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劍??
摘要: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從殷商甲骨文至今,已經(jīng)有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它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為古老,而且使用人數(shù)眾多的文字。中國漢字以其獨有的魅力,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經(jīng)的滄桑,傳承了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
關鍵詞:字理;分析;樂趣
作為一名有著二十多年教齡的小學語文教師,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課程改革,我深深地體會到,孩子在啟蒙教育時,識字數(shù)量和質(zhì)量,將會直接影響到他(她)今后的學習。那么,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并正確使用漢字,一直以來是我們低年級教師,在不斷思考、探索的問題。
以往的識字教學,我們課堂上多半是讓學生多讀幾遍字的讀音,再抄寫幾遍,課下留作業(yè)的方式也比較單一,讓學生把每個生字重復抄寫幾遍。這樣不僅讓孩子對學習漢字失去了興趣,也忽視了漢字本身的意義,對漢字的音、行、義缺乏更詳細的解釋,因此,學生在識記生字的過程中,大多是機械記憶,這樣不僅識字效果不理想,也加重了學生的作業(yè)負擔。
為了激發(fā)孩子的識字興趣,在識字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字理識字法進行教學,果然識字興趣提高了,喚起了學生對漢字的好奇心。在此,我就結合自己的實踐,來談談自己在字理識字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一、 多媒體演示,看圖聯(lián)想
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袁曉園說過:“世界上唯有漢字有字理?!睗h字的構造,它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發(fā)生任何變化。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展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和人們對自然界的認知。
小學生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利用多媒體演示,就可以直觀地感受造字的過程。比如“火”的教學,多媒體展示一堆燃燒的火的畫面,這樣就使?jié)h字的筆畫結構與表象聯(lián)系起來,加深了漢字的記憶。在教學《日月明》時,因為本課都是會意字,我就利用多媒體來演示,先出示一個火紅的太陽,學生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日”,接著又在右邊出示一輪明月,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月”,那這兩幅圖畫結合到一起,你們猜猜是什么?通過演示畫面,學生自然聯(lián)想到“明”。“盥洗室”中的“盥”,看上去比較復雜,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上面左右兩部分表示手,中間是水,下面皿字底,表示盛水的容器,這個字通過多媒體演示,用雙手捧起水洗臉的過程來表示盥洗,輕而易舉地懂得了“盥”字的構字原理,很快掌握了字形,提高了識字的興趣。
二、 通過實物演示來分析字理
如在教學“筆”字時,出示一支毛筆,讓學生先觀察一下它的構成:上面是竹子做的桿,下面是毛做的頭,所以這個字上面是“竹”,下面是“毛”。在教學“冊”的時候,可以事先準備幾頁竹片,讓學生模仿古書裝訂的形態(tài),親自動手,引導學生理解漢字的組成部分與字義的關系。教學“網(wǎng)”這個字的時候,我給學生準備了一張網(wǎng),讓學生觀察“網(wǎng)”這個字與實物——網(wǎng),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網(wǎng)的外形與“網(wǎng)”很相似,“網(wǎng)”里面的部分代表網(wǎng)里繩子打的結,這樣通過實物演示,就把識字與生活中的實物緊密相連,加深了學生的記憶。
三、 動作演示法
低年級學生生性好動,自我控制力較弱,根據(jù)學生這一特點,教學中,用肢體語言來演示字的形狀和字義,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比如,我在教學“看”這個字的時候,讓學生手搭在眼睛上,做像孫悟空一樣向遠方看的動作,讓他們明白“看”是由手部和眼目組合而成的。再如“立”,找學生到前面演示,雙手向斜下方伸展,雙腿分開與肩同寬,就是站立的“立”。識“滅”這個字,可以用一塊板,在火上一壓,火就“滅”了。
四、 形近字記憶法
有些形近字,學生比較容易弄混,如我在教學“本、末”,
這兩個字的時候,先由成語“本末倒置”引入,讓學生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其實很多學生并不明白這兩個漢字的本意,只是根據(jù)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做了一個猜測。這時再出示它們的本意:“木”的根部為“本”,“木”的樹梢為“末”,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字義的理解,知道它們的區(qū)別,再也不會犯“本末倒置”的錯誤了。此外像“青、清、請、情、晴、睛”這一組形近字,我采用的是編順口溜來記憶,山青青,水清清,邀請你,來做客,小青蛙,大眼睛,晴日里,去玩耍。通過比較淺顯的小兒歌,就把這幾個形近字,從字形和字義上進行了區(qū)分。如“已、己、巳”,字體形狀相差無幾,我們就可以利用字形左邊的開口度用順口溜來記憶:開口“己”,閉口“巳”,半開半合是個“已”。
例如在學習“辨、辮、辯、瓣”這幾個字時,學生就經(jīng)常容易弄混淆。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這樣引導學生:先觀察這三個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左右兩邊相同,中間不同。其中“辨”的中間部分是“刀”,從“刂”,“刀”把左右兩邊分開,變得清清楚楚,所以在組詞時跟“分辨、辨別”有關系;“辮”中間是絞絲旁,表示跟絲交織在一起,組詞“辮子”;“辯”中間是“讠”, 說明是非或爭論真假,與語言文字有關,“爭辯、辯論”便取其意;“瓣”中間部分是“瓜”,表示與瓜果有關,組詞“花瓣”“豆瓣”。學生從字形、字義上對這些漢字進行了分析、理解,領悟了正確寫法,從而在使用過程中降低了這些形近字的錯誤率。
五、 趣味猜字法
在識字教學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猜謎是低年級教學中,教師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學生可以猜字謎也可以自己編字謎。例如:王白坐在石頭上(碧)、門里有人(閃)、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二人土上坐(坐)、十張口,一顆心(思)、日加豎,不加點(神)。
此外,我還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激發(fā)孩子識字興趣。比如選一些筆畫比較簡單的漢字,通過加一筆或減一筆的方式變成新字。“日”通過變魔術會變成“田、電、申、甲、由、白、目、舊、旦”,“木”會變成“末、未、米、朱、術、禾”,這樣的識字活動,學生興趣很濃,在猜字過程中既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學會了很多漢字,真是一舉雙得。
六、 歸納識字法
把相同部首的字歸納在一起,通過它們的字形、字義加以理解,區(qū)分。黃亢美教授對“手”的分析,讓我在識字教學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笆帧弊旨易逭媾d旺,兄弟姐妹排成行,橫手、提手、橫撇手,左爪、右爪、爪字頭,又字旁、寸字旁、手持器械反文旁,心想口說手在動,手勢靈活又多樣。把眾多“手”字旁的字,歸納到一起,從字形上加以分析:“拿”是手字底、“看”是斜手頭、“拜”是斜手旁、“舉”是橫手底、“擊”是橫手頭、“打”是提手旁、“有”是橫撇手、“采”是爪子頭、“牧”是反文旁,反文旁也是手的變形,表示器械拿在手上?!笆堋弊ψ诸^和“又”都表示手,中間表示盤子,意為兩只手一個接,一個送。通過對“手”字家族字形、字義的分析理解,學生對字義有了一個更深刻地理解,并能嘗試把漢字進行歸納總結。
字理識字這些教學方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而且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了識字方法,理解了字義。識字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石,能夠愉快、有效地識字,是多年來我們一直不斷追求的目標,鼓勵學生因人而異,用不同的方法去識記漢字,讓我們把識字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樣識字教學,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