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攤開理性的手掌
——讀徐賁的《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
張春華
·推薦理由·
前階段,一位曾在華留學的德國人雷克的一段言論真的把我“雷”到了!雷克說,他不理解中國的微博情緒,很多中國人似乎并不講道理,也不聽人講道理,說話不講邏輯,只講情緒不講道理,迷信權(quán)威不講真理,缺少反省的智慧,所以有的干脆不講理,有的有理也說不清。
不講理的現(xiàn)象的確普遍存在。網(wǎng)絡(luò)匿名讓人罔顧事實真相隨意發(fā)泄情緒,不調(diào)查事實臆造想當然的“真相”,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只圖自己口舌之快,不論是非對錯肆意謾罵,甚至公開場合公開身份時,也有很多讓人難以接受不負責任的言論。
再看學生的作文,有的用虛張聲勢、故作高深的言辭,有的玩起前言不搭后語的排比或比喻修辭的文字游戲,有的提出主張不加分析和證明就堂而皇之地得出結(jié)論,有的分析不講邏輯層次思維混亂,隨處可見說理意識的缺失。
我們真的應該好好補上“說理”這一課了!因為這不僅事關(guān)說理本身,更關(guān)乎公民文明素養(yǎng)。說理并不僅僅是用有邏輯、講風度的話語影響和說服別人的技能,而是用一種真實而客觀的態(tài)度反映社會、表達思想的交際方式,更是體現(xiàn)文明社會教養(yǎng)和德性的價值觀。希臘修辭家伊索格拉底說:“誰想要說服別人,誰就不能忽視自己的品格?!闭嬲恼f理者都應有優(yōu)秀的人格,正如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所說,雄辯家是一個會說話的好人,而不是只憑玩弄真理真相于口舌的說客。說理也并非一定要辯論出我對你錯,而是一個心平氣和達成共識的過程。所講的“理”也并非自己一個人的“理由”,而是公眾共同認可的“道理”。
徐賁先生的《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無疑是一本“有用”的書。雖然它是“一本為青年讀者學習公共說理而寫的啟蒙讀物”,但他所要闡述的要義卻是面向全體公民,關(guān)乎 “巧言”之技,更關(guān)乎社會文明之道,是關(guān)于“公共生活”的“方法論”。
有人說,霸氣、含混、反邏輯、少理性的語言在當下已經(jīng)成為一個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痼疾,而說理則恰恰是要盡量消除人際意見對立,與他人平等交流而不是以尊者自居,對他人尊重而不是傲然處之,以邏輯說理而不是歪理狡辯。不騙人,也不被人欺騙;不傷害他人,也不被人傷害;有自己的自由思想、獨立判斷,而不是因為脅迫、欺騙、恐懼而不得不做出某種想法或行為。
我手上讀的《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自2014年至今,已經(jīng)是第11次印刷了。徐賁是海內(nèi)外知名的獨立學者,赴美國教學多年,學養(yǎng)深厚,可謂“中國通”“西學精”“世界眼”。我們渴望共享文明和秩序,那就不妨以公民的名義打開這本書,拾起說理的武器,借公共說理傳承并捍衛(wèi)共同的文明、自由、平等和理性的價值。
·閱讀體驗·
作為語文教師,常常為學生的作文中不會說理而煩惱,也曾多方研究希望能為學生的作文找到靈丹妙藥。盡管多方努力,但都收效甚微。學生作文不會說理、不講邏輯的癥結(jié)到底在哪里呢?當我認真捧讀徐賁的《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有茅塞頓開之感,多年困惑的問題找到了答案,原來,作文的秘訣不在修辭本身,而在人格。
舌頭的“根”在人格
在古典修辭理論中,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說理講到了邏輯、信譽和情緒三要素,信譽和情緒都與人格息息相關(guān)。不會說理,其實問題出在“人品”上。原來我對修辭學也有不準確的理解,以為修辭無非就是修飾美化,屬于錦上添花的事情,其實不然,“修辭學不僅是教人如何說理,而且還告訴他們說理對于公共生活的意義”。之前讀到的許多謀士辯才,無論縱橫,都是強調(diào)“三寸不爛之舌”的魅力,并沒有把正義放到突出的位置,似乎燭之武憑伶牙俐齒就能智退秦師,諸葛亮借巧舌如簧就能舌戰(zhàn)群儒。
