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迪 魏娜娜
1.廈門大學軍事教研室,福建 廈門 361005;2.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冷兵器的文化意蘊*
張曉迪1**魏娜娜2
1.廈門大學軍事教研室,福建 廈門 361005;2.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全面解釋漢字、考究字源的著作,堪稱“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化的研究中,玉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鬼神信仰、樂器文化以及女部字文化所反映的古代社會的研究方面相對較多,而對古代軍事、兵器文化的研究則顯得比較貧乏,已有的資料也比較零散。本文以《說文解字》中與兵器文化相關(guān)的漢字為研究對象,從文化意的角度對《說文》所涉及到的具有代表性兵器類漢字進行研究。
《說文解字》;冷兵器;文化意蘊
世界文明史經(jīng)歷了三大時代,即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與之相對應(yīng),冷兵器也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在我國的夏代,這一時期主要以石制兵器為主,包括骨、角以及用木和竹制成的兵器,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即在那一時代出現(xiàn)了少量的以天然紅銅冶煉而成的小型兵器。第二階段是從我國的商代直至春秋時期,這一時期主要以青銅兵器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鐵制的兵器。第三階段則是從早期的戰(zhàn)國到西漢,這一時期的兵器大多是鋼鐵制成的。因此,從以上三個發(fā)展階段來看,我們可以說兵器的發(fā)展史更像是一部鮮活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史。不僅如此,在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可以追尋到我國古代社會冷兵器演進的足跡。
“干戈”,是我們應(yīng)該很熟悉的一個詞,“干戈”是對那一時期古代軍事文化兵器種類的稱謂?!案伞弊趾汀案辍弊衷诩坠俏闹惺浅S玫奈淖?。古文獻《禮記·檀弓下》這樣解釋:“干”就是分權(quán)的樹枝,是用來抵御野獸和敵人的防御性武器,“戈”則是在木桿上縛上刃狀物,或收獲、或狩獵,后來逐漸發(fā)展成武器?!渡袝芬矊ⅰ案筛辍边B言,“稱爾戈,比而干,立而矛”。此后,“干戈”一詞就被長期沿用了下來。在古文字中,“干”字與“戈”字結(jié)合起來就是“戎”字,故而戎的本意為“兵”,為“戰(zhàn)爭”。
斧的起源很早,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石制的斧,以作耕種捕獵之用。傳說斧是神農(nóng)氏發(fā)明的,《廣韻》:“神農(nóng)作斤斧陶冶,”仰韶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一只缸上繪有鸛魚石斧圖,金文族徽中有斧形圖案。人類最早的武器是經(jīng)過粗略加工過的帶有鋒利邊緣的石器和木棒,二者的結(jié)合,變成了原始時期最初的武器,石斧?!墩f文·十四上·斤部》:“斤,斫木器也?!薄敖铩钡谋玖x就是“斧頭”,如《孟子》中有言“斧斤以時入山林”,以及現(xiàn)代漢語中的成語“運斤成風”,其中的“斤”用的都是本義。《釋明》:“斧,甫也。甫,始也。凡將至制器,以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梢娨愿ツ敬_實是很早就有的事情。
石器時代另一個最常用的漁獵石制工具是“弓”,相傳由中古代的暉所發(fā)明。古文獻《周禮》中有關(guān)“弓”作為射鳥獸工具的記載:“夾弓、庾弓以授鳥干侯鳥獸者。”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經(jīng)過不斷的改進,“弓”逐漸演變成一種殺傷力很強的兵器?!肮睆淖中慰赐耆舷笮巫?,看起來就像一張弓的形狀。《說文·十二下·弓部》記載:“弓,以近窮遠。象形。古者暉作弓?!币簿褪钦f,“弓”能射到很遠的地方,“弓”的形狀和它這個字很像,是象形字。這也完全符合把弓歸納為殺傷力很強的遠程式兵器,并成為“有力”的代名詞。因此,我們也常常散見于古文獻中有關(guān)“弓”部的動作字,如“張、彎、引、彈”等,以及文獻中涉及的狀態(tài)字“彊、弛、弸”等。
夏商周三代以生產(chǎn)為目的工具已經(jīng)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zhàn)爭,因此,兵器逐漸與生產(chǎn)工具分離開來,進入了兵器的發(fā)展期。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掌握了先進的青銅臺鑄技術(shù),像“戊”、“戈”等兵器開始使用青銅鑄造,這標志著兵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
戊,《說文》有戊部。《說文·十二下·戊部》:“戊,斧也。從戈聲?!币鉃槲焓歉囊环N。段注:“大斧也?!蔽煸谙暮椭軙r使用較多。段玉裁援引司馬法:“夏執(zhí)玄戊,殷執(zhí)白戚,周左杖黃戊,右乘白髦?!庇腥苏J為“戊”與“鉞”乃同一個字,“鉞”為“戊”之重文?!稄V雅》:“鉞,斧也。”《疏》:“鉞大而斧小。”這里的“鉞”實際是“戊”。而《說文·十四下·金部》:“鉞,車鑾聲也?!辈⒁对娊?jīng)》:“鑾聲鉞鉞”佐證。段玉裁也不同意“鉞”即“戊”字之說。他在注“鉞”時明確表示:“徐鉉等曰:“以鉞作斧戊之戊,非是?!鄙瞎胖髦幸参匆姟般X”為“斧”意之文,因此為謹慎,我們講“戊”而不作“鉞”。不管是哪個大家的何種解釋,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鉞”作為我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在當時也是具有很大影響力的。
