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 710065)
大唐興衰的見證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劉 敏(西安美術(shù)學(xué)院 710065)
1970年10月5日,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出土了兩件唐代陶甕,里面裝滿了各種珍貴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就在其中。這件銀壺的珍貴之處就在于舞馬銜杯紋,通過該紋樣,可以看到失傳已久的唐代宮廷舞馬祝壽的場景,這也證實了與之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從唐代舞馬活動的盛衰,可以看到大唐王朝的興衰。
唐代金銀器;舞馬祝壽;安史之亂
1970年10月5日,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個基建工地上,施工的工人意外挖出了一個大型陶甕,里面裝滿了各種珍貴文物。當(dāng)時的陜西省博物館獲悉后,迅速組織考古專家前往清理,并在陶甕的出土地點周圍繼續(xù)勘探。10月11日,考古人員在第一個陶甕出土地點附近發(fā)現(xiàn)了第二個類似的陶甕。事后清理發(fā)現(xiàn),這兩個陶甕里裝滿了精美異常的金銀器、玉器、錢幣和藥材等,多達千余件,琳瑯滿目。經(jīng)過考古工作者的鉆探并對照文獻記載,判斷出何家村金銀器窖藏所在地位于唐代長安城興化坊內(nèi),且這批珍寶均為唐代上層貴族之物。1
唐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就是在這次窖藏出土中發(fā)現(xiàn)的珍貴文物,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該壺通高14.5厘米,其造型并非中原漢族器物的傳統(tǒng)造型,具有游牧民族器物的特色,應(yīng)是對當(dāng)時北方契丹族所使用皮囊壺的模仿。因此,它也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這件銀壺在制作的時候是先將一整塊銀板錘碟成壺的大致形狀,然后在壺腹兩面模印出舞馬紋,最后用銀鏈將蓮瓣形的壺蓋與提梁相連。壺身的舞馬長鬃覆頸,長尾舞擺,頸上系有彩帶流蘇,后腿曲坐,前腿站立,呈蹲踞姿態(tài),口中銜著一只酒杯。其輪廓、軀干的肌肉線條都清晰可見,形象生動,顯示出唐代高超的金銀器制作水平。
該銀壺更為珍貴的還要數(shù)壺身上的兩匹舞馬。舞馬,顧名思義,就是會跳舞的馬。以馬為題材的文物在全國有大量的出土物,但以舞馬為題材的卻很少見,這也是這件有舞馬紋銀壺的珍貴之處。早在唐代之前就有關(guān)于舞馬的記載,“臣于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一匹,形法應(yīng)圖,善持頭尾,教令習(xí)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jié)相應(yīng)?!保ā端囄念惥邸肪砭湃d曹植《獻馬表》)。南朝張裕作《舞馬賦》,其序文曰:“河南又獻赤龍駒,有奇貌,絕足,能拜善舞。”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有舞馬。而到了唐代,舞馬活動更是風(fēng)靡一時。唐代的馬不僅在戰(zhàn)爭、交通中使用,還大量用于宮廷娛樂,并為此專門馴養(yǎng)調(diào)教了一批為上層貴族表演馬戲的舞馬。“今翔麟、鳳苑廄有蹀馬,俯仰騰躍,皆合典節(jié),朝會用樂,則兼奏之。”(《通典?樂?雜舞曲》)。唐代宮廷的舞馬表演也用來招待外賓,“中宗宴吐蕃來使,殿中奏蹀馬之戲,皆無色彩絲金枝其裝于鞍上,加飾麟頭鳳翼,樂作,馬皆隨之,宛轉(zhuǎn)中律,于作樂者飲酒,以口銜杯,臥而復(fù)起,因而使者大驚?!保ā顿Y治通鑒考異》引《景龍文館記》)。
唐代的舞馬以唐玄宗時期的最為特別。據(jù)《明皇雜錄》記載:“玄宗嘗命教舞馬,四百蹄各為左右,分為部,目為某家寵,某家驕。時塞外亦有善馬來貢者,上俾之教習(xí),無不曲盡其妙。因命衣以文繡,絡(luò)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其曲謂之“傾杯樂”者數(shù)十回,奮首鼓尾,縱橫應(yīng)節(jié),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旋轉(zhuǎn)如飛。或命壯士舉一榻,馬舞于榻上。樂工數(shù)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黃衫,文玉帶,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節(jié),命舞于勤政樓下?!?唐玄宗在位期間,逢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即千秋節(jié))時,都會在長安城興慶宮勤政務(wù)本樓下舉行慶典,并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床板旋轉(zhuǎn)如飛,之后便如唐代張說的《舞馬詞》中寫到“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3,其中領(lǐng)頭的舞馬便會銜起地上盛滿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壽,正是“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4。這件銀壺上的舞馬作翹首擺尾之狀,銜杯跪拜之狀,應(yīng)是當(dāng)時舞馬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xiàn)。
但這種反映大唐盛世的大型舞馬表演在安史之亂后就終止了。據(jù)唐代鄭嵎的《津陽門詩》序中記載:“上始以誕圣日為千秋節(jié),每大酺會,必於勤政樓下使華夷縱觀,有公孫大娘舞劍,當(dāng)時號為雄妙。又設(shè)連榻,令馬舞其上,馬衣紈綺而被鈴鐸,驤首奮鬣,舉趾翹尾,變態(tài)動容,皆中音律。又令宮妓梳九騎仙髻,衣孔雀翠衣,佩七寶瓔珞,為霓裳羽衣之類,曲終,珠翠可掃。其舞馬,祿山亦將數(shù)匹以歸,而私習(xí)之。其後田承嗣代安,有存者,一旦于廄上聞鼓聲,頓挫其舞。廄人惡之,舉篲以擊之。其馬尚為怒未妍妙,因更奮擊宛轉(zhuǎn),曲盡其態(tài)。廝恐,以告。承嗣以為妖,遂戮之,而舞馬自此絕矣?!?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逃亡蜀中,宮苑里的舞馬也四處流散。安祿山曾多次入朝見過舞馬祝壽的盛況,非常喜愛,于是將一批舞馬私藏教習(xí),后由其部將田承嗣代為安置。這批舞馬一聽見軍中鼓聲便起舞,士兵見狀非常驚恐,報告給田承嗣。田承嗣認為是妖魔作祟,便命士兵將舞馬殘忍的鞭打而死。從此,盛行一時的唐代宮廷舞馬祝壽形式在歷史的變革中銷聲匿跡了。
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這件唐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生動再現(xiàn)了唐代宮廷舞馬祝壽的情形,證實了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實際上,唐代宮廷舞馬活動的盛衰,也是大唐王朝經(jīng)過安史之亂由盛轉(zhuǎn)衰的側(cè)面反映。因此,這件銀壺也是大唐王朝興衰的最好見證物之一。
唐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注釋:
1.陜西省博物館革委會寫作小組.《西安南郊發(fā)現(xiàn)唐代窖藏文物》.《文物》,1972年第1期,第30-42頁.
2.(唐)鄭處誨、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5頁.
3.(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八十九《舞馬詞六首》,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81頁.
4.(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八十七《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62頁.
5.(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五百六十七《津陽門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6563頁。《明皇雜錄》也有相似記載,見(唐)鄭處誨、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明皇雜錄》,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5—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