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楠,高瑜
(云南省交通中心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41)
病毒性肝炎檢測AST與ALT比值的臨床意義
趙秀楠,高瑜
(云南省交通中心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41)
目的分析病毒肝炎患者檢測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比值的臨床意義。方法選擇肝病患者200例,并選擇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測定研究對象的AST和ALT,并對AST與ALT的比值進行計算。結果在AST與ALT比值方面,肝病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肝病組患者的AST與ALT比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ST與ALT比值進行測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病毒肝炎;天門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
在肝細胞損傷中,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是主要的敏感指標。AST主要處于線粒體,如果肝細胞發(fā)生嚴重壞死則會導致AST顯著增加;ALT則主要處于細胞質,是非常敏感的肝細胞損傷指標之一。AST、ALT的上升幅度和先后順序在不同的肝臟疾病中存在一定差異,所以AST與ALT比值也存在不同[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病毒性肝炎檢查AST與ALT比值的臨床意義,希望能為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肝病患者200例,男女人數(shù)分別為115例、85例;患者年齡為23歲-69歲,平均(46.6±2.5)歲;其中急性肝炎65例,慢性肝炎82例,肝硬化53例。并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男女人數(shù)分別為38例、22例;年齡為25歲-68歲,平均(46.1±3.3)歲。肝病組和對照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選擇連續(xù)監(jiān)測法來測定研究對象的AST和ALT,選擇Loympus原裝試劑和日立7600-0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根據(jù)試劑說明來對測定參數(shù)進行設定,并嚴格根據(jù)試劑說明書來進行相關的操作;測定后再計算AST與ALT的比值。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ST與ALT比值方面,肝病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肝病組患者的AST與ALT比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AST、ALT、AST與ALT比值測定結果觀察(Mean±SD)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ALT和AST是肝細胞損傷的主要敏感指標,國外對AST與ALT比值也比較關注,如果患者疑似為肝炎,則應同時對AST和ALT進行測定,并對AST與ALT比值進行計算[2]。AST廣泛分布于多種器官中,而肝臟和心肌中的AST含量最高,AST主要處于線粒體中,而在細胞質中也存在少量的AST。肝臟中的ALT含量最高,肝臟中的ALT主要處于細胞質中,線粒體中也存在少量的ASL[3]。
對于急性肝炎患者來講,和AST相比較,ALT的上升幅度更加顯著,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因為發(fā)生急性肝炎時,特別是在發(fā)病早期,肝細胞通透性顯著生生,并未破壞線粒體。本研究中,急性肝炎組患者的ALT上升幅度比AST更加顯著,其AST與ALT比值與健康對照組、肝硬化組、慢性肝炎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急性肝炎時如果AST與ALT比值存在上升趨勢,則應警惕出現(xiàn)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時AST與ALT比值可能增加到1.0以上,在肝硬化時AST與ALT比值則可能增加到2.0,因此,可以通過AST與ALT比值來對肝炎轉歸進行判斷[4]。在發(fā)生慢性肝炎時,病變會對線粒體造成影響,釋放大量的AST,導致AST顯著上升,ALT的上升幅度卻不如AST,慢性肝炎患者的AST與ALT比值和健康對照組、肝硬化組、急性肝炎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為肝硬化所致,是經(jīng)慢性肝炎所發(fā)展而形成的,慢性肝炎患者的病程如果較長,治療不合理,AST與ALT比值持續(xù)增加,則應警惕肝硬化的發(fā)生,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對臨床治療方案進行調(diào)整,對肝硬化的發(fā)生進行有效預防和控制[5]。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時,會嚴重損傷肝細胞,釋放大量的AST,導致AST顯著上升,ALT因為主要處于細胞質中,變化不明顯,細胞質中的ALT因為釋放時間較長而導致其竭盡,所以和慢性肝炎患者相比較,肝硬化患者的ALT上升幅度更小,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的AST與ALT比值和健康對照組、慢性肝炎組、急性肝炎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AST、ALT進行同時測定,并對AST與ALT比值進行計算,能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提供科學依據(jù),對AST與ALT的比值進行動態(tài)觀察,能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并對預后和轉歸進行判斷。
[1] 張洪美, 袁美蓮.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體和AST/ALT在診斷丙肝后肝硬化中的臨床意義[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6,20(3): 443-445.
[2] 姜文燦, 岳素文, 江洪, 等. 乙型肝炎病毒及其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5, 4(4): 983-988.
[3] 卓樹洪, 葉曉光, 馮桂玲, 等.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與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小板比值在HBV感染相關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 中華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 2015, 21(5): 432-435.
[4] 文曉飛, 馬慶慶, 熊瑋, 等. 遵義地區(qū)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少數(shù)民族患者檢測基因分型與耐藥變異的相關性和意義[J].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17, 6(2): 200-201.
[5] 張麗君. AST/ALT比值測定在病毒性肝炎診治中的臨床意義[J]. 職業(yè)與健康, 2005(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