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摘要】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如何準確生動的運用動詞來描寫人物的行為動作,是我們小學階段寫作教學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這也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的關(guān)鍵之所在。但是時下小學生在描寫人物活動之時,在運用動詞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為此,筆者經(jīng)過多番努力嘗試和教學實踐,針對這些問題特擬定相應策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動詞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9-0222-02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起始階段,因此,語文教師要想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獨立作文能力,不僅要想法設(shè)法地激發(fā)其作文的興趣,還要適機引導學生學會認真的觀察,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并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的將其表達出來。而在這整個作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使得學生所描寫的人物更鮮活、生動、形象,則還需要從作文的寫作技巧方面下功夫,因此,語文教師必須要在寫作的細微末節(jié)之處,加強對學生有關(guān)動詞的準確運用和指導,使小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為此,結(jié)合筆者多年在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和探索,先從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動詞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繼而提出如何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動詞描寫藉以提升寫作水平的有關(guān)策略。
一、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動詞存在的問題
在寫作中刻畫一個人物,首先要求必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細觀察,同時,還要用自己的大腦快速思考,關(guān)于這個人物的相關(guān)活動和動作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言和詞匯來表達。然后再將自己腦海中的一系列思考,用自己所能想到的語言準確地表述出來。但是在實際寫作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寫作文時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特別是在描寫人物的動作時,其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尤其突出。
(一)動詞數(shù)量不足,不能準確運用
在小學生描寫人物動作的作文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所用的動詞十分的單一,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即使用到了動詞,但是也不準確。如在《玩跳皮筋》習作訓練中,大多學生在描述女生玩跳皮筋時多是這樣寫的:“一個女生蹦過去了,緊接著另一個女生也蹦了過去,她們就這樣蹦來蹦去,累得臉都紅了?!睂τ谡麄€跳皮筋活動,僅僅就用了一個“蹦”字就把人物所有的動作都一并概括了。對于描述這個活動和人物,既用詞單一,也不夠準確。
(二)動作過于整齊,不符人物特征
德國著名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jīng)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币虼耍趯懽髦忻鑼懭宋锏膭幼鲿r,必須要符合所寫人物的個性特點,不能千篇一律。而要發(fā)現(xiàn)人物個性之不同,則需要平時多加留意和認真觀察方能有所發(fā)現(xiàn),即使是他們都做的是同一件事,但是也會因為人物性格的不同,其動作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正如當學生在看了電視劇《西游記》后,描述唐僧師徒一行四人在吃飯的動作時,肯定就不能用同樣的動詞和語言來寫了,但是這也正是學生在寫作中常常所忽視的地方。
(三)動作雖然具體,但是缺乏神韻
在小學生的作文中,也有一些學生在描寫人物時能夠?qū)幼鲗懙谋容^具體,但是正是這種看著具體,可是從整體上來觀察,卻總是缺少神韻。換句話來說,就是具體應該不單單是指動作,而是讓人在讀其文章時不僅能聯(lián)想到這個人的動作,甚至還能聯(lián)想到人物的神情。而對于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景的描寫也要具體,這樣我們既能知道當時周圍景物的面貌,也能從中體會到在此場景中的人物的心情。例如,“我手中拿了一支粉筆?!庇械膶W生這樣描寫:“老師站的直直的,伸長了胳膊,兩個手指拿起了一支粉筆,站在講桌前,用眼睛看著我們,然后轉(zhuǎn)身在黑板上開始寫字。寫完后,隨手將粉筆丟進粉筆盒里,開始講課了。”可以說,這里面的動作描寫是很具體的了,但是卻不能傳達出人物的神韻。
二、提升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動詞描寫效率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合理的運用動詞來描寫人物,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除了引導他們學會認真仔細的觀察之外,還要細致地對不同動詞的具體用法做一個詳細且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同時還要帶領(lǐng)小學生對常用動詞進行切身體驗與寫作訓練,藉以激發(fā)其學習動詞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參與體驗的積極性,從而不斷的加深他們對不同的動詞,以及各動詞不同的用法得出自己的感悟與體會,最終真正做到準確且合理的掌握有關(guān)動詞的使用技巧,并能學以致用,提升其寫作能力。
