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芹,馬 婷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與PICC在乳腺癌術后化療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岳 芹,馬 婷?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61)
目的:對比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與PICC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化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乳腺癌患者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在手術結束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化療。在進行化療時,對觀察組患者采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進行靜脈滴注。對對照組患者采用PICC進行靜脈滴注。化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置管操作的的時間、置管的長度、置管的成功率及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置管操作的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但其置管的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置管的總成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采用PICC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化療的效果相比,采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對其進行術后化療不僅成功率高,而且可顯著縮短其置管的長度,降低其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乳腺癌;手術;化療;植入式靜脈輸液港;PICC;對比
近年來,乳腺癌已逐漸成為威脅全球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聯(lián)合化療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不過,化療藥物對患者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較大,易導致其發(fā)生靜脈炎。此外,化療藥物外滲還可引起局部組織壞死。因此,選擇一種科學的、安全的靜脈輸液方式對進行術后化療的乳腺癌患者至關重要。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和PICC都是目前臨床上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化療時常用的靜脈輸液方式。這兩種靜脈輸液方式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頻繁更換輸液通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1]。為了進一步對比用這兩種輸液方式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化療的臨床效果,本文對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0例乳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外科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這12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60)和對照組(n=60)。觀察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52±8.78)歲,平均體質指數(shù)為(23.17±2.28)kg/m2。對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46.04±8.89)歲,平均體質指數(shù)為(23.28±2.16)kg/m2。兩組患者的年齡及平均體重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病理診斷確診患有乳腺癌的女性。2)采用手術聯(lián)合化療進行治療。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4)能完成8個周期的輔助化療。5)使用ECT輔助化療方案進行化療。排除標準:1)有精神疾病史。2)合并其他嚴重的軀體疾病。3)患有內分泌及免疫系統(tǒng)的疾病。4)存在嚴重的視聽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3.1 為觀察組患者采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進行靜脈滴注
具體的操作方法為:使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將穿刺針刺入其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在導絲的引導下將導管放入其血管中。應使導管的尖端位于患者上腔靜脈和右心房的交界處。在確保導管留置到位后,為患者建立皮下隧道和皮袋。將靜脈輸液港的注射座固定在患者鎖骨的下窩。應將注射座埋置在患者鎖骨下窩皮下的0.5~1.0 cm處,以免影響注射座的穩(wěn)定性和患者的活動度。將靜脈輸液港、導管及注射座相連接,同時為患者縫合穿刺口、固定導管。在完成上述的操作后,通過對患者進行X線片檢查來確定其導管的位置是否正確。在操作結束7天后,為患者拆除縫線。在每個化療周期(3周)結束后,用生理鹽水為患者進行導管沖洗及維護。
1.3.2 為對照組患者采用PICC進行靜脈滴注 具體的操作方法為:使患者取平臥位,將其穿刺側的上肢外展,并使該側上肢與軀干保持90°。測量患者穿刺點至胸鎖關節(jié)及鎖骨下方第3肋之間的長度,以確定導管置入的長度。為患者進行消毒鋪巾,并為其扎止血帶。用濃度為1%的利卡多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患者進行穿刺,待回血后根據(jù)測量所得的長度為其勻速地置入導管。將導管的導絲拔出,在見到回血后,用經過稀釋的肝素鈉進行封管,然后將導管、可來福接頭及輸液管相連接。用紗布覆蓋穿刺點,并對導管進行妥善的固定。通過對患者進行X線片檢查來確定其導管的位置是否正確。囑患者及其家屬壓迫穿刺點2 h。囑患者在24 h內勿過度屈伸穿刺側的肢體。每周為患者維護、沖洗1次PICC。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置管操作的時間、置管的長度、置管的成功率及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使用SPSS2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兩組患者的平均年齡、平均體重指數(shù)、置管操作時間及置管長度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兩組患者置管的成功率及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置管操作的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但其置管的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操作時間及置管長度的對比
在觀察組患者中,有53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有4例患者經二次置管成功,有3例患者經三次置管成功,其置管的總成功率為10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55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有5例患者經二次置管成功,其置管的總成功率為100%。兩組患者置管的總成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置管總成功率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3%)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3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對比