戈,《說文·十二下·戈部》:“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币馑际钦f,戈是一種平頭戟,戈由內(nèi)、胡、援三個部分組成。段注:“內(nèi)謂胡以內(nèi)接柲者也”,戈的柄叫做柲。柲猶如柄也。……柲之隱身為凡柄之稱”,“援之下近柲為胡?!币蚋暧袡M刀,故兼具有勾與擊兩種功能。段注:“戈者兼勾與擊者也。用其橫刃側(cè)為勾兵,用橫刃之喙以啄人則為擊兵。擊與勾相因為用。”“戈這種兵器起源于原始人群的狩獵工具。開始是模仿獸角和鳥啄的形式,將獸角綁在木桿上,以延長人的手臂作用。
它也經(jīng)歷了從石制到青銅制的發(fā)展過程。最早的石戈下部粗而末端尖,最初的銅戈氏仿照石戈做的,沒有胡,后來逐漸改進,先將戈的內(nèi)改為彎曲的勾狀,到西周時期逐漸定型,成為戈胡,并在胡身加刃,以加強勾、割的作用。接著又在胡邊鑿孔,用繩子綁在柄上,成了短胡的一穿的戈,后來又由一穿增加到兩穿、三穿、四穿,這樣胡綁在柄上就更加牢固,戰(zhàn)斗性能也有所提高。由于戈氏上古時期普遍使用的武器,因此成為兵器的代表?!渡袝ゎ櫭罚骸皥?zhí)戈上刃?!薄冻o·九歌·國殤》:“曹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币云錇闃?gòu)字部件的與兵器、戰(zhàn)爭等有關(guān)的字也比較多,如武、戰(zhàn)、或、戎等字。
西周時候我國出現(xiàn)了人工冶煉的鐵,鐵器堅硬度比銅器強,又易于鑄造。因此,鐵兵器逐漸成為當時戰(zhàn)爭的主要兵器。但從戰(zhàn)國晚期歷經(jīng)秦、西漢一直到東漢時期,鐵的兵器才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在湖南長沙市馬王堆出土的記有兵卒裝備的簡文中,記載的當時的兵器組合有“長戟”和盾,“長鎩”和盾,也有“短戟”、“短鎩”與盾配合使用,另有護身的匕首和“手戟”、防護裝具是鐵鎧和皮甲,還有盾。邊防烽燧守御部隊,其主要防守兵器是強弩。這明顯的反映出鐵兵器已基本取代了青銅兵器。
“戟”我國古代冷兵器中鋼鐵兵器的代表性器物,其發(fā)展歷程中見證了帝王的更替。戟一般由鋒、援、胡、內(nèi)搪五個部分組成,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古書中也有稱“棘”,是一種融合“戈”與“矛”兩種兵器功能為一體的兵器,既可前刺,亦可橫擊與勾殺的一種格斗兵器,戟在古代不僅是軍隊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為武器的泛稱,例如”“持戟之士”,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指的“戰(zhàn)士”,以及所有持槍帶炮的兵士。與此同時,戟常常還以它裝備數(shù)量的多少來象征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比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中記載,毛遂根據(jù)當時的軍事形勢進行分析,于是乎就勸楚懷王聯(lián)合趙國抵抗秦國,他說:“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边@里面提到的“持戟百萬”足以說明楚國當時有強大的武裝力量,足以聯(lián)合趙國來對抗秦國。關(guān)于戟的用途,戟不僅可以投擲,也可以用于近戰(zhàn)格斗使用?!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注引《異向余語》說:曹操“嘗私人命常傳張讓守。讓覺之,乃舞于戟于庭……”。這表明了戟的重要的近戰(zhàn)格斗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戟”逐漸延伸為裝飾物。明代《漫題屋壁》中提及的“列戟”就取“戟”和“給”諧音,象征富貴和自給自足,因此戟作為一種裝飾物常常出現(xiàn)在壁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古代兵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它自己的體系與形式,有它自身的發(fā)展途徑和獨到的思想體系。中國古兵器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價值和重要意義。隨著現(xiàn)代科技和技術(shù)的發(fā)展,現(xiàn)代武器迅速發(fā)展起來,冷兵器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與兵器有關(guān)的漢字和文化卻深深扎根于中華文明之中。由于自身知識水平有限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本篇論文存在一些缺點,比如:《說文解字》兵器類漢字的選取的相對較少,有關(guān)我國古代冷兵器歷史的演變研究不夠系統(tǒng)深入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完善。
[1]王立軍,溫英明.《中國教師》漢字與古代兵器文化,2009,5(總第88期).
[2]陳婷,艾軍華.《說文解字》“弓”部字研究,第165頁.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新時期學校國防教育和學生軍訓工作體系建設(shè)研究”(項目編號:14JZD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曉迪(1990-),女,河南安陽人,廈門大學軍事教研室,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國防教育學。
TS
A
1006-0049-(2017)24-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