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
年過八旬的張充和穿著旗袍在太湖上的水面上,泛著小舟,哼唱昆曲。這是何等的震撼,我不禁如癡如醉。
若不是她底子深厚,又何來美人如畫隔云端的美譽(yù)?
思緒翩躚,我不禁想起了元代倪瓚的《容膝齋圖》。一灣瘦水、一塊皺石、一株枯木當(dāng)風(fēng)而立,筆意蒼涼之至,仿佛一老人捻須獨(dú)立。妙哉!底子是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沉淀,也是一個人筆底清韻的流露。正是由于云林于“新桐初引”中的思考,于“金玉其口,清白其眼”中的沉默,才使得他的畫有“醉后揮毫寫山色,嵐霏云氣淡無痕”的高妙境界。
我想,只有打好底子,才會有所突破,不落窠臼。
漢碑名品《石門頌》靜穆中飽含了飛動的意味,如一“受”字,起首一橫挑,透力萬鈞,結(jié)末處略一拔,如看到“武士揮戈,氣勢逼人”的境界。若沒有數(shù)十載的苦心積淀,恐怕也不會成就這般千古之評吧!
倘若沒有深厚的底子,那么再驚人的天賦也只能造就畫于南窗下的作品,難成大器!
打好底子需要耐得住寂寞。我不禁頷首沉思,反觀當(dāng)今,多少人為閑名所累!還振振有詞曰:“出名要趁早!”斷章取義張愛玲的意思,豈不悲哉!
“苔石幽篁依古木”是云林的畫境;“云窗古苔枯槎外”是吳鎮(zhèn)的筆意;“冷光道通太古逸”是子昂的世界。究其本質(zhì),皆因他們有深厚的底子,才成就如此境界!
“水流心不盡,云在意俱遲”,不妨打好底子,且以它為伴,詩酒趁年華!
(編輯:彭宇)
評點(diǎn):張引
底子是輕易看不到的。如若我們被垂暮的老人驚艷了雙眸,被輕描淡寫的畫卷蒼涼了時光,被一撇一捺的碑文震撼了心靈……我們只能慨嘆他們都擁有一個“好底子”。至于這個底子是用什么“材料”打造出來的,恐怕只有當(dāng)事人心知肚明。我們只能在曠世絕倫的“好面”上,想象“好底子”的由來:他(她)如何化人世艱險為優(yōu)雅,如何化仕途叵測為清韻,如何化十載苦功為輕盈……“打好底子”即是“化繭成蝶”,這期間“要耐得住寂寞”,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得到蝶舞翩躚的一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