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克飛
“大家”閱讀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nèi)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wǎng)絡(luò)優(yōu)質(zhì)原創(chuàng)內(nèi)容,快速呈現(xiàn)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閱讀】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桑蒂尼—艾希爾(Jan Blazej Santini-Aichi,1677—1723)是誰?一個多月前,當我在捷克南部駕車前往薩扎瓦河畔日賈爾時,還不知道答案。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捷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師,亦在世界建筑史上留名,我所迷戀的幾處建筑均由其設(shè)計。
于我而言,捷克之美是全方位的。布拉格的精致華美和動人歷史中蘊含的“布拉格精神”,庫特納霍拉等小城的秀美宜居,十幾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璀璨,克魯姆洛夫和特奇等小鎮(zhèn)的童話唯美,再加上哈謝克、卡夫卡、赫拉巴爾、昆德拉和克里瑪?shù)任膶W巨匠,幾近無可挑剔。另一讓我著迷之處,則是鄉(xiāng)間公路的旖旎風光。
說起鄉(xiāng)間公路與沿途景致,歐洲諸國各有特色,德國的夢幻童話、法國的避世逍遙、荷蘭的質(zhì)樸寧靜,乃至匈牙利略帶破敗的安逸,都令我欲罷不能,以至于常常放棄高速。但若非要排個高下,我心中第一當屬捷克。由捷南名城米庫洛夫前往薩扎瓦河畔日賈爾,全程不過100公里,一派摩拉維亞原野風光,麥田、草地與樹林交錯,藍天下的兩車道小路雖狹窄卻順暢,每個彎道都有可預(yù)知但保證各自不同的驚喜,每一瞬都如畫作。
之所以要前往薩扎瓦河畔日賈爾這個名字很長但沒幾個人知道的小城,是因為其市郊的綠山有一座內(nèi)波穆克圣約翰朝圣教堂,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來我才知道,教堂設(shè)計者就是桑蒂尼—艾希爾。他的設(shè)計作品還有塞德萊茨的浸信會修道院教堂,以及翻新位于庫特納霍拉的人骨教堂,前者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者隨庫特納霍拉老城一起整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更被我視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之一。
迷人星形教堂
極其有限的英文資料顯示,桑蒂尼—艾希爾出生于捷克,但祖父是遷居捷克的意大利人,家族從事石匠工作。據(jù)說,桑蒂尼—艾希爾出生時曾遭遇小兒麻痹之類的疾病,因此無法繼承家族的石匠生意,但卻得以師從一位宮廷畫家學習繪畫。19歲那年,他開始外出旅行,前往意大利,在那里,他認識了一位名叫波洛米尼的建筑師。這位建筑師被視為特立獨行的天才,觀念前衛(wèi),尤其喜歡星形建筑和復(fù)雜形式——桑蒂尼—艾希爾顯然受到了巨大影響,他的內(nèi)波穆克圣約翰朝圣教堂就是星形建筑的代表,而以4萬具骷髏裝飾的人骨教堂,自然是復(fù)雜形式的代表。
1700年,桑蒂尼—艾希爾回到波西米亞地區(qū),開始自己設(shè)計建筑并以此為生,后來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工坊,闖出了名頭。在那個年代,建筑工匠還沒有設(shè)計師的概念,桑蒂尼—艾希爾卻專注于繪圖與設(shè)計,某種意義上開啟了建筑設(shè)計專業(yè)化之門。他的特別之處在于,他有著豐富的美學和宗教知識,深諳建筑與傳統(tǒng)、歷史與宗教的關(guān)系,其建筑作品也永遠在嘗試同歷史與傳統(tǒng)相連接。
內(nèi)波穆克圣約翰朝圣教堂所在的綠山不過是一個小山頭,坡度平緩,有蜿蜒小道可行。藍天映襯下的教堂,就在這一步步攀爬中映入眼簾。我走過許多教堂,有世界知名的大教堂,有旅途中偶遇的鄉(xiāng)村小教堂,有鬧市中的千年教堂,有深山中的凋敝教堂……這座內(nèi)波穆克圣約翰朝圣教堂遠遠不算宏偉,也算不上最美麗,但十分特別。當然,它最美的一面,我只能在教堂內(nèi)部的展示照片里得見,那是航拍所見的星形模樣。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巴洛克式與哥特式相結(jié)合的建筑,1719年始建,1722年完工。嚴格來說,它是一個星形的大圓圈,四周有五個橢圓形小禮拜堂和五個三角形小禮拜堂彼此穿插,圍成一圈,中間則是雖然不高卻顯得雄偉的教堂。之所以是五個橢圓形小禮拜堂加五個三角形小禮拜堂,是因為傳說中約翰·內(nèi)波穆克死去后,天空出現(xiàn)了五顆星星。約翰·內(nèi)波穆克又是誰?如果去過布拉格查理大橋,應(yīng)該會對橋上那座守護者雕像有印象吧,它一手懷抱十字架象征受難,一手握著棕櫚葉象征勝利,頭頂則是五顆星星,據(jù)說代表拉丁文“tacui”的五個字母,意為“沉默”,這便是內(nèi)波穆克雕像。
