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娜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192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淺析
舍娜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北京 100192
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路徑和引導方式,同時其虛擬性也為教育工作帶來許多新的挑戰(zhàn)。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據國內外經濟文化發(fā)展新形勢開發(fā)出的符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現代化思政教育新形式。它潛移默化地獲取被教育者的認可,彌補傳統顯性思政教育的強制性造成的教育效果弱化。討論了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進一步延伸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式和注意事項,希望借此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新媒體的應用水準,鞏固符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景的標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新媒體;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自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傳媒業(yè)首次被提及,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其范疇則由起初的“廣播”“電視”等媒體終端逐步擴展,成為大數據時代以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衍生出的,涵蓋所有利用數字技術的傳統傳媒與新興傳媒的數字化媒體環(huán)境?,F代互聯網技術支持下傳統媒體行業(yè)高速發(fā)展,隨著4G技術與Wi-Fi技術的日益普及,PC、手機等移動終端和網絡技術工具的進一步推廣延伸了傳統媒體行業(yè)的輻射范圍。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民總量為7.31億,占全國人口的53.2%。其中移動終端網民數量6.95億,較去年同期上升5%,其中20~29歲占網民數量的30.3%(如圖1所示),大部分高校學生都處于這一年齡段,根據調查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為14.43±13.846小時”[1]。其中網絡使用偏好最高的是信息獲得偏好,其次才是娛樂。因此新媒體渠道信息傳播對于高校學生的思想影響力是傳統媒體難以企及的,而互聯網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更新迅速,把握新媒體特性開展高校大學生隱性思政教育,是契合高校思政工作要求客體無意識接受教育,以達到預期效果的隱性形式、手段的有益嘗試。
圖1
匡文波先生將新媒體的特點歸納為以大數據為特點的“數字化”和互聯網交互下的“互動性”[2]。傳統信息媒介固化且受到物質條件、時間條件、空間條件等諸多客觀條件限制的弊端大大改善,但是新媒體承載的信息參差不齊,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并非是一個“理想國”。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隱性教育主要是由客觀環(huán)境主導的,面對的是人精神之中無意識的部分,即弗洛伊德所定義“自我”部分?!白晕摇痹诰穹治鍪冀K主要指的是精神層面無意識、思維層面非理性、倫理觀非社會化的部分,是一個人精神層面上最表面的我。
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其主導者不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由教育者主導的,按照教學大綱、教育目標所設計,符合當前高校教育需求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另一部分則是在教育者能力涉及之外,由受教育者本身所處的客觀存在中存在的元素構成,包括其人際網絡、家庭背景等諸多客觀因素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受教育者往往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外來價值觀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所處環(huán)境中各類元素影響。正是因為教育者對于隱性的環(huán)境影響干涉是有限的,隱性教育必須成為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因此,教育者借助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幫助受教育者接受主流價值觀念、社會法制規(guī)范、滿足當前社會主流倫理觀和道德概念、政治理念及思想觀念。如何睿智、不動聲色地引導、利用互聯網媒體信息傳播中的隱性因素,是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分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兩者并不沖突,存在互補關系。目前,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顯性方式,分為公共和特殊場合兩種。其中主流媒體利用公共場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宣傳,主要利用電視、報刊、廣播媒體等傳統媒體進行概念宣傳,一部分互聯網官方媒體也承擔部分職責,受眾為包含高校學生的社會大眾;高校內定期組織利用特定場所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進行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等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還有針對高校學生中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組織的以政府為主導,對于黨的思想方針政策以及黨的會議報告、會議決議進行學習或宣傳的工作。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隱性教育則是以客觀存在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主要表現為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借助文藝作品、微博等新穎形式,通過間接方式對學生進行影響。學生在學校規(guī)定學習范圍之外,通過個人計算機及手機互聯網主動瀏覽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視頻、文字、游戲等信息。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明確性要求教育方式是迂回、滲透性的長期效果,因此對于隱性思政教育的載體也有一定要求。首先,要能夠傳遞思政教育的信息與內容,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主客體最好可以借助一定的形式、手段雙向互動。另外,作為隱性教育方式應當與傳統的顯性灌輸做出區(qū)別,應是一種柔性的“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被客體接受和認可[3]。新媒體提供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隱性資源,彌補了顯性教育的不足。
為了佐證不同教育方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程度,更好地了解學生階層如何評價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支持新媒體隱性思政教育理論所需的研究數據,政治教育方式,提供支持新媒體隱性思政教育理論所需的研究數據,針對某高校大學生隨機進行200人抽樣問卷調查。圖2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當前我國當前思想路線與政治方針的方式及頻率。
圖2
由圖2可見,校內思政課程與手機、計算機成為當前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其次為相關主題活動與團課、黨課。參與度最低的則是思想政治相關講座。手機、計算機及其他媒體方式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佳,講座、校方安排課程與團課則被認為效果一般。
圖3
團課、黨課等是典型的顯性教育措施,直接、正面地引導學生的政治方向,發(fā)揮著顯著功效。借助手機、計算機等新媒體載體的政治宣傳活動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滲入日常生活的隱性教育。在參與度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分布較為平均,隱性教育雖沒有強制性,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確實占有一定地位。
3.1.1 隱性教育符合教育對象的自主選擇性
高校教育的開放性賦予了大學生對于“主體性”“選擇性”的渴望。諸如微博等新媒體之所以獲得青年學生的青睞就在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多元化更適宜學生對于自身身份認知的渴求。所以隱性教育改變了傳統課堂教育接受的被動性,無論是實踐活動,還是理論教育中大學生都能主體的姿態(tài)參與教育活動。隱性教育借用不同形式的載體,利用學生認可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減少學生心理層面的抵觸。在顯性教育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往往是不平等的地位,這樣不平等的教育方式對于文化、知識類學科教育效果比較明顯,但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難以保證。隱性教育更加重視學生本體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學習能力,從學生本身出發(fā),通過新穎載體吸引、動員學生,通過教學相長、平等交流,進行更易被高校學生主動接受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微博中的共青團官方媒體有粉絲492萬,政治色彩的宣傳也能得到千余條轉發(fā)和萬余條點贊,特殊的官媒身份和親切的宣傳內容更易于青年群體的接受。
3.1.2 隱性教育對教育對象具有全面滲透性
