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意璽
摘 要:我國比較系統(tǒng)的思想體系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官學的沒落和私學的興起使得各派學說紛紛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現(xiàn)象,促進了春秋時期的思想大解放。思想領域的繁榮往往與政治是分不開 的,各派弟子到各國進行游說,對諸國政治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幾派學說進行分析,探究其利弊影響,并對其潛藏危機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繁榮;危機
春秋列國是西周諸侯國的延續(xù),到春秋時實力較強的有鄭、衛(wèi)、秦、楚、晉、虢、燕、齊、魯、宋、陳、蔡、吳越十四個國家。春秋時期王權式微,平王東遷后周天子成為大國爭霸所利用的工具,這些國家之間互相兼并,形成了春秋戰(zhàn)國時列方爭霸的格局。在這種諸侯爭霸的局面下,各家學說興起,諸子百家繁榮盛況出現(xiàn)。這些學說派別中,最重要的有道家、儒家、陰陽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雜家?!鞍偌覡庿Q”的繁榮現(xiàn)象其實也托福于亂世,政局動蕩之際,各國求變,一系列出自各家學派的代表“皆欲以其道易天下”,在部分大國里進行改革。在這種形勢下,各派學說在諸國的適用程度不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就不同。
一、法家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在各國的改革是最為成功的,典例有秦國商鞅、魏國李悝、韓國申不害等得改革明顯提高了各國國力,其中又以秦國商鞅改革最為徹底。在商鞅被下一任統(tǒng)治者車裂于市之后,依然在秦國之內采用商鞅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法家學說在秦國的地位依舊是主導地位。從另一個方面看來,秦國最終采用法家學說,在加速秦國統(tǒng)一六國的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有兩派,一是以李悝、商鞅、吳起為代表,主張以法制為主,排斥禮制;另一派是以申不害為代表,這是由道家慎到一派而來的,與前者不同,它講究“循名責實”,以權術御下。待發(fā)展到韓非之時,集兩派之精華,結合以往的統(tǒng)治思想,有了“法術家”的身份,認為“法者,事最適者也”。法家重視規(guī)則,主張在君主制社會里,按法規(guī)賞罰,以“不近人情”聞名。春秋時期法家學說不斷發(fā)展,后期法家學說的具體應用在商鞅變法中,其改革過程中首先打擊舊世族,并主張按軍功授爵,一切皆以嚴酷的法規(guī)為準繩,即使是宗室犯法,秦君說情都無法改刑或減刑。商鞅治國重點在“法”,人人平等,鼓勵父子兄弟之間相互告發(fā),否則要實行連坐,將所有的事都歸為法律程序,并盡可能地施以重刑。
雖然法家學說的應用令秦國在短時間內崛起,但也埋下了危機種子。法家眼中“無人”,只將人看作是為國家富國強兵而提供生產力的工具,只看重物質和統(tǒng)治階級利益而忽視了人的感情,法家的法規(guī)也只是為封建君主制度服務。最后使得除了君主外社會各個階層人人自危.不經(jīng)意間便觸犯法律,法家學說最終發(fā)展成了暴政。由于暴政將人性壓制到極限,早期埋下的危機在秦統(tǒng)一之后爆發(fā),也是“物極必反”的原理,一旦有人振臂一呼便會形成“連鎖反應”,便如陳勝吳廣起義:由于法家不看過程只看結果,不能按期押解人犯便是死罪,結果都是一樣的,何不拼一拼或許還有活路。陳勝吳廣起義是秦國滅亡的導火線,秦由法興,又因法亡,最終說明法家只能在亂世適用一時,在和平年代是行不通的。
二、陰陽家
陰陽學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提倡陰陽五行說的學派,“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齊國鄒衍。他的代表學說是“五德終始說”,認為古代改朝換代是依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順序,或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順序更替的。簡而言之,陰陽家將五行思想神秘化、社會化了。
陰陽學說有三個特點,首先是結論主觀性強,常無論據(jù)佐證,經(jīng)不起推敲;其次,將天象與社會上異常事件結合起來,從而研論國運興衰及君主過失。這一點經(jīng)衍生之后,每一朝代基本都會用到,或編造祥瑞現(xiàn)世為君主繼位造勢,或為佞臣以地動等為異象逼迫君主禪位或下罪己詔,或假借研究天象的欽天監(jiān)行誣陷之事,這一點成為春秋之后國家政局不安的因素之一;第三點便是將朝代更替、社會異象看作是五德規(guī)律,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君主只要順應“五德終始說”,實行“德政”便可,人的能力并不明顯,這也成為后世國君怠政的借口之一,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國家行政效率,也忽視了法治。
三、儒家
儒家是今天影響最為深遠的的學派,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他的思想主要有:有教無類,不考慮學生年齡、貴賤,重視德行培養(yǎng);講求“述而不作”,在教授六藝時結合自己的思想施教;他重點闡述“克己復禮”學說,要求每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周禮;“仁者愛人”是其學說的核心,并將其作為人際關系準則。
儒家的這些學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起,經(jīng)由后世發(fā)展,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深遠。孔子雖提倡“有教無類”,但他對一些職業(yè)偏見甚深,也將自己的偏見思想滲透到教學中。儒家提出“克己復禮”,既要合乎周禮,則其中的等級制度也是要遵守的。后世君主提倡儒家思想,也是利用儒家學說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儒家學說提倡守禮、恭順,也是被多數(shù)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原因,客觀上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制度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
四、結語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思想領域空前繁榮,促成這繁榮的正是政局動蕩的亂世和求賢的諸侯。各學說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政治發(fā)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或多或少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各個學說的隱藏的弊端也隨之出現(xiàn)。法家的只重結果輕情感,陰陽家的主觀性,儒家單純的仁治等缺陷都為后世的發(fā)展埋下了危機的種子。總的來說,其自身的特點對當時起到一定作用,但伴隨快速的發(fā)展,其自身的不完善性也不利于長遠的
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2](春秋)孔子.《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0.
[3](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問辯》[M]北京:中華書局,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