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zhí)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
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xiàn)”。
“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xiàn)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xiàn)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社會主義建設不僅需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需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實力,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理論,不僅僅是時代的需求,更是人民的心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一直處在發(fā)展的前沿地段。在這支強大的精神文明建設隊伍中,藝術是其中的佼佼者。我黨對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也決定了藝術的發(fā)展前景,給予了藝術更廣闊的發(fā)展天地。
回顧藝術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歷程,在我黨的有力領導下,藝術在不同階段產生的不同表態(tài),反映了藝術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其在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
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初期,毛主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指導思想,團結藝術文化工作者,推動文化知識的普及與發(fā)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發(fā)展出適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藝術特色。
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階段,鄧小平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鄧小平理論中的文藝思想理論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其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其中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
鄧小平文藝思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文藝與人民生活的血肉聯(lián)系。其中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文藝工作者首先要接受人民的教育;文藝創(chuàng)作要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和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文藝作品的成就要由人民來評定。
法國哲學家丹納說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huán)境、時代三大因素。偉大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個藝術家家族的杰出的代表,猶如百花盛開的園林中的一朵更美艷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條,而在藝術家家族背后還有更廣大的群眾,藝術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藝術家必須適應社會的環(huán)境,滿足社會的要求。
鄧小平文藝思想的重心,正是是立足于文化建設和文藝建設,要求吸收和融化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中的有益成分,為我所用,以創(chuàng)造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優(yōu)秀作品來。這是對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文化指導思想的升華,更是適應新階段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的藝術指導理論。
現(xiàn)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最具凝聚力、感召力,最具廣泛性、包容性的奮斗目標,反映了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向往。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文藝形式,推出更多優(yōu)秀作品,把人們尋夢的理想展示出來,把人們追夢的奮斗表現(xiàn)出來,激勵人們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激發(fā)人們?yōu)閷崿F(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熱情,是藝術文化的重要任務,是藝術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藝術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推動力,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目標的大語境下,應該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和優(yōu)勢,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藝術類的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藝術,成為有用人才,創(chuàng)造出符合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我們要發(fā)揮銳意進取的精神,以奮發(fā)有為的面貌,用青春無悔的奮斗,認真學習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夢”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提高全民藝術意識和藝術水平為己任,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繁榮與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增強國家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以文化藝術為平臺,謳歌中國夢時代精神,齊心共圓中國夢。
作者簡介:
王雨竹(1994.06.05),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擅長大畫幅攝影,主要從事影像的跨媒介研究和攝影理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