當學生結束高中階段進入高校學習,在長達數年的階段中心理將經歷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傳統的顯性教育很難滲透,因此需要隱性教育進行彌補,將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逐步滲透入學生生活,使其主動參與、樂于參與,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主動學習。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過于明顯,課堂教育導致大學生在自由受限制的情況之下,逆反心理影響易感覺到來自于教育者的壓迫感,影響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涵蓋黨委領導、團委干部等中層管理者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基層管理者,管理者身份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是顯性教育的劣勢之一。復雜多樣的社會環(huán)境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改革突破固有單一的傳統教育方式,研究分析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據此立足高校這一明顯區(qū)別于初等教育環(huán)境的文化氛圍,借助新媒體等渠道充分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緊密聯系社會實踐與生活,覆蓋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實現學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協調互動,形成系統、專業(yè)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隱性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對于教育方式的革新,同時也為當代教育者帶來了三大挑戰(zhàn),即如何解決虛擬環(huán)境與現實環(huán)境的差異對高校學生造成的心理落差,如何解決新媒體帶來隱性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當代教育者如何盡快適應新媒體帶來的教育方式改變。
3.2.1 網絡與現實形成心理落差
虛擬環(huán)境與現實環(huán)境的差異易對高校學生造成的心理落差。新媒體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建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之中的虛擬性,將現實生活最大程度的通過網絡模擬出來,極容易產生病態(tài)的依賴,現實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的交錯在客觀角度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挑戰(zhàn),即使是原本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看來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通過互聯網,借助長微博、媒體營銷、影視等新穎形式也容易造成學生的行為偏差,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南轅北轍。同時,在互聯網中平等的身份易造成學生對于現實生活中種種挫折與差距的不滿,從而造成心理的扭曲與思想的激化。
3.2.2 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
新媒體帶來隱性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具有一定偏激性的劣質信息或碎片化的虛假信息。高校學生心智發(fā)展不完善,易于被煽動,難以在短期內判斷真?zhèn)?。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前提下,必然會出現濫用新媒體牟利的行為,高校學生社會經驗欠缺,辨識能力差,在面對不同信息時進行正確篩選的難度大,而教育者應當協助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辨識能力,這樣才能保障思想教育教育成果,但受到客觀條件限制,對于網絡的管理尚需時間完善。
3.2.3 教育者技術層次限制
針對教育者來說,當代教育者如何盡快適應新媒體帶來的教育方式改變也是一個挑戰(zhàn)。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被教育者素質差異化,教育者駕馭新媒體的水平也受到年齡限制,接受速度可能跟不上受教育者,新穎的傳播形式造成的陌生化效果也不利于年齡較長的教育者接受。新環(huán)境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而過去幾十年優(yōu)秀傳統教育的體系甚至可能會成為限制新媒體利用率快速提升的桎梏。
3.3.1 完善符合學校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
從教育方式上來說,傳統的思政課程逐漸被新媒體取代,教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助,而新媒體則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網絡課堂、QQ、微信等新媒體環(huán)境下創(chuàng)造的信息交互工具便捷了教育者利用已有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其教育模式,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共享平臺。教育者應當更新思想,轉換教育者身份理念,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態(tài)主動參與到網絡群體媒介,通過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與學生深入研討,潛移默化地進行引導教育。另外學校應主動建設特色校園網站,增強學生主體的認可程度,以專業(yè)化新媒體隊伍把學校的教育理念“軟性”傳播到學生隊伍中。
3.3.2 加強人文關懷保障顯性教育成果
傳統的顯性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學生思維方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對于教育者傳導的價值觀接受度也會隨之波動,教育效果也會產生明顯的個體差異。顯性教育的學習過程由教育者進行主導,所傳遞的也是從教育者角度出發(fā)加工過的“硬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容易與學生原本價值觀念產生沖突,達不到預期效果,與教育目的產生一定偏差。因此新媒體環(huán)境下隱性思政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通過塑造柔性文化環(huán)境彌補傳統思想道德教育中固化、枯燥的部分,豐富其表現形式。
3.3.3 新媒體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
互聯網帶來的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作為最快捷的信息資源獲取渠道,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社交、娛樂等活動時經常會涉思想政治影響的相關元素。在此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時間由原本的每天8小時的課堂時間擴展為了全天24個小時,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環(huán)境下都可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實現高校教育對大眾資源的整合,寓政治教育于社會活動參與之中。
整體來說,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未來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揚長避短,利用好新媒體環(huán)境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幫助實現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這需要學校、管理者和學生的通力合作,借助理論探索,科學設計、系統構建出完善的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1]王家奇.網絡成癮關系與驅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115.
[2]匡文波,劉波.中國移動社交發(fā)展研究[A].官建文.中國移動互聯網發(fā)展報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呂寧,蘇付保,陳崢.構建開放型實效型創(chuàng)新型德育模式[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24.
An Analysis of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She Nali
Academy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192, China
New media provides a new path and guida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virtuality also brings many new challenges to education.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w form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t is imperceptibly access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ducated, to make up for the traditional ex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andatory e ff ect of education weaken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 fi c ways and precautions to further extend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hoping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the new media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olidate the standard recessive that conform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ene of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舍娜莉,碩士,副教授。
2017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