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胡曉琴+焦曉麗+李延輝
摘 要:文章從開展學習質量評估研究的必要性出發(fā),以士官學員必修課程《雷達天饋原理與實踐》為例,就如何構建學習質量評估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以學習過程為主線、學習效果為目標的學習質量評估原則、“過程性評估+結果評估”相結合的定性和定量的評估方法,提出了以理論考核、實驗測評、實踐測評、平時作業(yè)、學習能力、跟蹤調查等多種評估方式相結合的評估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員為中心,以能力本位為主導的思想。
關鍵詞:士官學員;課程學習質量;過程性評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構建學員學習質量評估體系,可為提高教員授課質量、學員學習效果及其學院教學評價提供依據(jù)和標準。因此,如何科學的構建學員學習質量評估的原則、方法和模式,是課程教學面臨的一項非常現(xiàn)實的課題,也是新一輪教學評價關注的主要指標,更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一、學習質量評估原則分析
(一)突出對課程學習質量的過程性評估,評估指標要體現(xiàn)方向性、可操作性
學員課程學習質量的優(yōu)劣最終是通過課程考核結果來定量的體現(xiàn),但在課程開始到課程考核之間大段時間的學習過程才是課程學習的主線,隨著課程學習的深入,必然會面臨單調、枯燥、難度加深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學員容易產生遇到障礙就干脆不學或者厭學的抵觸情緒,不利于課程教學的開展。因此,評估指標設置應體現(xiàn)方向性,即充分考慮情緒因素對學習質量產生的影響,將其納入評估指標,肯定優(yōu)秀學員的同時,通過指標設置來引導、規(guī)范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向積極方向發(fā)展。
學習質量的過程性評估側重于通過對學員的學習方式、學習態(tài)度、積極性、課堂表現(xiàn)情況、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學習過程中進步情況、對知識的理解力等定性的方面來認定,評估指標標準不宜過多,內容確切簡明,方法易行好用,具有可操作性。
(二)突出對課程學習質量的結果評估,評估指標要體現(xiàn)科學性
學習結果始終是評估的主要目標,在指標設置上要圍繞對學習結果的檢驗做文章,要能正確的反應學員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理解情況,評估指標要體現(xiàn)科學性,不能完全憑教員個人感覺進行,要進行量化、分類、設置不同權值進行分數(shù)加權,不是通過單一的方式評估,而是要實現(xiàn)科學合理的多角度評估。
(三)指標設置應體現(xiàn)指揮棒作用,以促進學員形成能力為目標
“過程性評估+結果評估”相結合的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方法,最終目的是通過學習質量評估體系進一步引導督促學員崗位任職能力的生成,實現(xiàn)任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學習質量評估方法研究
(一)傳統(tǒng)評估方法存在問題
傳統(tǒng)的對學員學習質量評估模式主要是以“理論考試+平時作業(yè)”為基礎,簡單的“八二分”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記憶、輕應用的問題;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習質量問題;學員只能被動地接受考評,無法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這樣的評估模式不具備激發(fā)學員學習興趣、引導其向積極方向發(fā)展的作用。
(二)改進的學習質量評估方法
1.過程性評估
(1)平時表現(xiàn)
平時表現(xiàn)作為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應作為學習質量評估的主要指標。落實到指標內容的具體實現(xiàn)上,需要教員通過提問、記錄、調查等方式實時記錄每個學員平時一點一滴的變化。如:每次作業(yè)、課堂發(fā)言、回答問題情況、課堂表現(xiàn)等每一項評估指標,教員均應按照日期分門別類的登記在學員學習情況記錄本上,并按照百分制將其量化、公開化,即在課堂上對學員的每一次現(xiàn)場表現(xiàn)均予以公開點評、打分,以激發(fā)起學員“趕、比、超”的競爭意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榮譽感??赏ㄟ^學員交換改作業(yè)的方式,從相互糾錯中找出彼此的錯誤,從別的學員易犯的錯誤中找到自己應注意的地方,實現(xiàn)學習的主動性,變被動為積極主動參與成績評定。
(2)學習能力的提升
