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涵宇
摘 要:撒哈拉大漠,是三毛前世的“鄉(xiāng)愁”。一直以來,三毛都保持著物質(zhì)與自我的融合,堅持著胃并不低于頭腦的樸素觀念,這便是在實在的物質(zhì)世界里,三毛內(nèi)外不分、物我兩忘的生存哲學(xué)。在蒼涼的異域,三毛卻飽含對生命的敬畏,對異族的尊重,也因此采擷了縷縷溫情交付讀者。三毛對身邊的人與事始終以悲憫的情懷給予深切的體貼與共情,這是更高意義上的,對自然萬物之尊重。
關(guān)鍵詞:三毛 撒哈拉 惜物 博愛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對于孤獨的流浪者三毛來說,沙漠在常人眼中的荒涼與險惡,卻令她感受到了強烈的詩意,而她的生命正是在這里綻放。不管是《撒哈拉的故事》還是《哭泣的駱駝》,三毛都以一個“異鄉(xiāng)人”的身份來敘述自己妙趣橫生的日子。她就像梅里美筆下奔放的卡門和加西莫多情有獨鐘的愛斯梅拉達(dá),骨子里的浪漫引導(dǎo)著著她不停地流浪追尋,這種生活狀態(tài)是理想的,也成為了三毛此生追求的詩意的棲息。
然而,沙漠的寒苦已足以讓我們透過她直白而又真實的自我心理描寫而感受到,日子過得也并不像風(fēng)景畫中所描繪的那樣舒心?!栋资殖杉摇分性鴮懙缴衬√幍牟蝗缫?,“有時候刮起狂風(fēng)沙來,屋內(nèi)更是落沙如雨。在這種氣候下過日子,荷西跟我只有扮流沙河里住著的沙和尚?!比f水千山走過,父母那兩雙淚眼是三毛永遠(yuǎn)的支撐。母親說:“我想可能是沙漠美麗的景色深深地迷惑了你,夕陽中的蜃樓,一望無垠的黃沙,一向是你所神住?!绷骼穗m美,但內(nèi)里卻有諸多辛苦,它代表一次又一次地建立與放棄。但是,屬于三毛的流浪,還有著更博大的內(nèi)核。在深感沙漠之苦、生命之悲時,三毛卻依然保持對惜物與愛人的慷慨情懷。
一、物我兩忘的哲學(xué)
在《白手成家》一文中,荷西稱她為一個將沙漠擁抱于懷中的異鄉(xiāng)人。這對于一直都在漂泊流蕩的,“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的三毛來說,的確是一個確切的稱呼。
在荒涼的撒哈拉沙漠中,三毛仍然想要將自己與荷西所棲息的家布置得充滿詩意,這個過程當(dāng)然十分困難,為了取回沙漠中稀少的水三毛要經(jīng)歷艱苦的考驗:“汗流如雨,脊椎痛得發(fā)抖,面紅耳赤,步子也軟了,而家,還是遠(yuǎn)遠(yuǎn)的一個小黑點,似乎永遠(yuǎn)不會走到?!钡匀粚ψ约捍驓獾溃骸叭龉衬沁@么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卻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yīng)下去?。 痹谏衬?,三毛學(xué)會了苦中作樂,把煮菜比作藝術(shù):一碗尋常的粉絲,被她詩意地描繪成春日高山上的第一場雨,搞得荷西哭笑不得,也讓讀者心頭不由得一暖。保持無比樂觀的她,仍然滿懷驚喜地對待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比如,花一千元買下了“偉大”的路邊藝術(shù)家的石刻,心中欣喜,對沙哈拉威鄰居的嘲笑當(dāng)成是文化層次的不相通而并不加以理會;將一把“天堂鳥”花,當(dāng)作是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禮物,小心翼翼地想要留住這紅艷的鳥。
面對真實的生活困頓和經(jīng)濟局促,三毛與荷西也不再注重面子,親自去捉魚賣魚。三毛寫道:“任何一點點現(xiàn)實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帶的使心靈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升華?!笨少u魚所得呢,用來招待朋友們,最后分文不剩,令人啞然失笑。
