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有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是因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以及未來。
顯而易見,文化之紐帶作用對社會每個個體都有影響。《先秦諸子選讀》序中說到,一個忽略了“善教”即良好道德教化的民族,其所獲得的發(fā)展也一定飽含著被發(fā)展了的破壞力、傷害力。而阻止這種破壞的“善教”,正是文化。是仁愛、惻隱之心,讓我們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伸出援手;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教導,讓我們能堅守對朋友的承諾;是孔孟之道的深入人心,讓我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相逢時,能意識到我們都是同宗同源的華夏子孫。
自然,這文化的紐帶不是形成于某個特定的時代,它如一條長河,蜿蜒曲折,綿延五千年跨越時空而來。正如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一書中所言,“解決藝術的永恒性秘密的鑰匙”,也許正在于,承載著古代文化的藝術作品中的“情理結構,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同構關系”。打個比方,文化之所以能如紐帶一般牽系著今人與古人,是因為我們的腦海中都有相同的“掛鉤”,使我們能彼此相連。這紐帶是“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自在逍遙;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恣意豪邁;是“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愛國熱血……正是這樣的一條條紐帶,讓我們跨越時空,與先哲對話。
我不由充滿自信地想到,文化紐帶不僅一端連著社會個體、歷史,它的另一頭,一定還牽系著未來。君不見,駝鈴悠揚的絲綢之路化為一列列疾馳的高鐵,駛出國門;學中文如今成為了熱門,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孔子學院;太極、中醫(yī)、京劇,一系列帶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事物正在走向世界
個人、歷史、未來,都被一條名為文化的紐帶緊緊、緊緊地相連。我,和許多如我一般的普通人,站在世界的東方,一手牽著歷史,一手系著未來,正凝神眺望遠方……
●高分點評
就這篇作文的論題本身而言,或許不算很新穎,但在具體論證中,該考生有效彰顯了自身的認識水平與知識積淀,這無疑是難能可貴的。該考生將自己看過的書以及學習過的知識,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抓住課內讀本《先秦諸子選讀》和課外讀本《文化苦旅》中的有用信息入文,論說“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它如一條紐帶,牽系著個人、歷史以及未來”。文中最精彩的是第三段,此段合理引述《美的歷程》中的論斷作為理論支撐,闡明了“文化紐帶牽系今人與古人”的深層原因,令人信服。
這雖然是一篇重理性闡發(fā)的議論文,行文表達上卻頗具文學色彩,妥帖的比喻,一組組整句的鋪排,以及收篇處“正凝神眺望遠方”的特寫鏡頭,都讓我們印象深刻。
(唐惠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