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麗
冬去春來,陰陽消長,丙申猴年之后迎來了丁酉雞年。雞年話雞,關于雞的話題在中國可謂由來已久。
雞屬鳥綱雉科,是我們祖先從古代原雞馴養(yǎng)而來,至今進化成3支“雞隊伍”:一支是人工馴養(yǎng)的家雞,一支是遺傳變異而來的雉(野雞),一支變化不大,還稱原雞,在云、桂及海南都有分布,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中華民族養(yǎng)雞有悠久的歷史,距今8000多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村新石器遺址中,便出土有許多雞骨。此外,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河姆渡等文化遺址中,雞骨也屢見不鮮。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便出現了雞的象形文字,距今也有3300多年的歷史。
古人將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馬、牛、羊、雞、犬、豖6種禽畜列為“六畜”,春秋戰(zhàn)國時期,雞已成為家庭飼養(yǎng)的“六畜”之一。古人將六畜和人平等地排列出先后順序,并與新年重要的日期相關聯,雞被排在首位,具體是農歷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雞被安排在“正旦”(初一),與雞主“嘑(呼)旦”、迎新春有直接關系。《周禮·春官·雞人》記載:“大祭祀,夜嘑旦以嘂(叫)百官?!编嵭ⅲ骸耙梗孤┪幢M,雞鳴時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興?!薄肚嗍纷印窌疲骸半u者,東方之牲也,歲終更始,辨秩東作,萬物觸戶而出,故以雞祀祭也。”(《風俗通義·祀典·雄雞》)
雞被古人尊為“陽鳥”,是晝與夜、光明與黑暗的傳喚者,為人類帶來光明,因此導致古人對雞的尊崇與膜拜。由于雞與太陽有這樣一層神秘關系,因此,人們對太陽的崇拜轉移為對雞的崇拜,雞就成了太陽的化身,變成了“逐陰導陽”的神秘動物,擁有很多奇異的功能。如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二十“諸雞”中說:“楊慎云:綬雞曳彩而駢羅,能辟火災。有竹雞,形如鷓鴣,褐色斑赤文,居竹林中,見儔必斗,以囮誘其斗,網之。性好啼,啼曰泥滑滑,白蟻畏之。諺曰:‘家有竹雞啼,白蟻化為泥……有蘆雞,亦曰茅雞,生蟻江山谷中,狀如鵲而身徽赤,晴呼則雨,雨呼則晴?!痹谌藗兊挠^念中,雞總是美好、光明的象征。人們認為,春天金雞報曉,就會有萬物生長,一片生機;秋天金雞啼鳴,就會有稻浪翻卷,一片豐收景象。哪里有金雞,哪里就有歡樂幸福;金雞叫到哪里,哪里就會五谷豐登、人畜興旺。
根據雞的生理特性,古人贊美雞有“五德”:頭頂紅冠,文也;腳踩斗距,武也;見敵善斗,勇也;遇食能讓,仁也;按時報辰,信也。呈現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的雞,被譽為呼喚光明的精靈、農民日出而作的報曉神、提醒武士聞雞起舞和文人寒窗苦讀的時鐘、男女情愛的信使、雄性昂揚向上的象征、辟邪驅惡的衛(wèi)士、官運騰達的吉兆……總之,古人以萬物有靈的觀念去理解、認識雞,把雞人格化、圖騰化甚至神性化,并作為一種民族、民間文化的現象延傳至今,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雞也就成為各類工藝品中廣泛使用的裝飾題材。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傳統(tǒng)吉祥圖案作為一種廣泛認識與約定俗成的裝飾樣式,被應用于繪畫、陶瓷、玉石雕刻、竹木牙角雕刻、泥塑甚至蠟染、剪紙等各種藝術形式中,以其特有的方式體現著人們的風俗習慣、審美觀念、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 。陶瓷中以雞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可謂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而它們所展現出的審美價值、所承載的豐富文化信息,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值得關注與傳承。
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浙江余姚的先民便用陶土塑造了人類早期的泥塑藝術品—陶雞。秦漢時期,中原地區(qū)已大量飼養(yǎng)家禽,所以墓中出土大量的陶雞、陶狗、陶豬等,其中灰陶雞和紅陶雞最多。這些出土的小陶雞造型逼真生動,其用途一說為玩具,一說是為殉葬的明器—讓死者同樣享受人間生活。在兩晉至隋唐時期流行的雞首壺,也稱“天雞壺”,因壺肩部貼塑雞首而得名,始見于東吳末期,是流行于兩晉至隋的一種壺式。東晉中晚期,各種動物造型器皿消失不見,青瓷器型趨向簡化,唯獨雞首壺的造型和裝飾手法日益豐富。在所有動物形象器皿中,雞首壺的造型、紋飾最豐富,流行時間也最長。隨著時代的變遷,雞首壺不斷發(fā)展變化:三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很?。粬|晉壺體略高,雞首下出現了頸部,雞尾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型優(yōu)美;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隋代的雞首壺趨于寫實,雞首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為貼塑的龍形柄;唐代的雞首壺(或鳳首壺)裝飾華麗,充滿了異域風情。