一直以來,三毛都保持著物質(zhì)與自我的融合,堅持著胃并不低于頭腦的樸素觀念,這便是三毛在沙漠中的生存哲學(xué)。也正是這種樂觀的精神,使得她能將平淡的生活過得津津有味。她珍惜生活,也珍惜每一份能夠帶來幸福的物質(zhì),無論是一根粉絲還是一朵花,還是“千金散盡”招待朋友們換來的笑臉。三毛認(rèn)命般地對荷西悲嘆:“我在想,我正瘋狂的愛上了一個英俊的跛足軍官,……浪漫而痛苦的日子??!”表面看來是抱怨,但卻充滿了自足的愛意,與沙漠的蒼涼一相對照,便反射出了十足的溫情。
二、人性與人道的情思
三毛對于身邊不同種族、身份、地位和信仰的朋友,上到高官富戶,下至貧民賤奴,她都不分厚薄,真心相對。對英雄巴西里,三毛欽佩其不屈的意志,愿意冒著生命危險與其家人結(jié)下“麻煩”的友誼,明知守小賣鋪的沙倫被壞女人騙財,她卻給出了善意的謊言,即便是素不相識的西班牙孤老,三毛也不愿放棄人的道義為他盡一分心。
一次,三毛同荷西去一位財主家做客,認(rèn)識了有著“伶俐的大眼睛,像小鹿一樣溫柔”的小黑奴。在發(fā)現(xiàn)奴隸們被撒哈拉威人當(dāng)作低賤的商品看待的事實后,三毛心感痛楚卻無可訴說。小黑奴的父親啞奴對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三毛卻將他稱作三毛和荷西的“沙黑畢(朋友)”,并給予其己所能及的幫助。三毛的慷慨,將她那顆平等待人、沒有種族歧視的赤誠之心向我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發(fā)自一無所有的啞奴內(nèi)心的報答,雖只能體現(xiàn)為一顆翠綠的生菜,但如此渺小的心意,恰因為來自于一個連自由都沒有的奴隸,而顯得格外動人。
一個素不相識的老人,連家人都已拋棄他,三毛與荷西卻為其傾盡努力和關(guān)心;不顧對自己可能的危險也要帶上搭車客;為攪在深深的家族仇恨和民族紛爭中的沙巴軍曹默默鞠一把淚;對于十歲就遭受結(jié)婚習(xí)俗迫害的鄰居姑卡,她也發(fā)自內(nèi)心地痛……
可以說,三毛一直以一種充滿天真的眼神直白地觀察著身邊的人與物。薩特曾說:“我們對于自我的感覺取決于我們作為另一個人所凝視的目標(biāo)的存在”。這種視物的眼神,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黑格爾和薩義德所提出的“他者”理論。對三毛來說,她不僅是通過異域的人們更鮮明地認(rèn)識了自我,更是通過一種與他人的“共情”,將他人的悲苦甚至尷尬與自私都放于自己的心靈并加以理解。正是三毛周圍形形色色的環(huán)境與人群對三毛的關(guān)注與影響,才塑造了三毛的特立獨行的自我以及她特別的視物方式與觀念。
三毛,永遠(yuǎn)不會對他人的困難袖手旁觀,不論是周圍人物質(zhì)上的經(jīng)常性匱乏,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的精神痛楚。對于弱小的自我無力撼動的不公秩序、積弊已久的風(fēng)俗文化或者像傷疤一樣丑陋的人性與無力避免的沖突,三毛總是以悲憫的情懷給予深切的關(guān)注與同情。
結(jié)束語
雖漂泊而不悔。三毛走遍萬水千山,只為追尋一片可以獨飲的孤高和平靜。但是,她筆下流露的仍然是汩汩暖意。粉絲化作春雨、駱駝骨奉為藝術(shù),三毛在沙漠里對生活抱有虔敬的熱情。她博愛悲憫,為沙哈拉威女孩們開班掃盲,她懸壺濟世、賭上自己的聲譽也要為人接生。大漠雖苦,現(xiàn)實寒涼,但是傳奇三毛的筆下有著永恒的溫情與浪漫。
參考文獻(xiàn)
[1]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2]三毛.哭泣的駱駝【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
[3]劉紀(jì)萍.悲與愛—三毛及其作品的悲劇性因素探析【D】.云南大學(xué),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