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一、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
有老師感言:“在學生學習初期就給他們聽很多原生態(tài)的民族民間音樂 ,那種來自土地上質(zhì)樸、充滿激情和生命體驗的聲音,因為不符合學生過去的審美習慣,所以非但沒有吸引他們,反而引起了在感知上的誤會和反感。”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很少傳唱民歌,尤其課本中出現(xiàn)的經(jīng)典老歌,他們認為那些歌太老、太土。時間久了,學生厭倦了,音樂課堂失去了魅力,教師也失去了激情,因此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走入了一個瓶頸。
二、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研究的依據(jù)
要提高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深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找到它所具有的與眾不同的魅力,因此,作為一個教育者,首先應該做的是深入了解和整理。
1、音樂課程改革的呼喚
新課標中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shù)厝宋牡乩憝h(huán)境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開發(fā)具有地區(qū)、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qū)民族民間音樂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2、音樂實踐活動的需要
以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學生從不了解民族音樂到了解,進而熱愛它,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大于民族音樂,這是一個客觀的現(xiàn)實存在。因此,我們應該直面該現(xiàn)象,并策略地利用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積極巧妙地進行相關的引導。
三、探究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途徑
(一)傾聽來自民族的聲音
每一種樂器都具有其濃郁的民間地方特色,反映和洋溢出民族特色的生活情趣和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是緊密不可分的。
1、靜聽——知識積淀增添羽翼
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將注意力放在了了解樂器特點上,體現(xiàn)出了較好的學習主動性。
【例一】在教學《快樂的啰嗦》時讓學生初步了解彝族的音樂文化及生活
習俗,感知民族彈撥樂器的音色特點。學生在活潑歡快的音樂聲中不但學習了簡單的彝族舞蹈動作而且對民族民間彈撥樂器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2、析聽——對比音樂辨析欣賞
借助對比聆聽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音樂特點,獲得對樂器音色、音樂風格、音樂體裁、音樂形式、音樂情緒、音樂節(jié)奏等要素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思維。
【例二】對比欣賞馬頭琴曲《萬馬奔騰》和復習三年級(第6冊)二胡獨奏曲《賽馬》兩首樂曲,讓學生感受兩種不同樂器音色及作品特點,并及時總結。 兩首樂曲都是描寫草原萬馬奔騰賽馬景象的作品,兩首樂曲的作者都在旋律上都緊緊把握住蒙古族的音調(diào),都想通過樂器將群馬馳騁的速度、精神、聲響,以及騎手緊張、觀者興奮,特別是萬馬沖刺剎那間的壯觀場景描繪得讓人身臨其境。
(二)感受來自民族的魅力
我國是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特點都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與其他民族的不同點。
1、合情學習,人文熏陶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獨特風格的歌舞和節(jié)日。每逢節(jié)日,大家都很自然地盛裝歌舞,沉浸于節(jié)日的歡樂之中,這種濃厚的民族心理感情在各民族間都是共同的。
【例三】在我校舉行的“首屆校園器樂大講堂”文化活動中,學校經(jīng)過為期2個月的活動層層選拔出來的有各類民族樂器特長的同學為全校師生進行演奏表演。通過此次活動,不但為學習樂器的學生搭建了展示的舞臺,同時也為開闊學生眼界、普及器樂知識熏陶、傳承民族文化打下了豐厚的基礎。
2、合理學習,手位指路
《音樂課程標準》關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明確要求:學習并掌握識譜基礎知識。在音樂聽覺感知的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xiàn)和創(chuàng)作活動中運用樂譜。
【例四】在給二年級(第3冊)教授第二單元《幸福的歌》中的一首土家族歌曲中,都運用了柯達伊體態(tài)律動手位,輕松解決了歌曲旋律走向的問題。如在教授歌曲《乃喲乃》中,首先聽著歌曲音樂背景在老師以土家族的擺手舞的帶領下把學生帶入到了課堂當中。隨后又在歌曲的背景聲中欣賞土家族風光幾舞蹈。通過字母譜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學唱了1、3、5三個音,在接龍游戲中使用柯爾文手勢引導學生演唱歌曲,并教學生學習老師設計的“音符步”。
3、分類學習,民歌嘹亮
我國民歌有多種分類法,按體裁形式大致可分:號子、山歌、小調(diào),了解民歌體裁的分類,有助于表現(xiàn)把握民歌音樂特點。我在教學中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以單元教學為主,集中一個時段進行一種類型的教學,開展這種類型歌曲的深入研究。
(三)舞動來自民族的風采
音樂作品與作者、表演者由最早的三位一體逐步發(fā)展成為藝術作品中各具魅力的不同分支,它們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是藝術作品前進發(fā)展中源源不斷的動力。
1、把握時機,為興趣推波助瀾
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時機,適當?shù)丶尤敫枨憩F(xiàn)的情感,通過舞蹈動作來感知歌曲的特色。
【例六】在教授三年級第5冊第二單元《我是草原小牧民》時,先復習了一年級的《草原就是我的家》時用過的一些“摔跤”、“射箭”、“騎馬”的動作和歌曲。結合本單元中《擠奶舞》的“抖肩”、“硬肩”、“擠奶”這些民族代表性動作的同時,多次聆聽音樂,讓學生對音樂的旋律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復習。
2、拓展升華,為創(chuàng)編畫龍點睛
在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了解和動作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再結合文本幫助學生提升。
【例七】教《我是草原小牧民》時我就放手讓學生分小組自編動作。學生在舞蹈中用上了“抖肩”、“硬肩”、“騎馬”、“揚鞭”、“柔臂” 很快和比較輕松就完成了一個比較像模像樣的有蒙古族舞蹈的特點作品。分小組展示時學生都非常的積極踴躍,生怕自己組得不到展示。當然,老師從中也得到了教學中的快樂。
3、豐富活動,為表演搭建舞臺
【例八】唱響我的中國夢 童心放歌慶六一
我校舉行了大型的迎“六一”合唱比賽,為全校同學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各年級同學積極參與,一一登臺亮相,展示了自己美妙的歌喉。本次比賽中的節(jié)目形式多樣,各年級同學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從服裝到隊形,甚至是道具,都凝聚了老師和同學的心血。
結束語
民族民間音樂在音樂學領域里是一個內(nèi)涵豐富、包容面較廣的概念。既包括傳統(tǒng)音樂,也包括現(xiàn)代音樂;既包括漢族音樂,也包括少數(shù)民族音樂;總之,凡是流傳于民間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總體風格的音樂作品都在民族音樂之列。我們在教學民族民間歌曲的同時也是在傳承中華民則的文化,因此,提升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成效是每一位音樂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