修辭學首先是有規(guī)范的,無論是作文還是演講與辯論,都包含這樣五個要素:一是立意構(gòu)思,即提出立場和主要觀點;二是布局,把觀點或者要說的話用合適的結(jié)構(gòu)組織起來;三是文采,用令人愉悅的文字來表達思想;四是記憶,記住要說的話,不要照章宣讀;五是陳述,包括語音、語調(diào)、手勢和面部表情。好的修辭就是優(yōu)化社會風尚和道德文化的手段,而過度的言辭則會成為巧言。孟子所言:“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偏頗的言論、過激的言論、邪曲的言論、躲閃的言論,恰恰都不是修辭技巧可以解決的問題,僅靠偷換概念、強硬的壓制、混淆是非、含糊其辭只可能蒙蔽公眾一時,壓服公眾一陣子,卻無法真正說服公眾。所以學習做好人與擅長說理是一致的。羅馬時代的昆體良就把說理中的道德教育看得比其他任何教育都重要,他強調(diào),只有一個好人才能成為演說家。訓練演說不但是修辭的訓練,更是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
避免“塔西佗陷阱”
對于一個真正的演說者來說,建立好的名聲比說理本身更重要,因為名聲優(yōu)秀者比名聲蒙羞者更有說服力。說理也是素養(yǎng)文明修煉和提升的過程。廣告商常常邀請名人作為形象代言人,因為他是名人,有良好的熒幕形象,商品更容易被公眾接受。相反地,一個個體或團體形象不佳,就可能失去社會公信力。2000年前的古代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就曾經(jīng)總結(jié)過這個教訓,無論是書寫歷史還是演說,都要遵循“求真求實”原則,“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這就是著名的“塔西佗陷阱”。當公權(quán)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發(fā)表什么言論,頒布什么樣的政策,社會都會給以其負面評價。
網(wǎng)絡(luò)時代,對公共事件的處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現(xiàn)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種惡性循環(huán)。如2011年“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后的新聞發(fā)布會,發(fā)言人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讓整個發(fā)言效果適得其反,讓發(fā)布會也成為公眾的笑柄。同樣面對慘痛的惡性事故,“表叔”楊達才的“微笑”讓公眾心生不滿,這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公信力,降低了公眾對于職能部門形象的認可度,公眾容易因此做出部門不誠信、官員不作為的負面評價,甚至因此懷疑事件本身。社會公信力雖然不是具體的說理技術(shù),但是公信力本身能夠帶來說理的效果?!八髻⑾葳濉闭劦降纳鐣帕栴},其實就是部門的“人格”問題,最終還是“人”的問題。
溫文爾雅地講道理
人的核心素養(yǎng)在哪里?就在與公眾的交流之中。荀子說:“談說之術(shù):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分別以明之,欣驩芬薌以送之,寶之,珍之,貴之,神之?!边@是談話勸說的根本方法:嚴肅莊重的態(tài)度、端正真誠的心地、堅定剛強的意志,而這些,都是人格的彰顯。
所以,善于說理的人是優(yōu)雅的紳士,尊重與自己不同意見的說理對方,寬容、厚道地對待他人。善于說理的人是溫文爾雅的學者,陳述論辯時盡量做到全面、準確、心平氣和地講道理,講邏輯;善于說理的人更是真誠之士,講事實,講真情,講真理。而網(wǎng)絡(luò)上深受追捧的常常是極端的心理、偏激的表達,為奪人眼球,完全置事實真相于不顧。用酷語、穢語對公共事件或人物進行道德或者美學的評判,這與勒龐在1000多年前論述的有形群氓社會有相似的狂烈、暴戾、沖動、易受蠱惑和不理性之感?!昂蹇汀泵鎸ι鐣涣棘F(xiàn)象,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發(fā)表“我不高興”“我很生氣”的自我立場,欲引發(fā)轟動效應,而不去辨析事實真相,不會用理性的態(tài)度分析問題,更不愿意用建設(shè)性的眼光去解決問題。
