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永軍
摘 要:文章通過對現(xiàn)有資料文獻以及教學實踐情況的了解與調查,對于武術套路教學中將攻防含義貫穿其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簡要分析。研究表明,攻防含義的演示與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武術套路動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轉變學生“武術”即為“舞術”的片面觀念。
關鍵詞:武術套路 攻防含義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11—0056—03
武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與瑰寶,不僅具備強身健體的基本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其通過套路展示、技擊技巧、意志培養(yǎng)、仁心武德等傳遞出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綜合特質。就武術套路而言,它集合了該功法的各種有效攻擊動作,講究內(nèi)外合一、攻守兼?zhèn)?,一招一式都蘊含著相當精妙的攻防含義以及高超的技擊功能。就目前武術教學過程中現(xiàn)狀特點來說,老師認真教、學生認真學,但學生學到的武術套路總是欠缺一些“神”,究其原因,在武術教學過程,攻防含義的傳授并未被教師重視,教師只是單一的傳授動作規(guī)范及動作要領,學生雖然認真習練,但實際學習積極性并不高,學習興趣不強。如果在武術套路教學中加強攻防含義的介紹與講解,強化武術的對抗性與技擊性,這樣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有效提高武術套路教學的教學效果。
1 攻防含義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在學校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會產(chǎn)生武術套路“中看不中用”“花架子”的定勢思維。但回歸到武術本源來講,技擊對抗才是其根本屬性,套路教學雖然在觀賞性的基礎上有所升,但其本質依然沒變,還是以攻防手段為存在基礎的。那么為什么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理解與認識呢,歸根到底還是在武術套路教學上缺失了攻防含義的傳授與講解,學生只是照貓畫虎的學習動作本身,但并未理解動作本質,所以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積極教授學生攻防含義是非常有意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1 正確理解武術套路本質
武術套路作為目前武術的一種表達方式,其更加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武術本身所要闡釋的思想。武術最初的產(chǎn)生原因就是人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為了保護自有財產(chǎn)對抗自然、對抗其他侵略物種而強化自身的一種手段,無論是徒手還是器械,其積極性與對抗性都在武術中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應強調武術本身,即將武術源頭、發(fā)展歷程介紹給學生,使學生對武術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隨后在具體教學中將套路動作與其蘊含的攻防含義進行分析,這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于武術錯誤認識的源頭,將“花拳繡腿”的固有認識轉變?yōu)閷崒嵲谠诘墓シ辣举|。
1.2 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在以往的武術套路教學中,由于套路動作較為復雜,方向路線多變,教師專注于動作本身的講授,不斷的示范、講解、領做,學生在有老師領做的前提下照貓畫虎,而一到自己練習就變成了手忙腳亂,甚至是手足無措。學生不會學,老師費勁教已經(jīng)成了武術套路教學中的常態(tài)。所以應在課堂講解動作時加入攻防含義的傳授,讓學生在學習動作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與此同時還能激發(fā)起學生對于武術套路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其求知欲,提高套路學習過程中對動作理解。學生在互相演示攻防含義時能夠使其學習互動,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掌握的套路。例如,二十四式太極拳中的“野馬分鬃”,是一個典型的分靠動作。動作要求:雙手抱球,隨即弓步分手,一手上,一手下。這一動作的攻防含義是對方采用直拳向你襲來,你可用同側手入其腋窩,并向前弓步頂靠,另一手向后牽引使其失去重心。把這些攻防含義貫穿到套路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馬上提高了,自由練習時兩兩組合配對,通過攻防含義的運用使學生真正懂得理解套路里每招每式的攻防含義,這樣練習才能做到形象神隨,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1.3 強化學生對套路動作的記憶
套路動作教學中的一來一往、一攻一防都可以強化學生對于動作的理解與學習,從而強化對于動作的記憶。學生理解動作攻防含義以后,只要想到如何化解對方的攻擊就可以想起如何做動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基礎的動作技術學習以及基本功學習外,應將動作的攻防含義貫穿到整個套路講學當中,這樣既幫助學生學習了套路本身,也使學生對于動作展開思考,進而得到進一步提高。攻防含義與動作本身的互動也就在這樣的教學中完美的建立起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省勁,學生在理解攻防含義的基礎上記憶動作完全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試前只需將套路動作的順序進行梳理即可。
2 攻防意義在武術套路教學中的重要性
2.1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互動學習的能力
武術教學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對于其提高動作的理解與學習都有著十分明顯的效果。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更易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從老師的教逐步轉向學生的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將老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的互動課堂,學生從學習的不同階段也將轉變?yōu)椤袄蠋煛?,形成“快帶慢、好帶差”的課堂風氣,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知識,更在教與學的互動平臺上學會了進一步拓展。
2.2 注重攻防意義的運用,強化武術內(nèi)涵
