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劉 靜
有效解答高考歷史選擇題的幾大策略
安徽 劉 靜
每年高考結束以后,總會有學生抱怨一些選擇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自己是多么的熟悉。抱怨之余,他們卻并沒有思考自己因何而致錯。在此,筆者認為,除了擁有必備的知識以外,考生還需要掌握一系列的考試技巧,并熟悉命題者的一些命題思路。
在部分真題中,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具體的年份。而它恰恰是解題的關鍵所在。在備考中,考生需加強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記憶。考生可從通史角度,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畫出一條時間軸。而時間的階段化,指的是用世紀、年代和初期、中期、后期、末期等詞語來表示一個時間段。作為考生,則需要大致判斷出其時間段的起止范圍。
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選擇題提供了具體的朝代信息。然而,試題又加入了一些看似與時代背景相左的材料,致使學生忽視了具體的時代背景,從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如2013年全國Ⅰ卷第24題,其主要內容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而其他六國等級差別明顯。D項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它明顯不符合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眾多考生卻因為情境材料而忽視了該時代特征。
【例題】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 )
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解析】注意題干的時間信息是明朝,A、C、D三項明顯不符合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B項符合時代背景,故B項正確。
【答案】B
命題者在命制相關試題時,又往往設計了一些與材料所提供的時間或時代特征相關的選項,而其恰與材料的內容無關甚至相沖突。很多考生正是因為片面看重時間信息,而忽視了材料的內容,從而走進了命題者的陷阱。
【例題】1928年中共六大通過的《政治議決案》指出:各省自發(fā)的農民游擊戰(zhàn)爭,只有和“無產階級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聯(lián)結起來”,才可能變成“全國勝利的民眾暴動的出發(fā)點”。這反映了當時中共中央( )
A.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B.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視農民戰(zhàn)爭與城市暴動的結合
D.認為農民階級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主導
【解析】1927年秋收起義后,中共開始逐漸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很多考生由此而誤選了A、C、D三項。根據(jù)材料內容可知,B項符合題意。
【答案】B
對于一些重大革命事件演變的空間位置,考生要加以了解,如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此外,對于東西格局、南北格局也要有所認識。如近代中國對外開放和民族工業(yè)分布格局,中國古代經(jīng)濟重心的轉移。
【例題】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處處燃燒著革命的火焰,使“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還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yè),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革命的火焰” ( )
A.促進了國共兩黨進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
C.實現(xiàn)了孫中山的革命目標
D.動搖了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根基
【解析】首先,根據(jù)“從南到北、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可知,它與1926年的北伐戰(zhàn)爭形勢圖相符。它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體現(xiàn),故A項錯誤。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故B、C兩項錯誤。國民大革命沉重動搖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故D項正確。
【答案】D
在解讀一些歷史事件的分布格局圖時,考生要抓住一些關鍵城市或者國家,方能有效解題。如2015年安徽卷的第20題,圖中雖有很多信息,但考生只要在其中找到了日內瓦,便可排除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由此而選出宗教改革。
【例題】下圖所示為歐洲人在亞非的貿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遠洋運輸業(yè)迅猛發(fā)展
B.海外貿易據(jù)點的建立
C.遠航探險活動的開展
D.“商業(yè)革命”的興起
【解析】本題的關鍵信息為印度。根據(jù)所學,印度在18世紀被英國占領。然而,上圖反映了此時的印度被西班牙所占據(jù)。因此,此時應處于18世紀以前。A項與工業(yè)革命相關,故A項錯誤。
【答案】A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內容時,也時常將題干中的主語或者賓語擴大化、縮小化,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考生也需引起注意。如2017年全國文綜Ⅰ卷第27題、Ⅱ卷第30題、Ⅲ卷第35題,都與此相關。
【例題】1943年8月,國民黨頒布《抗戰(zhàn)期間宣傳名詞正誤表》,把“親日派”“長征時代”“爭取民主”“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歸為“謬誤名詞”,禁止刊載。這反映了國民黨 ( )
A.努力緩和與其他黨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戰(zhàn)時政府的形象
C.與中共爭奪抗戰(zhàn)的領導權
D.力圖維護一黨專制的局面
【解析】A,B兩項明顯錯誤,C項中的中共并不能否包含題干中的“爭取民主”“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內容,它僅反映了“國共合作”,故C項錯誤。