即現(xiàn)階段較前一階段學習質量是否有所進步,主要包括對新知識的理解效率、理解深度、掌握程度是否有所提升;遇到類似問題或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還包括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去圖書館獨立查閱資料的能力、課堂發(fā)言質量情況等,教員為每位學員建立學習檔案,真實記錄學習能力形成過程。
2.結果評估
從指標內容設置來說,應注意由“考查知識”向“考查能力”轉變,真正達到“以考促訓、以考促學”的目的。
(1)理論考核
崗位任職能力要求應具備較強的實操、實做和組訓能力,但是沒有良好而扎實的理論基礎,無法進行后續(xù)裝備課程學習。因此,理論考核是學習質量評估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階段性測驗、課程結束考試等。
(2)實驗測評
《雷達天饋原理與實踐》課程實驗部分,主要包括天線實驗和饋線實驗,通過這這兩部分的內容,使學員從全局上了解雷達發(fā)射機、接收機的基本構成,天饋部分在雷達中的作用;發(fā)射部分喇叭天線、接收部分拋物面天線的工作原理;天線方向圖、增益、駐波比的概念、測量方法、重要性,為什么這些概念在雷達的性能指標里總被提及;雷達饋線的粗細與其發(fā)射功率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強調阻抗匹配,駐波比對傳輸效率有什么影響、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內等等。因此,充分利用實驗測評手段,可實現(xiàn)學員對理論知識理解、掌握、應用三個層級的檢驗。
(3)實踐測評
實驗部分屬于理論的驗證階段,而實踐測評是考察學員掌握知識后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部分主要是指依托雷達陣地裝備,讓學員去陣地上識別每一部雷達裝備的天線類型、特點,饋線類型、饋線間的連接裝置;從天線單元的尺寸、反射網與天線單元的距離關系,估算出雷達工作的中心頻率;天線方向圖與開口形狀間的關系;每一部裝備的基本作用、特點。
為激發(fā)學員的創(chuàng)新運用能力,可設置加分項。如依托實驗室,給學員提供儀器儀表、傳輸線、負載等實物,讓學員自行設計模擬雷達“發(fā)射機->傳輸線->天線”的三級實物連接,并測量關鍵點的信號特性;鼓勵有興趣的學員利用HFSS軟件自行設計天線。
(三)學習質量評估指標設置
基于上述評估指標,具體內容設置如表1所示:
(四)跟蹤調查
考核只是一個督促學員認真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手段工具,構建學習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員的學習質量,提高學員與任職崗位的匹配度,因此應進一步跟蹤學員后續(xù)學習裝備課的情況,在條件允許下還應對畢業(yè)學員的崗位任職情況做進一步的跟蹤調研,以此來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學員對《雷達天饋原理與實踐》課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根據(jù)跟蹤調研情況反過來修正教學模式、考核模式、學習質量評價模式等,為后續(xù)雷達維修專業(yè)期班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指導。
三、結語
本文從開展學員學習質量評估研究的必要性出發(fā),以評估原則為指導,在評估課程學習結果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學習質量的過程性評價,提出了以理論考核、實驗測評、實踐測評、平時作業(yè)、學習能力、跟蹤調查等方式相結合的方法來評估課程學習質量,以此來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學員對課程掌握的廣度和深度,從而保證課程教學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余志惠等.實操實作式教學模式研究[J].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4(4).
[2]楊士英等.提高士官課堂教學質量的思考[J].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3(2).
[3]唐湘輝.基于能力培養(yǎng)的《休閑產業(yè)管理》課程學習質量評估探討[J].教學實踐研究,2015(1).
[4]王玉琢等.課程教學質量評估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1).
[5]曾泰,鄧斌,孫知建.雷達裝備教學改革的思考[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10(1).
[6]孫艷秀,賈薇薇,王宇.淺析士官學員法律基礎學習質量評估的問題及對策[J].商,2015(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