約翰·內(nèi)波穆克是瓦茨拉夫四世統(tǒng)治時期的布拉格副主教,適逢歷史上的天主教大分裂時期。1378年到1417年,由于羅馬教廷和法國阿維尼翁教廷相爭,雙方各選教皇,造成天主教長達40年的分裂。當時,波西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支持阿維尼翁教廷的克雷芒七世,布拉格大主教一系則支持羅馬教廷的烏爾巴諾六世,雙方勢成水火。也正因此,擔任副主教的約翰·內(nèi)波穆克被國王派人扔下查理大橋。這場大分裂以羅馬教廷的獲勝告終,因此羅馬教廷追封了內(nèi)波穆克。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另一個版本則與愛情有關(guān):國王懷疑王后出軌,便逼迫負責王后告解的內(nèi)波穆克講出王后懺悔的內(nèi)容,內(nèi)波穆克堅守《天主教法典》的“告解圣事的秘密不可侵犯”律令,選擇沉默,最終被國王下令拋入伏爾塔瓦河。這個“暖男”版本似乎更得人們喜歡,所以布拉格女性經(jīng)過查理大橋的內(nèi)波穆克雕像時,常常會撫摸它,為自己的愛情祈禱。
教堂內(nèi)部以白色為主,墻身復(fù)雜的花紋曲線延伸至拱頂,在類似教堂中相當罕見,這當然出自桑蒂尼—艾希爾之手。
令人震撼的人骨教堂
在桑蒂尼—艾希爾的設(shè)計作品中,除了建造,還有翻新——中世紀修道院的翻新。如今提起18世紀的波西米亞建筑,學界認為以奇特的巴洛克—哥特風格為代表,即哥特風格和巴洛克風格的融合。而這種風格的創(chuàng)造者和代表人物便是桑蒂尼—艾希爾。
在歐洲,教堂里存放大量人骨或者直接以人骨為裝飾,都不算什么稀奇事兒,因為天主教視死亡為神圣之事。但庫特納霍拉的人骨教堂尤為特別,竟存放了4萬具骷髏,教堂里的所有裝飾與陳設(shè),都由人骨制成。
人骨教堂本無人骨,1278年,教堂神父受波西米亞國王派遣前往耶路撒冷,帶回一掬耶穌受難地的泥土,撒在墓地上。人們認為埋骨于圣土之上可上天堂,于是這里成為歐洲知名的墓地。14世紀,黑死病肆虐歐洲,這里一度擠了3萬多個墳?zāi)梗勒卟坏珌碜圆ㄎ髅讈喌貐^(qū),甚至還遠及波蘭和比利時等地。因墓地緊缺,甚至要將原先的尸骨挖出,安葬新近去世之人。此后,由于戰(zhàn)爭緣故,城市日漸凋敝,教堂也一度失修。到了1703年至1710年,桑蒂尼—艾希爾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將教堂改成巴洛克風格,也將堆積如山的人骨作為教堂內(nèi)部的裝飾素材,當時使用了約一萬具人骨,人骨塔、吊燈、燭臺等都在這一時期初具規(guī)模。但后來因為教堂產(chǎn)權(quán)問題,桑蒂尼—艾希爾所設(shè)計的裝飾都被清理,教堂變得與普通教堂無異。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人骨教堂,來自一位捷克木匠在1870年以后的作品。
走進教堂,不覺恐怖,反倒感覺莊嚴。教堂入口處的兩側(cè)墻上,有對稱的“JHS”,意指基督耶穌,當然它是以人骨擺成,小腿骨搭成字形,外延以大腿骨環(huán)繞。步入教堂大廳的臺階兩側(cè),墻上有人骨圣杯。大廳中央的大吊燈采用了人身上的每塊骨頭拼搭而成,最為精細。燈身和燈架主要以腿骨組成,掛簾則采用下顎骨,燈座由盆骨組成,上面托著的燭臺則是骷髏頭。神壇上有人骨搭成的十字架,以及用人骨堆壘的巴洛克式燭臺,那些王冠、垂帶等裝飾當然也是人骨制成。教堂四角有四個巨大的人骨方尖塔,里面的頭骨據(jù)說均來自胡斯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士。
圣母瑪利亞和圣洗者約翰升天大教堂
第一次去人骨教堂時,由于導(dǎo)航的緣故我曾擺過一個烏龍,誤入一家教堂,然而竟獲得了意外之喜。
教堂的灰墻外觀十分古樸,內(nèi)部則極盡莊嚴:有著黃色墻身和極高的拱廊,還有漂亮的壁畫。頂端的天窗采光極佳,使得整座教堂內(nèi)部亮堂堂,更添暖意和肅穆。后來才知道,這座圣母瑪利亞和圣洗者約翰升天大教堂,是捷克最知名的教堂之一,也是中歐地區(qū)最古老的教堂之一。而它如今所呈現(xiàn)的獨特風格,也正是來自桑蒂尼—艾希爾主持的修復(fù)工作。
在桑蒂尼—艾希爾短暫的一生中,設(shè)計或修復(fù)了眾多教堂,以及幾家酒莊。前者遍及捷克,后者多在摩拉維亞的葡萄酒產(chǎn)區(qū)。相比于按圖索驥,我倒是更期待未來偶遇的驚喜,因為我知道,在捷克,桑蒂尼—艾希爾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