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華縣皮影燈影里的世界
秦延安
每個地方的戲曲都有其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京劇的雍容華美、昆曲的典雅精致、梆子戲的高亢悲涼、越劇的輕柔婉轉,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通過品讀下面這三篇文章,你將領略到中華傳統(tǒng)戲曲的獨特魅力。
(周俊根)
去華縣是沖著皮影去的。在華州皮影文化園里,我們看到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皮影戲演出。
“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塊幕布、一盞明燈、兩張方桌、幾塊木板,就構成了華縣皮影戲的舞臺。在鄉(xiāng)村,這些東西只要用小車一推,背簍一背,就可以走街串巷地去演出。所以,在當地,皮影戲又叫“五人忙”,即每場戲的表演是由“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后槽”5個人完成的。其中,“前聲”負責演唱、打大鼓、彈月琴,“簽手”操縱一切皮影表演,“后槽”負責敲鑼、打碗碗、擊鐃、打梆子等,“上檔”負責拉二弦琴和吹嗩吶,“下檔”負責拉板胡、長號和配合“簽手”。5個人配合默契,嚴絲合縫,讓人隔著幕布聽去,仿佛20多個人的樂團在演出,可見技藝之超凡。
臺上熱鬧,臺下寂靜?!耙粡埮Fさ辣M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彪S著器樂聲起,造型各異、情態(tài)多樣的皮影人物出現了,抑揚頓挫、悠揚細膩的唱腔也隨之而起。那些上下跳躍、左右騰挪的皮影,透過神秘的幕布,將我們帶入歷史,讓我們穿越時空。時而是溫婉朦朧的女子在廣舒長袖,訴說脈脈柔情,時而是橫刀立馬的將軍在舞槍弄棒中盡顯英雄氣概。相比古樸粗獷的老腔,皮影戲要委婉典雅許多。當那些咿咿呀呀的腔調從幕后跑出來時,就像江南春水綿綿不絕,又似一壇醇香樸實的千年老酒,讓人沉醉。那幕布后的人物,在燈影下,男耕女織,抬轎挑擔,策馬揚鞭,甩袖舞刀,舉手投足,惟妙惟肖,沉醉在他們的世界。5個人肩負著吹、拉、彈、唱,還有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皮影造型表演,一切都忙而不亂,游刃有余,讓人連連驚嘆。
皮影,又叫傀儡戲、燈影,又名碗碗腔,起源于漢代的陜西省華縣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原生態(tài)的表演形式、如黃土地般樸素的裝扮,讓華縣皮影戲榮獲中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之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雖然舞臺上唱著、動著的皮影少了,但是墻壁上、禮品盒里的皮影卻多了。吸收了漢代磚雕、民間剪紙和唐宋寺院壁畫手法與元素的華縣皮影,轉身成了饋贈佳品,連外國人都很喜歡。
在皮影制作間,只見工人師傅們正在埋頭認真地制作皮影。華縣皮影講究的是雕繪并重,一件精美的皮影需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fā)汗熨平、綴結合成8道工序,方能做成。手工刻皮影是一項非常磨人性子、鍛煉耐心的工作,同時也需要藝術天分。正所謂慢工出細活,雕鏤時,扎在皮子上的刀子不動,手指推動皮子來刻鏤。師傅們手下動作嫻熟,好像那刻刀不是刻在皮子上,而是畫在紙上。以鏤線分色,用固有色平涂分填,細細的毛筆在他們指尖飛舞,多次烘染,精致高雅,不一會兒,一件小巧玲瓏、精美細膩、俏麗動人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皮影藝術品就成形了。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卻是相當復雜的,即使一件傳統(tǒng)的“雪花紋”影人至少也需要雕鑿3000多刀,上色20余次。
每一種古老文化的身后都有一段久遠的歷史和艱辛的歷程,每一項民間技藝的背后都有一個個技藝精湛、心靈手巧的藝人,華縣皮影同樣如此。透過那一張張靜寂的皮影,我們看到了燈影下的另一個世界。
(摘自2017年6月1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稍有改動)
◤簡評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獨特的地域文化,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現的是華縣皮影的獨特魅力。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欣賞到了一場精彩絕倫的皮影戲演出,感受到了演出人員的超凡技藝,了解了具有中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之稱的華縣皮影的久遠歷史,以及皮影制作師傅的精湛工藝及艱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