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觀點,陶行知認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同新課標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課堂,讓品德課堂回歸生活,能使品德教育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知和理解,發(fā)展各種能力,促進道德的生成和發(fā)展。
一、品德教學形式生活化
兒童的生活應是輕松愉悅、無拘無束的,因此,要實現教學形式的生活化,首先就要營造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其次,游戲是兒童喜愛的、主動參與的活動,是兒童反映現實生活的活動,是兒童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主要載體,因此,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設組織多元化的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
(一)構造和諧課堂,營造民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中,學生通常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違背自己的心聲,以成人所期望的道德觀念來搪塞教師。而生活中,學生卻那么天真無邪,充滿童趣。為什么他們在課堂內外有如此大的反差?因為我們的課堂中難以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缺乏民主性。所以傳統(tǒng)師生傳與授的關系應轉變?yōu)閹熒ソ袒W,并在討論、交流中不斷生成新知識的關系,師生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二)創(chuàng)設活動課堂,組織多元化的課堂游戲環(huán)節(jié)
品德課堂中,教師應通過多元的活動來啟發(fā)學生明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生活知識,并指導自己的生活。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課“平安回家”時,為了讓學生懂得遵守交規(guī)的重要性,筆者把馬路“搬”到了教室中,讓學生分別扮演來往車輛、交警和交通信號燈等角色。通過游戲活動,同學們深刻認識到遵守交規(guī)的重要性。
二、品德教學內容生活化
生活是兒童道德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是兒童道德實踐的沃土。因此,品德教學內容必須依托于生活。
(一)鏈接時事熱點,搭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橋梁
教師要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從靈動的生活教材中獲取知識、生成道德。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四課“網絡連接你我他”時,為了讓學生從生活事件中切身感受到網絡陷阱的危害,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上筑起抵御網絡陷阱的“防火墻”,筆者布置學生收集整理相關新聞資料,促使他們從中發(fā)現網絡對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筆者巧妙地將網絡陷阱的相關視頻植入課程,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避開網絡陷阱的方法。一方面鍛煉提高了他們的表述和思辨能力,也增強了他們關注社會的意識,另一方面使網絡陷阱牢牢地印入了他們的大腦,警惕防范網絡陷阱的觀念及方法也深深地植入了他們的內心。
(二)接軌生活實際,設計真實化的課堂教學情境
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緊跟時代步伐。但隨著社會的變遷,教材中的一些內容脫離了時代軌跡。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來教學,教學內容必須要接軌學生生活實際。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課“心中的110”,要求學生討論“你知道游戲廳對學生有哪些危害嗎?你能給大家講一則小學生玩游戲機不能自拔的事例嗎?”實際上,游戲廳早就被時代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游戲。顯然,教材中的討論題離學生生活太遙遠,他們根本就不可能列舉出相關事例來。這就要求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選擇合適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話題。筆者將這一課中的討論話題改為“你知道網絡游戲對小學生有哪些危害嗎?你能給大家講一則小學生玩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的事例嗎?”在討論過程中,那些沉迷網絡游戲的同學充分意識到網絡游戲的危害,懂得應抵制不良誘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三)注重課堂生成,構建開放化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自畫像”風采展示時,有的同學站上講臺不知要表演什么節(jié)目。一些學生就開始起哄,“老師,他什么特長都沒有,他什么都不會?!边@時,教師可讓學生討論:沒有表演就代表什么特長都沒有嗎?在對話中引發(fā)學生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請沒有表演節(jié)目的同學說說自己會做的事,比如朗誦、能寫一手好字,或是整理房間、洗碗等。在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后傳授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絕大多數人都是社會中普通的一員,雖然他們沒有大放光彩,但卻靠著自己的本領過著有意義的生活。”用平民思想開啟學生的認識,以真實生活直面學生的認識需要,讓生活說話,教學的信度當然無可置疑,教育的價值也能真正得到體現。
總之,要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就要根據學生發(fā)展特點,以生活為導向和依托,為他們搭建起指導生活的平臺,真正實現品德課堂源于生活,歸于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婁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