教師在武術套路教學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理解動作的攻防含義以及使用規(guī)則,使學生對套路動作產(chǎn)生進一步理解,從而去感受套路動作所傳遞出的信息,激發(fā)其對套路動作學習的興趣,讓“被動學”變成“原意學”,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喜歡武術的基礎上加深其對武術內(nèi)涵的理解。所以,將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入門”,當其對武術產(chǎn)生一定興趣時再對武術內(nèi)涵進行分析傳遞,讓學生逐步感受武術內(nèi)涵,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武術發(fā)展,而不僅僅是隊武術這種“健身操”進行傳播。
2.3 重視攻防含義在武德教育方面的作用
在武術套路教學中,在講解動作的攻防含義時要注意套路動作所要擊打部位,應及時正確地向學生闡明武術的健身和防身雙重作用,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武德教育。例如,“習武者,忍為貴,德為重”;未習武,先有德,以謙讓為本,提倡“八打”“八不打”的指導思想,(所謂“八打”是指人體的八個部位,而這些部位受到擊打后不致于對人造成生命危險,但可以達到折服對方的目;而“八不打”則是指人體的八個致命部位,不可以輕易擊打)。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和正確引導,不但可以使學生明白習武的目的,還可以避免武術課上可能出現(xiàn)的人為傷害事故。endprint
3 結語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套路動作攻防含義的講解,強化套路動作的技擊價值,這樣便于教師準確的表達出套路動作的實際作用,也利于學生進行主動記憶,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將教與學完美融合,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武術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建華.學校武術[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
[2]黃力生.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演進與發(fā)展歷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87- 89.
[3]周偉良. 中國武術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6.
[4]康戈武,洪浩. 我國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研究[J].體育科學,2009(3) : 82-89.
[5]蔡 綱.中國武術的分類[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7(5):66- 67.
[6]王智慧,蔡寶忠.對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內(nèi)容及活動變遷過程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99-1401.
[7]陳 琳,王智慧,陳 盈. 學校武術教學內(nèi)容及思想的演進與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0(5):30-34.
[8]王智慧.傳統(tǒng)教武程序與現(xiàn)實教武現(xiàn)象的悖論探析[J].體育與科學(南京),2007(4).
[9]楊建營,邱丕相,楊建英. 學校武術的定位及其教育體系的構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9):73-76.
[10]盧元鎮(zhèn).中國武術競技化的迷途與困境[J].搏擊·武術科學,2010(3):1-2.
[11]沈建華,等.建國60年我國學校體育觀的審視與構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5)67- 69.
[12]李澤厚.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論[M].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39.
[13]邱丕相,王國志.當代武術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體育學刊,2006(2):82-84.
[1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8.
[15]王 崗.追求傳統(tǒng)武學的最高境界:感悟[J].武術科學,2004(6):首頁.
[16]張孔昭.少林正宗拳經(jīng)[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7]黃力生.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體育思想的演進與發(fā)展歷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87- 89.
[18]蔡 綱.中國武術的分類[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5):66- 67.
[19]王智慧,等.對我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內(nèi)容及活動變遷過程的綜合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0):1399-1401.
[20]王華倬.中國近代體育課程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130.
[21]蔡仲林,張建軍.武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8- 30,51- 54.
[22]蔡仲林,翟少紅.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必修課程現(xiàn)狀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4(5):1-3.
[23]蔡仲林,周之華.武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11,64- 69,126-133.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Attack and Defense in Wushu Routine
Yan Yongj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and investigation, for Wushu tea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attack and defense is analyz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emonstr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Wushu attack mean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hange the"one-sided concept dance" of "Wushu".
Keywords:Wushu routin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meaning teaching research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