進行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在術后通常需接受較長時間的化療。然而,由于多數(shù)患者在術中都進行了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及腋窩血管、淋巴管結扎術,故其極易出現(xiàn)患側上肢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淋巴循環(huán)障礙,導致其該側上肢在術后無法進行靜脈輸液。因此,為進行術后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建立有效的靜脈通路不僅有利于減輕重復穿刺給其帶來的痛苦,還可避免化療藥物對其外周靜脈及局部組織造成的刺激,使化療順利進行。
近年來,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與PICC等靜脈輸液方式在乳腺癌術后化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兩種靜脈輸液方式各有其特點。具體而言:1)在置管操作時間方面:PICC所使用的靜脈為淺靜脈。淺靜脈具有血管數(shù)量多、直觀易見、易觸及等優(yōu)點,故置管操作的時間較短。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所使用的靜脈為深靜脈。而且,該輸液方式需要有經驗的醫(yī)生在手術室為患者進行操作,并對其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縫合切口等,故置管操作的時間較長[2]。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置管操作的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在置管長度方面: PICC的穿刺點位于患者肘窩的附近,其與導管末端的距離較遠,故導管留置的長度較長。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穿刺點位于患者頸內靜脈的中點,其與上腔靜脈的距離較近,故導管留置的長度較短[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置管的長度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在穿刺成功率方面: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穿刺點位于患者的頸內靜脈。該靜脈具有管徑較粗、位置較固定、在超聲的引導下即可完成穿刺等特點,故穿刺的成功率較高。PICC的穿刺點比頸內靜脈淺,但該穿刺技術更成熟,由資深護理人員進行穿刺的成功率也較高[4]。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穿刺的總成功率均為100%,二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在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方面:⑴PICC。PICC所使用的靜脈較淺,不僅可視、可觸及,且基本無伴行動脈,故不易導致誤穿發(fā)生。而且,PICC的穿刺點遠離患者的胸腔,故不易使其發(fā)生氣胸及血胸等并發(fā)癥。不過,由于PICC所使用靜脈的管徑較小、靜脈瓣較多、置管的長度較長,故患者易發(fā)生導管移位、靜脈炎、藥物滲漏及局部感染等并發(fā)癥[5]。⑵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植入式靜脈輸液港所使用的靜脈為深靜脈,其置管的長度較短,故患者不易發(fā)生導管移位、靜脈炎、藥物滲漏及局部感染等并發(fā)癥。不過,由于植入式靜脈輸液港的穿刺點毗鄰患者的胸腔,且存在伴行動脈,故易使患者發(fā)生氣胸、血氣胸等并發(fā)癥,甚至可引起血腫[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采用PICC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乳腺癌患者進行術后化療的效果相比,采用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對其進行術后化療的成功率也較高,而且可顯著縮短其置管的長度,降低其置管早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郝元海,姜戈,杜梟航,等.乳腺癌治療研究進展[J].家庭心理醫(yī)生,2014,(5):300.
[2]陳小林,區(qū)詠儀,梁瑞娟.植入式靜脈輸液港與PICC在乳腺癌化療中的應用比較[J].北方藥學,2013(10):104-105.
[3]劉海鷗.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4,20(4):653-656.
[4]張麗娟,辛明珠,張慧珍,等.乳腺癌病人留置PICC與VPA化療的臨床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13,27(6):1845-1846.
[5]龐艷,吳小香,姜孝娣.121例乳腺癌化療患者PICC置管過程分析及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5,(44):68-69.
[6]阿迪力江·買買提明,王海燕,杜興,等.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乳腺癌輔助化療中的臨床應用[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11):1494-1495.
Objective∶ To compare application efficacies of implanted venous port and PICC for chemotherapy to th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Method∶ Divide 1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ccepted operation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into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After operation, we treat all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process of chemotherapy, we apply implanted venous port for experimental group to intravenous infusion, apply PICC for control group to intravenous infusion. After chemotherapy process, we compare catheterization time, catheter length,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arly time of catheterization. Results∶ Catheterization tim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longer than control group but catheter length is more shorter (P<0.05).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arly time of catheterization in experimental group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Difference of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ization of two group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Compare with PICC, apply implanted venous port in chemotherapy process of patient with breast cancer have high success rate, shorter catheter length ,this method can decreas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early time of catheterization. .
breast cancer; operation; chemotherapy; implanted venous port; PICC; Comparison
R473.73
B
2095-7629-(2017)15-0261-03
*通訊作者: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