(一)分解動作提升用詞準確性
在學生的習作中,對動詞的運用常常太過單一和籠統(tǒng),主要源于他們所寫的多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事物,由于司空見慣所以有些熟視無睹,因而寫在其作文當中也多是千篇一律了。正如在前面我們所看到的學生習作《玩跳皮筋》中的描寫,這里面應該有很多的動作,可是很多學生在描述女生玩跳皮筋時的動作卻只用了一個“蹦”字就全部籠統(tǒng)的概括了。而這里面的問題就是沒有對跳皮筋這一活動進行不同層次的動作分解,因為這個游戲活動并不是單純的蹦來蹦去,而是還有準備工作和跳躍的等級,否則也無法吸引女生們的興趣了。因此,在對這個活動進行觀察和描寫的時候,可以嘗試將整個活動的動作一一分解開來,然后再仔細的觀察,同時選用合適的動詞來進行逐步的描寫,提升用詞的準確性,才能將人物的動作描寫的更加具體和形象。我們這里所說的分解動作,其實就是將活動中的大動作,根據(jù)活動進行過程將其分為一系列連貫的小動作,用文字語言將其一一詳細的描繪出來,再運用合適的動詞將其準確的表達出來,使得閱讀其文章的人能感同身受,了然于心??煞譃槿缦虏襟E:
(1)準備階段。此時想要玩跳皮筋的學生必須要先以手心手背的形式進行成員分組,然后再用石頭剪子布的輸贏方式來決定哪個組的先跳,而作為后跳的那一個組的要先選好兩個成員來撐皮筋。(2)活動階段:跳皮筋,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跳法,基本都是先從腳踝處開始跳,隨后是腿肚—膝蓋—大腿—腰—腋窩等,而在跳的過程中又根據(jù)節(jié)奏和難度分為:普通、飛(沒有停頓快速跳完一套)、顛(跳每個步驟前都要原地跳兩下)三種形式。小組內(nèi)可以一個緊跟一個的跳,也可以每人輪流著來跳,當全組人員都順利跳完后,即可升高度以增加其難度。而其間若有人失誤,可以請人代跳一遍,意為救他。若是全體失誤,則輪換為撐皮筋的那一組開始跳。
在上述跳皮筋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跳躍為主,但是在這其間還有許多細微的動作,諸如有在腳踝處時是先用腳點或勾,然后才是邁或蹦出去,而后隨著高度的提升,此時是先用挑,然后再跨過去,此間還有壓、絆、繞、踩、轉(zhuǎn)等多種跳皮筋的基本動作,還配有各種歌謠和法則,跳出各種花樣。當了解了這些步驟和動作之后,再進行分層描寫,效果就立竿見影了。
(二)對動詞進行修飾增加情感
通過上述的分解動作,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對跳皮筋這項運動已經(jīng)十分的具體了,但是要想做到生動,還必須在準確運用動詞的前提之下,在所用動詞的前后加上一些修飾性的詞語。比如,表程度的詞與動詞連用:“她輕輕地就邁了過去”;表方向的詞與動詞連用:“她將橡皮筋勾到了自己的另一只腳邊”;表快慢的詞與動詞連用:“一個隊員快速的沖到橡皮筋前,急切的開始跳了起來”;表輕重的詞與動詞連用:“她從里面蹦出來后,重重地踏在橡皮筋外面的水泥地上”;表數(shù)量的詞與動詞連用:“為了拯救自己失誤的隊友,她快速向前走了幾步,幾個跳轉(zhuǎn)就完成了”。這樣一修飾,所描寫的人物就有了情感,人物的形象也立馬生動了起來。
(三)引導學生抓住畫面添神韻
通過前面所述的分解動作和對動詞進行修飾,學生在描寫人物的時候已初具形態(tài),但是要想讓讀者在看到動作和體態(tài)的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抓住人物活動的突出畫面,從而體會到人物的神韻。諸如,老師拿粉筆這一動作的描寫,可以加上這些語言,如從老師身上可以有“面帶笑容”、“深情”、“滿意”、“激情澎湃”等詞。可改寫成:“老師面帶笑容的走進教室,在講臺上站的直直的,此時,他挽了挽袖子,伸長了胳膊,用他那兩個修長的手指拿起了一支白色的粉筆,站在講桌前,充滿深情的眼睛看著我們,看著大家都端端正正的坐好,課本也都攤開了,然后滿意的轉(zhuǎn)過身,在干凈的黑板上開始寫下遒勁有力的板書。寫完后,隨手將粉筆丟進粉筆盒里,激情澎湃的開始講課了?!边@樣一改,人物的描寫立馬就有了神韻了。
(四)加強作文動詞運用的強度
俄國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對于寫作曾說過:“在藝術(shù)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因為全部生活都是運動的,要是你找到了準確的動詞,那你就可以安心地寫你的句子?!睆闹胁浑y發(fā)現(xiàn)動詞在寫作中的重要性。因此,身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動詞在學生作文中的作用,教師需要在作文教學中靈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從而加強學生作文中動詞的運用強度。例如,關(guān)于“吹氣球”的描寫:(1)他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吹氣球。(2)他用兩只手托著氣球的兩邊,使出了吃奶的勁頭,兩個腮幫子繃的鼓鼓的,就像塞了兩個雞蛋一樣,伴隨著他的每一次用力,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眼睛瞪的老大,眼珠兒都快要翻出來了。兩相對比,其效果已不言而喻。
上述策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如分解動作,以提升學生作文中用詞的準確性可適用于小學三年級,此時的學生剛開始嘗試寫作文,因此可讓其體會多用動詞的好處,多掌握動詞的用法;而對動詞進行修飾,藉以增加其文章的情感,則可應用于四、五年級的學生,此時他們可以在多用動詞的前提下,依據(jù)所描寫的人物個性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而引導學生抓住畫面,加大作文中運用動詞的強度,藉以增添神韻,則可在應用在小學六年級,此時的他們對動詞的掌握程度更強,也能更準確的揣摩出人物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出人物的神韻。
參考文獻
[1]沈允琴.小學生語文作文中動詞誤用與對策[J].陜西教育,2009(12).
[2]王學林.向動詞縱深處漫溯:中段習作教學中的動詞訓練[J].小學教學,2011(11).
[3]李慶敏.小學作文教學的方法與技巧[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