關于雞首壺的用途,學界一直有爭議,大致有實用說和明器說兩種觀點,支持前者的占多數,認為其具有酒器或茶具兩種用途。在東晉至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用雞首來裝飾日常器皿,表明雞文化在這個時期的流行和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清之際,伴隨彩瓷的發(fā)展,斗彩、五彩等瓷器上出現了很多表現雌雄雞相伴保護雛雞覓食題材的圖繪,畫面襯以山石、花草,色澤鮮亮而柔和,生動再現了詩情畫意般的田園美景。這類題材以明代成化斗彩雞缸杯為代表。
雞缸杯為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chuàng)造的一種杯式,器呈撇口,斂腹,臥足;外壁以斗彩繪公雞、母雞帶著雞雛在草叢中覓食情景。雞缸杯曾十分名貴,據《明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明代嘉靖御窯最先仿制,幾可亂真,但屬本朝年款。清代以康熙、雍正兩朝御窯仿制最佳??滴跛鲁叽缏源?,無論青花還是釉上彩,款識字體筆畫纖細。乾隆朝杯身加高,畫面中有乾隆御題詩《雞缸歌》。除了斗彩雞缸杯這一傳統(tǒng)題材外,清代康熙時期還有用青花礬紅彩描繪蘆花雞在鄉(xiāng)野間活動的畫面;外銷的青花壺上還見描繪群雞撲蝶、吃蟲的場景;道光時期,五彩鼻煙壺上則可見公雞立于山石上,周圍有綠竹、紅花掩映的畫面。
上述畫面中的雞,或鳴叫或覓食,是中國農耕時代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范成大的《晚春田園雜興十二絕》之三寫道:“蝴蝶雙雙入菜花,日常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賣茶。”滕白在《觀稻》一詩中寫道:“稻穗登場谷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彪m然這些詩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都表現了農耕社會的田園情趣。
在中國的農耕時代,雞與人類共同生活了數千年,它既是宇宙與大自然孕育的一種生氣、靈氣,又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一種象征。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最向往的理想社會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欲無爭,只聽見雞鳴狗叫,沒有戰(zhàn)爭的悲傷,人民過著和平安寧的生活。明清時期各種彩瓷上有關雞的題材表現出農耕社會的田園情趣,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反映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除上述描繪田園風景的雞題材外,還有很多瓷塑雞,以乾隆時期最為流行,塑造了很多“天雞尊”,有仿定窯白釉、冬青釉描金、仿古銅彩、紫砂描金等?!疤祀u”的形象一般形體碩大,為仰天鳴叫之狀,器宇軒昂,背負斛或瓶,釉色或素雅或華麗?!疤祀u”又稱“金雞”“神雞”,能降妖、除祟、祛厄。相傳金雞報曉之時,慣在黑暗中興妖作怪的鬼魅等皆聞聲喪膽,四散逃匿。雞能驅邪祛祟之說,最早源于漢代應劭《風俗通義》中的一則故事:東海之濱的桃都山上,有一顆巨大的桃樹。樹干“盤曲三千里”,樹冠上有一只天雞,樹下還住有兩位神仙,一位叫“郁”,一位叫“壘”,他們手執(zhí)葦索,專捉夜間外出擾民的惡鬼,見到就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虎食之”。桃樹上的天雞五更啼叫,天下雄雞都隨之打鳴,人間惡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中國人逢喜慶吉祥,偏好討“口彩”,即利用漢語言的諧音作為某種吉祥寓意的表達,這在清代的吉祥圖案中運用得十分普遍—“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主旨。這一時期瓷器上裝飾的雞題材主要是借用雞的形象取諧音表達美好寓意,如與牡丹、童子雞冠花等形成組合,表達“吉祥富貴”“五子登科”、“冠上加冠”等美好愿望,達到吉祥口彩的效果。
清乾隆時期的粉彩雄雞牡丹圖盤,盤心繪粉彩雄雞一對,一只仰天鳴叫,一只回首顧盼,周邊有黃、粉為主色的牡丹花、靈芝、雞冠花等,整幅畫面寓意“吉(雞)祥富貴”。另一件粉彩孩童喂雞圖題字蓋碗,器壁用粉彩描繪了一童子翹起蘭花指,與一大公雞對視私語,公雞的腳下有5只小雞雛,旁邊有洞石牡丹,畫面寓意為“五子登科”。清道光時期的“冶春吟館”款五彩雞紋杯,用艷麗的五彩表現了一只氣宇軒昂的公雞,對著盛開的雞冠花鳴叫騰飛,旁邊有綠樹紅闌作陪襯,雞冠花和公雞組合,表達了“官上加官”的吉祥寓意。
瓷器上的吉祥圖案根據其內容大體可分為“求?!薄扒蟮摗钡阮愋停恳活惖膱D案都有各自的樣式和特定的含義,代表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v觀陶瓷吉祥裝飾圖案的發(fā)展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它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規(guī)律、歷史文脈和思想內容,從祛災避邪到國泰民安,從五谷豐登、富貴吉祥,再到春風及第,無不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