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娜
【摘要】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師忽略或盲目追求課堂生成而造成語文課失衡、膚淺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如何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只有正確地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才能求得精彩的“生成”課堂。
【關鍵詞】生成性資源;捕捉和利用;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2-0123-02
“生成”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新理念之一。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手段,師生的互動對話,甚至一個表情、動作,都可以觸發(fā)并生成教學資源。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去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呢?我認為要根據(jù)學情與文本特點,大膽取舍。善于觀察課堂、細心傾聽、以學促教、大膽調整思路、授人以漁是重要途徑。
一、善于觀察,因勢利導
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時,我要求學生小組品味描寫作者心路歷程的語句,大家都在認真參與討論,我發(fā)現(xiàn)一名女生似乎在看別的書,她雖然也參與,但卻看別的資料。我本想批評,但我還是輕輕走到她面前,才發(fā)現(xiàn)她原來在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他們小組的同學告訴我,她對海倫·凱勒的心路理解非常透徹,因為她閱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開始了,她的發(fā)言,獲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
我借此機會表揚了她熱愛閱讀,因為在我們這樣的學校,很多同學不重視名著閱讀,優(yōu)秀同學也是粗略閱讀。此后,很多同學意識到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班內掀起了閱讀名著的熱潮。這節(jié)課,我慶幸自己沒有魯莽傷害一個孩子閱讀的積極性,而且,通過她,讓我一直頭疼的名著閱讀得到了解決。
作為教師,敏銳的課堂觀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要隨時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用欣賞的眼光激勵他們,這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讓我們一直頭疼的問題獲得完美的解決。
二、學會傾聽、教學相長
傾聽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它的意義不僅是給了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
在教學《河中石獸》一文中,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問題,有同學提出: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是真實的嗎?其中講的道理是正確的嗎?
聽到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大笑,有些學生對提出問題的學生指指點點。
我和全班學生一起討論這兩個問題,最后得出結論: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主要講述各種鬼狐怪談、奇聞軼事,其中不少都包含著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這說明:不必把這則故事當作真實的事件,而重在把握“不可據(jù)理臆斷”這一寓意。
課后,我反思到:當學生思維“活”起來、“動”起來時,我們必須學會傾聽。教師只有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找出思維的障礙在何處,使學生對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以學促教、柳暗花明
很多情況下,課堂上學生不順著老師的教學思路走,甚至出現(xiàn)與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截然不同的想法,面對這些“奇怪想法”,是在挑戰(zhàn)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育智慧。
學習《賣油翁》,我引導學生:與技藝高超、驕矜暴躁的陳堯咨相比,賣油翁是一個身手不凡、氣閑神定的智者。有位同學立刻反駁到:“我不這樣認為,賣油翁酌油之技只是手熟而已,不能和高超的箭法媲美,射箭還要有過人的意志、超常的悟性等。我感覺分析文章,不能一味地批判陳堯咨?!痹S多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這時,我提問:作者塑造賣油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經(jīng)過大家的一起研討,得出結論:賣油翁在文中是以一名說教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作者將他設為“賣油翁”而不是“賣油郎”,借賣油翁之言行批評陳堯咨一類人的品行,不管多大本領,做人都要低調內斂。
課堂中時常出現(xiàn)新問題、新情況,如果我們能積極捕捉其中的有利因素,跳出“教學預設”教語文,充分利用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以學促教,根據(jù)課堂的突發(fā)情況對教學進程進行調整,就會有“柳暗花明”的意外驚喜。
四、變換思路,調整策略
課堂中出現(xiàn)偶發(fā)事件,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及時變換教學思路,重新調整教學策略。
學校剛進行了班歌比賽頒獎儀式,同學們精心排練,但名次不理想,走進教室,凝重沉悶的氣氛讓人壓抑。這節(jié)語文課我本來安排學習寓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讓學生在輕松詼諧幽默的學習氣氛中完成教學目標。
看到學生低沉失落的表情,我想應該調整我的教學計劃,我說:這節(jié)課我們進行一次隨筆訓練吧,以“班歌比賽”為話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批閱時發(fā)現(xiàn):這次學生的隨筆內容充實,主題積極向上,情感真摯,一改往日空洞貧乏、沒有真情實感的弊病。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思想、行為“節(jié)外生枝”,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程序時,教師應該趁機調整教學思路,重新設計和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活動。
五、授人以“漁”,一箭多雕
教學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后的放手。
學習《皇帝的新裝》,因為故事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就讓班級自行選定導演、演員,自分角色,排課本劇。表演結束,其他同學針對表演進行評價,并請主要演員談談自己對所扮演的人物的認識,并用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通過課本劇這一形式,既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揣摩人物形象,又鍛煉了合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一箭多雕。
在這堂課中,課堂不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學生不再是“沉默的羔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嶄新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效的課堂資源不斷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比~讕教授也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立足并超越文本,捕捉生成的美麗,演繹靈動的課堂,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生機勃勃、充滿激情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程秀麗.開發(fā)語文課程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果[J].文理導航(上旬),2012年04期.
[2]安建中,吳學芳.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問題及策略[J].寧夏教育科研,2005年0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