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電
摘要:新形勢下的有效課堂越來越多地引起教師們的關注,那么歷史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活”歷史,做到舉重以明輕,難度大的問題能深入淺出地講出來,增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知識的密度,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歷史教師應該認真探索的課改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效率
一、要合理的利用歷史故事來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
在進行“以生為本”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探索研究過程中,往往對于教師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有著較高的要求。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充分的選擇好合適的教學插入時機,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歷史課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此同時,在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的考查到歷史故事對于歷史教學的促進作用,有針對性的進行歷史故事的插入時機,促進歷史課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進行初中歷史課程《京杭大運河》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的讓學生進行歷史的習題練習和知識點記憶,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審美疲勞。這就需要在進行《京杭大運河》教學的過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體幻燈片,并輔助以隋朝時期的故事(例如,隋煬帝綢緞裹樹、三征高句麗、楊玄感病變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波瀾壯闊的隋末時期產生濃重的好奇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迅速提升。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欣賞歷史故事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效的提升歷史教學的教學效率。教師再靈活的穿插一些歷史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就會幫助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下,進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看出,在素質教育改革下,從“以生為本”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另辟蹊徑的合理插入歷史故事,并有針對性的選擇好歷史故事的插入時機,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設計多種教學方式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章節(jié)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只有準備多種教學方案,我們才能做到優(yōu)化選擇的目的,在最合適的課程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式。在我們以前的教學模式中,就是簡單的形式,老師在上面講課,學生們在下面聽講,這樣的講課方式使得老師取代了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在這樣的教導下并不能使得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各種新穎的教學方式被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才能夠取到令人可喜的效果。
將情境融入課堂之中。在以往的講授中國古代經濟史的那一部分的時候,我們仍然是以講授為主,這樣的講課方式學生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并沒有感到多大的興趣,因此在筆者講課的時候,就會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看法講一講,如果他們活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從經濟、農業(yè)、手工業(yè)、城市的規(guī)劃等方面會有什么樣的想法,這樣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分析這樣的做法的得失。
三、學生參與,互學互助
歷史內容一般比較淺顯,學生通過自學、交流能夠理解,只有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問題敢于讓學生自己提,困難勇于讓學生自己去解決。真正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不是被動的學習、機械的記憶,而是有意義的學習,積極的學習,學習效果才更好。課堂上發(fā)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競爭意識,讓學生去讀書,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質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討論中,去補充自己,充實自己的歷史觀點。歷史文獻材料、大事表、課文插圖、歷史彩圖、文物等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工具。讀材料,想問題;看彩圖,說歷史等活動,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須讓學生自己主動閱讀討論,質疑理解,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想象空間,展現(xiàn)歷史情景,通過問題啟發(fā)學生,利用好地圖、材料、教具,讓歷史情節(jié)重新呈現(xiàn)在課堂上,讓一個個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活起來,讓歷史知識變得形象、直觀,讓全體學生在參與閱讀討論交流中掌握歷史知識。
四、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樣會使成績好的學生有更上一層樓的欲望,而成績差的學生也會有認真了,我也會的良好感覺。學生的精神上得到滿足,會進一步產生學好的愿望,從而在學習上不斷提高。而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及時給以肯定,那教師在設置教學任務時應考慮進行合理的分層。讓尖子生繼續(xù)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要求任務設置時應考慮讓他們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讓后進生感到有學習的樂趣,要求任務設置時考慮讓他們能感覺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技巧有許多種,作為初中歷史教師,還需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榴英.如何讓歷史課堂“活”起來[N].學知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