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文
杭州靈隱寺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边@副對聯(lián)語言樸素直白,卻蘊含深刻的哲理,妙處就在“半稱心”這個“半”字上。
李先生是一家國營企業(yè)的領導干部,今年剛從崗位上退休。一直公務纏身的他自認為會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沒過幾個月,原來經(jīng)常高朋滿座的家,變得安靜下來,空閑時間是多了,可價值感卻少了,他開始悶悶不樂。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這副對聯(lián),或許能重新看待自己退休前后的生活轉(zhuǎn)變。退休前,他總是被工作需要,被他人需要,顯得自己很有價值,可是時間卻是屬于別人的;退休后,時間屬于自己了,而他卻似乎不再被需要。魚和熊掌總是難以兼得,若李先生能抱著一份“半稱心”的心態(tài),或許就能接納所失,珍視所得,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
老年人皆已過了追名逐利的年紀,需要開始逐漸回歸自我。與處在奮斗路上的年輕人不同,老年人不再具有太多精力和時間,若對身邊的人或事要求過高,只能徒增煩惱。這并不代表老年人不能繼續(xù)發(fā)揮余熱,老年人仍可以追尋夢想,只是要少些刻意,多一份享受過程的心情。所以,“半稱心”首先應解讀為:不追求完美,更能接受遺憾。
進一步講,“半稱心”在提醒我們,要多看到稱心的一面,忽略那些不稱心。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tài)度。揪住問題不放的人,總是深陷于問題之中。只有跳出對問題的糾結,人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看見麻煩以外的世界。生活中,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半稱心”。
健康“半稱心”。正所謂“年輕時,病怕人;年老時,人怕病”。年紀大了,各種疾病容易找上門來,有些老年人會感到痛苦?!鞍敕Q心”是接納生命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坦然面對日益衰老的身體機能,避免過分為身體健康糾結。
生活“半稱心”。退休工資不如別人,老朋友過早離世,投資理財不如意……晚年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的?!鞍敕Q心”是學會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由此提醒自己避免深陷于問題所帶來抑郁狀態(tài),保持更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子女“半稱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子女過得好點,因此有些老人會期待子女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生活,例如早結婚、穩(wěn)定工作等,或?qū)ο眿D、女婿較為挑剔,容易與年輕人產(chǎn)生摩擦?!鞍敕Q心”是看到時代的變遷和兩代人的思維差異,試著尊重年輕人的選擇,少些控制,多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上。
“半稱心”不是無奈和消極,而是一種把瑣事看淡、眼界放遠的豁達。以“半稱心”態(tài)度生活,是為了卸下自我的精神枷鎖,讓晚年獲得內(nèi)心真正的自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