所以還是回到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說理的論斷上來:邏輯、信譽和情緒。有了講事實的人格、尊重對方的態(tài)度、溫和的情緒表達,接下來就要關(guān)注邏輯了。
有理由,講邏輯
說理有兩個條件因素,一個是結(jié)論,亮出自己主張或看法,另一個是“理由”,結(jié)論是由理由來支撐的,要講理,講事實依據(jù),沒有支撐的結(jié)論是難以服眾的。邏輯就是事情的因果規(guī)律,邏輯通常包括規(guī)律、序列、傳遞并解釋信息的過程。邏輯是說理中最重要的說服手段,一般人理解的邏輯,就是用符合規(guī)律的事實說服別人的清晰序列和過程。有邏輯的說理就容易說得通,對方也容易接受;而沒有邏輯或是邏輯混亂的說理則說不通道理,或者本身就沒有道理,讓人不知所云,也就難以起到“以理服人”的效果。理性邏輯不只是思考和明理,更是“用理由來證明合理。”這才是真正的邏輯。
單純邏輯說理是枯燥無味的,講邏輯也要講技巧。例如運用盡量具體的說理手段,使用具體而恰當?shù)睦泳捅然\統(tǒng)說現(xiàn)象要令人信服。對事實真相不給予實事求是的說明,遮遮掩掩,只能欲蓋彌彰,“反正我信了”的結(jié)果只能是讓更多的人不信了。生動而具體的敘述對于說服別人也很重要。我多次關(guān)注美國總統(tǒng)競選演講,其發(fā)言往往從家庭、個人等生活細節(jié)上找話題,對生活的場景進行生動具體的描述,從而贏得公眾真誠的支持和祝福。
要說服別人,還可以用形象、準確和具體的用詞、恰到好處的比喻等方法,適度運用排比句、類比句或警句格言等,都是打動受眾的有效手段。但是不能過度追求形式,不能喧賓奪主,以辭害意。過度的言辭會成為巧言,所謂“巧言令色,鮮矣仁!”
獨立思考,獨立判斷
為了避免人的孤獨性,更大程度彰顯人類的力量,我們常常把人強化為社會和群體中的一員。尤其是在特殊的時代,更會強化集體的心理特征。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人的個體意識漸漸被忽略了,所有的思考和行為都是集體的意志,人不知不覺地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
過分強化集體意志,常常容易把人有意區(qū)分為我們、你們和他們,把本來并不必然對立的人群在立場、情緒等方面有意對立起來,人就容易失去審察和辨析的批判力。諸如家長和子女的關(guān)系、教師和學生的關(guān)系、醫(yī)生和病人的關(guān)系甚至官員和民眾的關(guān)系。很多不是事物本身矛盾的對立,而是意識上的偏見和無知。所以英國哲學教授斯泰賓說:“一個民主的民族極其需要清晰的思維,它沒有由于無意識的偏見和茫然的無知而造成的曲解。”合作與共贏是社會人際交往的共同目標。這不僅需要個人清醒的認識,更需要民族的清醒,避免偏見和無知的曲解。
有了獨立的思考和判斷,才能不被單方面灌輸信息的宣傳遮蔽事實的雙眼。宣傳是單向發(fā)布信息以征服為目的,往往不容受眾發(fā)問質(zhì)疑;而說服則容許、鼓勵對方發(fā)問,誠實地遵守真實原則,雙方都是自由而不受脅迫的主體。說服的過程可能很艱難,但是雙方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最終以互相趨近真理事實為目標。英國哲學家洛克說,真正說理的用途和目的“在于獲得關(guān)于事物的正確觀念,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區(qū)分出真與假,是與非,并依此行動”。宣傳是以強制的機制征服受眾的過程,而說服則是走向同一目標的過程。很多老年人買保健品上當受騙,多是受了宣傳的單方面影響,而沒有經(jīng)歷說服的過程。有的就算是有了說服的過程,但自己沒有經(jīng)過思考,進行獨立判斷而偏聽偏信。
有人說,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兩種啟蒙教育,一是文化掃盲,二是批判能力掃盲。公共說理是兼及文化和批判能力的一種教育,不僅學生需要上批判能力掃盲這一課,未來的建設(shè)者更需要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從而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公眾來說,批判能力掃盲何其重要!想要說服別人,不妨攤開理性的手掌,而不是攥緊拳頭;對于公眾來說,“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講道理,講邏輯,獨立思考。
