了”》,理解文中主要人物與關(guān)鍵語言之間的聯(lián)系。
第四,重擬題目。比如《虎爸貓媽》別有一番風趣。
第五,利用課題猜內(nèi)容。上課時,可以讓同學們猜想人物與話語之間的關(guān)系;思考引號中的話語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第六,品位課題。先請一位同學朗讀,分享聽到“精彩極了”與“槽糕透了”后的感受;讀文章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比較不同語言帶給作者的感受;分享自己的收獲。
第七,利用標題搭建框架。利用本文標題可以搭建課文學習的結(jié)構(gòu),
設計板書,例如:
母親 父親
鼓勵 警告
不同的愛
聯(lián)系自身
從上面的分析與舉例中可以看出,小“題目”也可以做出大文章。利用課文題目,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