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娜
早在7000多年以前,人類剛剛擺脫蒙昧時代,開始燒制陶器。以極其簡練的手法,用泥土捏塑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狗、羊、豬、雞等的形象,顯示出人類最早的審美精神和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從原始社會直至漢唐,陶塑在長期發(fā)展歷程中,不斷被注入更豐富的精神和審美元素,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陶俑。陶俑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實物資料,對愛好雕塑藝術的收藏者乃是求之不得的藏品。
陶俑從藝術欣賞品衍變?yōu)殡S葬的冥器,與社會制度的變更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死后,他的親信、侍從和姬妾等人都要一齊殉葬。1950年,在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大墓中,殉葬的人就有79名之多。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封建社會制度的確立,殘酷的人殉制度也隨之衰落。
春秋戰(zhàn)國之際,以俑代人殉葬的習俗逐漸興起。秦漢以來,盛行厚葬,品種隨之不斷擴大,制作方法日趨豐富。因此,在戰(zhàn)國、秦漢乃至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木俑、鉛俑和陶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山東出土的樂舞雜技俑,四川出土的陶說唱俑,河南出土的技樂俑、舞蹈俑、六博俑等。到了東漢出現(xiàn)了大量的動物陶塑,如陶馬、陶牛、陶豬、陶羊、陶雞、陶鴨、陶狗等。陶塑形象真實,栩栩如生。陶塑品類中的陶俑,是一批富有特色的藝術品,吸引著收藏愛好者的眼球,但隨之而來的仿制品也充斥市場。
由于時代不同,陶俑的制作、形象、風格也各有差異。商周時期的陶俑,給人以樸拙疏略的感覺,具有稚童作品風格,處于雕塑藝術的初級階段;西周時期的陶俑,人面方臉,圓頰,細目高鼻,風格粗放,表現(xiàn)手法近于寫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陶俑,簡括粗獷,生動逼真;秦代陶俑已經達到了準確寫實的嫻熟程度,秦始皇陵隨葬的7千個兵馬俑,容貌神態(tài)各具特色。其數(shù)量之驚人,形體之碩大,氣勢宏偉壯觀,令人拍案叫絕,秦代雕塑家寫實的功力震撼了世界,被譽為天下奇觀,“世界第八大奇跡”。
戰(zhàn)國時期的陶俑,體量較小,一般高5~15厘米,火候較低,制作粗糙,有些身上還留有明顯的刮削痕跡。漢代陶俑具有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富于想象和鮮明的民族個性,正是漢代文化發(fā)展的一種具體反映。漢代陶俑不求形體的逼真和細節(jié)的雕琢,而是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神韻,傾力于動勢的追求,通過大輪廓古拙簡樸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再現(xiàn)人物內在的神韻和非凡才華。漢代動物的雕塑,也體現(xiàn)了這種寓巧于拙的簡樸渾厚的藝術風格,特別是雜技俑,有倒立、弄壺、耍杖、沖狹、飛劍、跳丸,其造型優(yōu)美,動作滑稽可愛,對我國雜技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隋唐時期的陶俑,以它優(yōu)美生動的造型吸引著人們的情趣,例如眾所周知的唐三彩雕塑工藝,在我國及世界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它雖不同于佛教石刻造像,卻與之異曲同工,并駕齊驅。它雖不同于繪畫藝術,卻也是隋唐時期社會生活的美麗畫卷。
仿古陶俑的方法是利用真陶俑翻制模具,用當代古人曾用之原土,制成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陶俑,埋入地下,使其生有土銹,或用龍須菜熬成極稀的水刷在陶俑上,再撒上原土,屢刷屢撒,數(shù)10次后,與墓中出土者完全相似,即使內行也很容易走眼。另外,古代陶俑必有土銹,且土銹與原物凝結為一體,很難刮掉。而作偽土銹,用手指就可刮去,若系用白礬作偽者,用舌一舔亦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