·名師自述·
隨意一本小人書就能讓10歲少年在大樹下讀到天昏地暗,一本《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就能讓窮鄉(xiāng)僻壤的孩子做起了英雄夢,高中時竟然從諶容的《人到中年》中開始真正的人生思索,成為教師又有幸遇到眾多名家的精華之作《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
我讀書比較雜,有時甚至比較功利。當我備課力不從心又不好意思求教別人時,只能硬啃書本,因為書本不會笑話我的無知;當教育管理遇到棘手的難題時,也會從所謂的班主任“兵法”或管理“謀略”中訪仙問道;當步入中年職業(yè)倦怠時,沉浸書本讓我再生奮勇向前之力;當路遇人生關(guān)卡難以抉擇時,書中突然冒出來的一句話就能醍醐灌頂,如沐春風。
所以我要感謝閱讀。在我并不專業(yè)的閱讀歷程中,已經(jīng)深深地領(lǐng)悟到文字的魅力,感受到成長的力量。無錫市名教師、無錫市教育名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和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等頭銜,只是“今生今世的證據(jù)”,證明我認真走過。讀書讓人清醒,那就繼續(xù)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吧,獨立地思考,自由地行走,亦幸亦足矣。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
·拓展閱讀·
1.《娛樂至死》〔美〕尼爾·波茲曼
單是這本書的名字,就能喚起當下人們關(guān)于憂患意識的共鳴。正如尼爾·波茲曼所預言的一樣:“我們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當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xiàn),當政治、新聞、教育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當非娛樂性的信息不得不包裝自己而失去信息內(nèi)涵,口水信息成為主流,沒有真相,只有被謾罵、眼淚、歡笑、仇恨和恐懼那些被煽動起來的情緒,我們距離“童年”的世界漸行漸遠。其實游戲也有規(guī)則,娛樂也有精神,閱讀這本書,其實是找尋我們該遵守的規(guī)則在哪里,我們該推崇的精神在何處。
2.《烏合之眾》〔法〕古斯塔夫·勒龐
人是社會和群體中的一員,所以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會在特殊的時代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不知不覺地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透徹地分析了群體的一般特征,闡述了人是如何在群體中消失的。他對大眾心理細致入微的剖析,連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都贊賞不已。
3.《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美〕亨利·羅伯特
如果說《烏合之眾》的人在群體中消亡了,那《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則是利用群體找回了個體的價值。議事規(guī)則給每個成員以發(fā)言權(quán)和表決權(quán),人成為會議的主體?!傲_伯特議事規(guī)則”理念豐富,蘊含法治、民主、權(quán)利保護、權(quán)力制衡、程序正當、程序性競爭、自由與制約、效率與公平等精神。對議事事項、聽取和發(fā)表意見、提出動議和表決都有非常詳細的規(guī)定,是一本經(jīng)典、全面、權(quán)威的議事規(guī)則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