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棟
【摘要】多元化深度研讀方式能解決學生閱讀文本的單一性和空泛性等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選擇好教學載體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研讀熱情,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的方法,對某一主題、某個焦點問題、某次綜合實踐學習任務進行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學會自主找到蘊藏在文本或閱讀視域中的文化密碼,從而增強思辨力,形成個性化閱讀體驗,有效提升閱讀與鑒賞能力。
【關鍵詞】多元化;深度研讀;閱讀與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218-01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學生在閱讀方式的選擇上是不拘一格的。他們可以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這一高速信息平臺,在廣闊豐富的網(wǎng)絡空間中汲取知識,閱讀有形有色、有聲有像的報刊雜志、文學作品等;也可以手捧紙質書,咀嚼文字,品味細節(jié),在文本深處對話……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發(fā)現(xiàn),采用多元化深度研讀方式教學,不僅能解決學生閱讀文本的單一性和空泛性等問題,使學生掌握和靈活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有效提升文學閱讀與鑒賞水平,而且能將“教文”和“塑魂”的有機相融,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一、以教材文本對接同一個作家課外文學作品的主題式研讀
教材文本是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文學讀物,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品味其語言,領悟其豐富的內(nèi)涵,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對于教材文本,除了引導學生對其有品讀價值之處做深度研讀外,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還應該由與其相關的更為豐富的課外文本拓展閱讀的延伸來建構。
例如我在教學粵教版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我很重要》這篇課文的時候,想到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認知還不成熟,想到學生閱讀視野還不夠開闊,想到學生的文本審美能力尚且弱的時候,我便覺得僅學《我很重要》這一篇課文,是很難形成一個完整而豐厚的對人的生存價值的感知體驗的。于是,我萌發(fā)了以教材文本對接同一個作家課外文學作品的主題式研讀的想法,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擴充,形成了由一篇教材課內(nèi)美文和若干篇課外美文對接一并研讀的主題式研讀模式。
主題式研讀突破了課內(nèi)文本的單一性,以同屬于一個作者的優(yōu)秀作品的課內(nèi)外兼讀,加深了對作者的認識,加深了對作者作品藝術特色的認識,并且在鮮明的閱讀主題下獲得了整體的閱讀感受。當下,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朱自清、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均可以主題式的深度研讀模式,導之閱讀方法,每月品賞一個作家的經(jīng)典美文若干篇,整個高中下來,學生親歷的將是一場多彩的文化盛宴!
二、以異文求同對接文學類作品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研讀
“異文求同”實則有“異曲同工”之意,即不同的文章,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題相同或相近,執(zhí)教者將它們歸并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式賞析,從而提升思辨力和文學鑒賞力。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必修1第四單元古典詩歌的時候,將教材內(nèi)的《靜女》、《氓》、《孔雀東南飛》、《上邪》、《飲馬長城窟行》和課外的《陌上桑》編排在一起,以“拿什么拯救你——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劇之源探究”和“芝蘭何其芳馨何其傷悲——我眼中的劉蘭芝”為研讀主題,開展人物形象個性化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
例如此段學生寫的閱讀感悟:劉蘭芝是一位德貌雙馨的女子,她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和婚姻。這位忠守婦道、勤勞聰慧、有禮有節(jié)的女子,最終被封建社會制度所摧殘,她是遍體鱗傷的,是悲痛不已的??蓱z她生不逢時、命運不濟!如若處于現(xiàn)在自由平等的社會,我想她會將自己的生活過得如詩如畫,而不至于慘死于殘酷的封建家長制度和冷漠的世俗人情中。她用死昭示了自己的自尊、怨憤、掙扎和反抗。在我眼里,她就像一簇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毅然茂盛的艷梅!“多謝后世人,慎戒之慎勿忘”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對于課外鏈接《陌上桑》一文的導讀,是基于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古代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秀品質,多角度豐滿地解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設計的。此外,這首樂府詩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或濃墨重彩,或微妙傳神,側面描寫羅敷的美的寫法,也是值得學生品讀借鑒的。
以“異文求同”對接文學類作品人物形象的個性化研讀,實則將讀的體驗、寫的表達和思的深刻結合起來,增強閱讀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閱讀從一篇、兩篇零散的粗淺式閱讀印象走向整體的系統(tǒng)性的認知,走向深刻!
三、以戶外研學對接地方本土特色文化的生活化研讀
戶外研學是近三年來新興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校園課堂外的一種比較好的體驗式教育方式。《廣東中小學地方綜合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科學規(guī)范了省級地方課程,指導各地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實踐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感悟鑒賞、創(chuàng)意表達等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和人文情懷。
語文教學的戶外研學課堂,是與地方特色人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研究性學習方式,通過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親近自然、尋訪古跡、了解歷史等,引領學生去領略璀璨的地域文化,喚醒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研發(fā)戶外研學課程,引領學生深度研讀身邊的城市這本活生生的“城市之書”,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品味、人文素養(yǎng)將得到大大的提升,這實屬是富有生命力的閱讀。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探究人文價值,領略地方風情”的戶外研學主題,策劃了“多情東江,惠風和暢——研究性深度閱讀成果展示活動”方案,指導學生通過各文化景點的實地參觀、到慈云圖書館和惠州博物館等文化場館查閱歷史資料等方式,分組合作,將研學成果制作成ppt或視頻展示出來。學生研學的題目有: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豐湖書院研學記;羅浮山下四時春——青蒿與中醫(yī)的傳說……雖然他們最終完成的學習成果未必如我們所渴求的那么優(yōu)秀,但這樣一個研讀體驗的過程,帶給學生的恰恰是一種溫度,以及從中孕育出來的對一座城丟棄不開的文化情結。
遠離了生活資源,局限于課本知識,學生的感知視界將會被約束,創(chuàng)造的靈感將得到遏制。缺乏詩意和溫度,觸摸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禁錮的是原本豐富而熾熱的心,這絕不是我們選擇學習的初衷。今天的語文教育需要宏闊的胸懷和視野,“教文”、“塑魂”、“立人”應有機相融。以多元化深度研讀方式造就廣闊而深邃的精神視野,提升高中學生的閱讀與鑒賞能力,使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去探索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去感悟人類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豐富性,值得師生共同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王開東.深度語文﹝M﹞.漓江出版社,2009.
[2]劉洋.教出文言文的寬度、深度與溫度﹝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