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國成立以后,周恩來十分重視黃河的治理工作。他親自主持和決策了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召開了治黃會議,統(tǒng)一了治黃思想。他認為只有把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才能從長期上和根本上解決黃河的洪水災害。
關鍵詞:周恩來;黃河;治理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注黃河的治理問題。周恩來經常關注水利工作,并且把黃河治理安排在平常日程工作中。
一、修建水庫,變害為利
(一)修建三門峽水利樞紐
1953年,蘇聯(lián)政府幫助我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還在商討。經過與蘇聯(lián)政府的商議,在周恩來的具體負責下,最后決定把治理黃河歸入到這156個項目中。
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之后負責了三門峽工程機構的創(chuàng)建工作。1955年12月6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由劉子厚擔任三門峽工程局局長,由齊文川、張鐵錚、王化云擔任副局長。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舉行開工典禮。
1958年4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已經開挖土方五百多萬立方米,混凝土八萬多立方米,石方七十四萬立方米,可是仍然有比較大的爭議。為了掌握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情況,解決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周恩來在1958年4月21日到4月24日,在三門峽主持召開了關于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會議。為了便于做陜西的說服工作,還請了在西北局有重大威望的習仲勛和彭德懷。
三門峽現(xiàn)場會議討論激烈,會議氛圍很好。國務院副總理彭德懷和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都發(fā)表了講話,陜西、河南、山西和三門峽工程局的主要負責人都發(fā)了言。最后,周恩來作了總結性的發(fā)言。他提出,開會的主要目的便是要聽各方意見。開工了一年多還有意見,便是由于對于黃河這條最難治理的河,在開工前的研究工作做的還不足。接著,周恩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概念,全面論述了上游與下游、一般洪流與特大洪流、部分與集體、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等問題的辯證同一關系。此次會議,最后,采用了大壩泄水孔底檻高降低20米的建議,對長久減少庫區(qū)淤泥和水庫建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修建劉家峽水電站
對于劉家峽水電站的建設,周恩來曾經親自主持研究。由中蘇專家構成的黃河勘測團于1954年2月到6月,在黃河上游考察劉家峽。專家們一致覺得劉家峽是蘭州附近最能夠滿足綜合開發(fā)的最合適壩址。
劉家峽水電站是由水電部北京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的,在1958年6月完成了初步的設計。由水電部第四工程局負責施工,于1958年9月開工。由于調整基本建設規(guī)劃,1961年暫停施工,1964年又重新開工。1974年,劉家峽工程全部竣工。劉家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22.5萬千瓦,年發(fā)電量55.8億度,是我國80年代以前建成的最大的水電站。[1]劉家峽水電站綜合效益顯著:能夠改善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580萬畝農田的灌溉條件;可以防止內蒙河段的冰凌危害;庫區(qū)內的養(yǎng)殖和航運業(yè)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
二、召開治黃會議,統(tǒng)一治黃思想
由于三門峽庫區(qū)出現(xiàn)了泥沙淤積的問題,各方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為了盡快地統(tǒng)一治黃思想,作出治理黃河的決策,周恩來決定要召開一次治黃的會議。1964年12月,周恩來親自主持召開了治黃會議。治黃會議氛圍很好、思想開放,大家可以各抒己見?!罢▔闻伞贝矶攀∥嵊X得,黃土下泄是黃河必定的趨勢,絕對不是修筑水工建筑物等外力可以更改的,主張炸壩。汪胡楨作為北京水利水電學院的院長,他贊成“節(jié)節(jié)蓄水,分段攔泥”的做法,不同意更改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被稱為“不動派”?!皵r泥派”代表王化云認為應該實行“上攔下排”的方針。林一山作為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他認為干支流沿城引洪放淤,澆溉農田,吃掉黃河的水和泥沙,被稱為“放淤派”。周恩來指引大家要聽取各方的意見,要辯證的對待問題。
最后,在聽取各方意見基礎之上,周恩來發(fā)表了總結性發(fā)言。第一,周恩來指出了治理黃河總的方針,他說:“總的戰(zhàn)略是要把黃河和水土保持結合起來解決,要把黃河治理好,讓黃河變成一條有利于生產的河。”[2]第二,周恩來認為要辯證地對待關于治理黃河流域的規(guī)劃和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第三,周恩來要求各方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要克服片面性。第四,周恩來認為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泥沙淤積的問題,要及早動工,解決泥沙淤積問題。最后決定在三門峽大壩的左岸增添兩條隧洞,改建四根發(fā)電引水鋼管,加大泄流排沙的能力,這樣能先解決庫區(qū)淤泥之急。
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防止黃河洪水災害
如何才能保證黃河歲歲安瀾,不受洪水的侵擾?周恩來認為加強水土保持是最根本的方法。加強水土保持,不僅能從長期和根本上治理黃河,同時也能改造黃土高原的落后地貌。
水土保持具體包括哪些方面的工作?首先應該有計劃地在高原地帶和山區(qū)丘陵進行封山、種草、造林,達到涵蓄水流和固定表土的作用,同時應該推行先進的耕種方法,使得降落的雨水盡量就地滲入。”。[3] 1958年周恩來在三門峽現(xiàn)場會上提出了6條:1.修整耕地,改造梯田;2.修建中小型水利;3.種草;4.開墾退耕;5.保持綠化,總要有樹;6.使勞力分布平衡。周恩來實際上把水土保持看成了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僅需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持水土措施的配合,而且需要農業(yè)、林業(yè)、水利等部門的配合。
周恩來的一生是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一生。他向炎黃子孫奉獻了最完美的人格,他向黃河奉獻了一顆永久發(fā)光的心。
【參考文獻】
[1]曹應旺.周恩來與治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2]常希梅.周恩來的黃河情懷——紀念周恩來逝世30周年[J].黨史博采(理論),2006(03):11-12.
[3]高峻.周恩來保護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思想述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7(03):25-30.
作者簡介:楊倩倩(1992-),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天津商業(yè)大學。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