【答案】D
一段話可包含轉折、并列等邏輯關系。如出現(xiàn)“然而”等關鍵詞,便可知它是轉折關系,所以考生只需將焦點放在轉折關系后面的一句話。若是并列關系,一些考生卻常會以偏概全。我們切不可因某選項符合其中并列關系中的某一項而誤認為該選項就是正確的。
【例題】1930年蘇聯(lián)糧食產量為835.4億千克,1931年降至694.8億千克;1930年蘇聯(lián)糧食出口483億千克,1931年增至518億千克。這表明蘇聯(lián)( )
A.人民為國家工業(yè)化建設作出貢獻
B.農業(yè)投入不足造成糧食供不應求
C.糧食減產嚴重制約工業(yè)發(fā)展速度
D.農業(yè)集體化影響農民生產積極性
【解析】供不應求從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故B項錯誤。C項的嚴重制約工業(yè)發(fā)展從材料中也無法體現(xiàn)。D項只反映了題干的前部分,至于糧食出口的內容,則無法解釋,故D項片面。A項很好地解釋了材料內容的兩方面,故A項正確。
【答案】A
此類試題有一定的難度。眾多考生會脫離材料自身所強調的內容,而進行自我主觀臆測,實則并非材料本身意思。如2016年全國Ⅱ卷第32題,很多人認為雅典政府讓奴隸驅使公民參加公民大會能夠反映民眾失去了政治熱情和政府喪失民眾信任。其實,這只是部分考生的自我臆測,僅憑材料內容根本無法判斷。
【例題】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 )
A.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解析】本題最大的迷惑項是D項。材料重在強調君主感嘆自己行事不易,哪怕是點點失誤也會被史官記錄下來,因此他得處處小心,故宋太祖悶悶不樂。至于D項,從材料中并不能直接得出。
【答案】A
以2017年全國Ⅱ卷第29題為例,其中D項是“艾羅補腦汁”的廣告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眾所周知,文明的推進有待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思想的解放,廣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項錯誤。諸如此類錯誤在試題中多有體現(xiàn)。
【例題】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從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后,許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于是乎孫傳芳標榜三愛(愛國、愛民、愛敵),東三省有人主張三權(民權、國權、人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边@種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 )
A.政治宣傳促使各界思想趨同
B.標榜主義成為軍閥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經(jīng)成為社會潮流
D.各地軍閥對三民主義理解存在差異
【解析】本題最大的迷惑項是B項,然而它明顯夸大了“主義”的作用。軍閥自??康氖菍嵙?,不是思想。
【答案】C
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只是學術界中的一種觀點。命題者往往給考生提供新材料,所得出的結論可能與教材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不可受到教材的桎梏。
【例題】哥白尼的日心說曾遭到路德的惡毒咒罵;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塞爾維特,在正要發(fā)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過程的時候,雖然逃離了羅馬教會的監(jiān)獄,卻最終慘死在加爾文教的火刑架上。這說明 ( )
A.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的一面
B.教會對人文主義愛恨交加
C.新教反對教徒宗教信仰自由
D.宗教改革發(fā)展了人文主義
【解析】教材更多提及的是宗教改革的積極作用,而材料內容反映了宗教改革對人性的壓迫,A項看似不符合教材的主旨,但它符合題意。
【答案】A
在此,我們要注意兩點:其一,某項經(jīng)濟成分在整個國民經(jīng)濟中所占比重的減少并不意味著發(fā)展的衰退。其二,相對比重差距的縮小并不意味著絕對差距的縮小。
【例題】表1是美國、日本、聯(lián)邦德國三大產業(yè)產值在其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情況。
表1
表1中的數(shù)據(jù)反映了三國 ( )
A.第三產業(yè)帶動經(jīng)濟發(fā)展
B.農業(yè)生產衰退
C.產業(yè)結構出現(xiàn)嚴重失衡
D.工業(yè)發(fā)展滯后
【解析】上表中農業(yè)比重雖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但它無法說明農業(yè)發(fā)展的衰退,故B項錯誤。聯(lián)邦德國的工業(yè)由49.7到51.7,比第三產業(yè)45.0要高,與工業(yè)發(fā)展滯后不符,故D項錯誤。上表反映了二戰(zhàn)后第三產業(yè)日益占主導地位,經(jīng)濟結構日益合理,并推動了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故C項錯誤,A項正確。
【答案】A
此類試題難度最大,這里僅以2014年全國Ⅰ卷第30題為例,且看如何分析該類試題。
【例題】20世紀20年代,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當時上海放映的各種影片中,外國片與國產片比例約為2:1;而在北京和天津,這一比例高達5:1甚至6:1。上海與京津放映中外電影比例不同,能夠說明這一現(xiàn)象的應是 ( )
A.外國電影的制作水平較高
B.京津民眾對外來事物更具熱情
C.中國電影拷貝流通稅費重
D.上海民眾的社會心態(tài)更為開放
【解析】將上海與京津的比值作比較,可得出以下兩點認識:京津地區(qū)的外國電影播放的更多;京津地區(qū)放映了五六部外國片才可能有一部國產片,這表明京津地區(qū)的國產片有限。因為上海對外開放較早,故前者認識錯誤。而將京津地區(qū)國產片的有限與“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制作中心”相結合,便可知C項符合題意。
【答案】C
此外,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高考真題在選項內容設置或者題干材料內容的選用上,也時常有相似之處。如2017年全國Ⅰ卷第32題與2016年全國Ⅰ卷第24題,2014年與2016年同為全國Ⅰ卷的第28題,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定的借鑒。因此,在復習中,考生還需對歷年真題多加練習,并能夠對同一類型的試題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