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洛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對于歷史學科學習的深入理解和活學活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高中歷史可謂是文科中的一項重要科目,而對于歷史的學習,也在進行著孜孜不倦的探索。文史結合是近些年來廣為傳播的學習新方法。這一方法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不斷深化,取得了較好的歷史教學效果。從文史結合法的界定、運用及效果來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文史結合法;高中教學;歷史教學
一、文史結合法的界定
“歷史”二字是一個宏大的概念,每個人對于歷史都有自己的理解,或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或是認為沒有歷史,老人也如兒童。而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有關歷史的學習也需要各種方法的融合與其他學科的借鑒。
近年來,文史結合法受到了關注,文學雖與歷史不同,卻又有難以割舍的聯系。文學作品以豐富生動、多樣多元的語言描述了或是發(fā)生在當下,或是發(fā)生在未來和過去的事情。運用不同類型的敘事風格,將事物進行淋漓盡致地刻畫,將我們帶到作者營造的繽紛世界。通常說“文史不分家”,不僅體現在文學與歷史之間的緊密關系,更是一種不同學科間的相互促進。因為史學也需要運用生動的語言來進行歷史人物及事件的刻畫。因而將二者結合,運用到實際學習中同樣顯得十分重要。
二、文史結合法的運用
文學與史學的最大差異就在于,文學是用豐富的語言去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抒寫的過程中是一種對于客觀事物的抽離。而史學雖然需要使用語言去描述已經發(fā)生的過去的社會事實,但是卻要最大限度地去進行真實事件的還原。它是不允許虛構的,是一種追求真實與客觀的過程。那么在具體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如何實現文史結合來提升學習效率與質量,便是接下來闡述的內容。
(一)古詩詞的加入
比如,當我們在學習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可以運用《伐無道,誅暴秦》的詞句;在學習“楚漢相爭”的時候,就可以引用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些經典的古詩詞不僅將當時的歷史場景豐富地展現出來,更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fā)了我們的學習興趣。
歷史的學習不僅是大量歷史人物與事件的梳理,更是一種回歸過去,對于歷史的重新想象。學生會在自己本身所固有的知識體系中,發(fā)掘出自己感興趣的方面,讓歷史的學習不再單調乏味,充滿文化積淀與升華。
(二)與語文課文相聯系
上文提到的多是古代歷史學習過程中,而有關近代史的學習如何做到文史結合,需要的便是結合近代文學作品。在語文課本中,便有許多經典的文章可以結合到近代歷史的教學中,而運用語文課本的方式,不僅可以讓我們接受理解起來更熟悉,也可以鞏固多個學科的內容。
近代眾多作家都對當時的社會事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與諷刺,這無疑與近代史的主題不謀而合。因為近代史是一部中國最廣大群眾受到欺辱,最終抗爭獲得勝利的歷史。眾多文學家投筆從戎,為直指中國群眾的精神頑疾而高呼不已。比如,魯迅把關在鐵籠子的中國大眾作為批判對象,希望大眾可以突破這種牢籠去追求真正幸福的生活。近代史中,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的中華民族,就如魯迅筆下的民眾一樣,只不過最終從鐵籠子中勇敢地掙脫出來,去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
可見,在近代文學作品中,它不是單純地對社會生活進行描述,更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警示。這樣的結合無疑加深了我們對所學內容的印象,獲得了對于那段歷史的更多理解與思考。
(三)名著的運用
除了語文課本及古詩詞的運用之外,有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及人物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可能并不涉及,這就需要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事先的資料挑選與準備。眾多名著便是極好的資料類型,將名著中的段落或是句子進行介紹,我們也會獲得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樣不僅提升了人文素養(yǎng),更提升了對于歷史的豐富解讀。
循著歷史的發(fā)展軌跡,這是一幅幅動人的畫卷,而這幅畫卷的展開可以由名著來支撐和幫助,以提升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文史結合法的效果
文史結合法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必經之路,歷史學習不能只依靠自身的知識進行全部教學,必須進行學科整合,文學便是其中比較適合的學科之一。
首先,文史結合法的應用能夠很好地激發(fā)我們的學習興趣,增強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文史結合法的應用能夠很大程度上改變原有的歷史學習模式,對于我們的學習是一次新的突破。最后,文史結合法的應用能夠讓我們的歷史學習水平有所提升,最終實現學習的最終目的。不管使用怎樣的學習方法,最終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廣大學子都能獲得更好更全面的發(fā)展。
綜上,文史結合法有眾多值得實踐和推行的理由,但是也需要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最終使得這一方法真正發(fā)揮作用,促進歷史學習。
參考文獻:
[1]鄒妙霞.歷史多學科綜合教學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高麗金.淺談歷史教學中與語文學科的滲透[J].才智,2009(29).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