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從古至今,教師師德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從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師風建設,到《學記》中“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廢,必賤師而輕傅”的教師論述;從韓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的教師任務,到朱熹“指引者,師之功也”的師德觀念;從康有為“師乃全世界之人類才能德性皆系之”的師德地位,到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師理念;從胡錦濤同志“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chuàng)新、奮發(fā)進取、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的全面論述,到習近平總書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而作為一名教齡只有一年的年輕教師,我的教學之路才剛剛開始。
一潭活水,三尺講臺
2015年6月26日,我從師范院校畢業(yè)。年輕的我懷揣著平凡而遠大的教師夢,我期待加入一所師資雄厚的名校來鍛煉、提高和展示自己,我渴望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的學生,我想象自己的學生能夠學有所成而自己也將收獲桃李滿天下。然而,事與愿違。由于地區(qū)的限制和教師行業(yè)的競爭性,我最終進入了一所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一切都不是自己計劃和想象的樣子,一切都帶給我從未有過的迷茫和失落。
而更加順暢?!敖饣蟆薄跋嗵帯睆膩砭筒皇且患资?,輔導員的專業(yè)化道路漫漫,而吾等須求索,再求索……
仁者愛人猶如呵護來之不易之成果
經過雕塑者的努力,作品展示在廣場中間為萬眾景仰。人們說他是最偉大的雕塑家……他望著雕像,像望著自己的孩子一般,淚水模糊了雙眼……
兒時父母告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人人得以敬之,醫(yī)生,教師尤甚。疑問為何,答曰:“醫(yī)者醫(yī)身,師者醫(yī)心”。在學校,我們耐心陪伴、不吝說教,有朝一日,我們帶著的學生學成,走出象牙塔,跟雕塑家看著經自己雕琢的作品立于眾人之中那般的滿足感竟是如出一轍,心中是滿滿的不舍,但更多的是——祝福。如此想來,“有仁愛之心”,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愛學生,才會在繁縟復雜的學生工作中竭盡全力;只有愛學生,才會在學生取得成就那一刻激動落淚;只有愛學生,才會體會到離別時學生的擁抱帶著深深的感激……
有一年評定助學金,一家庭貧困的學生因多次遲到曠課無法獲得助學金的資格。評選前夕,他找到老師訴說。若說老師不同情,那是假話。但是一旦為了同情就放開標準,那對于其他按時上課并無違紀的貧困同學不公平,該學生最終沒能通過認定。后來老師們通過讓他參與勤工助學獲得生活費;一學生半夜急病送進醫(yī)院,在家長到來之前,輔導員徹夜陪伴、寸步不離。輔導員們,可以為一個孤兒學生四處尋找資助資源;可以為就業(yè)困難的學生奔走;可以為學生犯錯反復教育……只有仁愛之心,才能做到愛生如子,只有愛生如子,才能滋養(yǎng)出學生愛與美的靈魂。
結語
帶著還在路上的使命,已經年邁的雕塑者欣慰地笑笑,轉身,步履蹣跚地消失在人海中……
在第三十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從師者,要做到“四有”即“有堅定信念,有高尚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這正是自古以來從師者應有的品質。網絡盛傳:“教書是一場暗戀,費盡心思去愛一群人,結果卻只感動了自己;教書是一場苦戀,費心愛的那一群人,總會離你而去;教書是一場單戀,學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學生如初戀。?教書是一樁群體戀,通過你的牽線搭橋,友誼成片,老師卻在原地不曾改變。親愛的同學,你若不離不棄,我便點燈相依;你若自我放棄,我依然竭盡全力!”輔導員何嘗不是如此?這樣年復一年地忙活,送走一屆又一屆的畢業(yè)生,迎來一年又一年的新生,唯有我們,一直在原地堅守,帶著我們的信念、情操、知識和仁心守候著學生成長,若說最期望獲得的回報,大概就是如期的桃李滿天下。最后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與天底下所有“靈魂雕塑者”共勉——
“人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p>
責任編輯朱守鋰
2016年2月22日,我第一次踏上中職學校的講臺。上課前我的腦海浮現出對中職學生的種種印象:不愛學習,理解力弱,紀律性差,不受管教。但與想象完全不同的是,當我走進教室以后,所有學生看到我都漸漸安靜下來,眼神充滿興奮和期待。起初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都表現出強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是好景不長,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維持了大概20分鐘后,學生開始走神,無心聽課。有的趴在桌子上休息,有的低頭玩手機,有的和同桌竊竊私語……我不止一次通過提醒甚至警告讓學生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可是效果并不明顯,5分鐘后學生又繼續(xù)開小差。45分鐘的課堂,第一次讓我覺得竟是如此漫長,第一次讓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鄲?,郁悶,無助,但我沒有放棄。萬事開頭難,中職院校是我的選擇,教師更是我熱愛的職業(yè)。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應該定義為能夠教出優(yōu)秀的學生,而應該定義為能夠教出進步的學生。學生一絲一毫的改變,都是中職教師的莫大欣慰。我開始不斷地進行課后反思,不斷地向有資歷的教師請教,不斷地閱讀魏書生、李鎮(zhèn)西等教育名家的書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那我就要融入更多新鮮的元素,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參與性不高,那我就要改變教學方法,轉換課堂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理解能力不足,那我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學生身邊的例子把知識點融入其中;學生紀律性差,那我就用團隊合作的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管理學生。
2016年4月1日,我的第一次新教師匯報課。通過課前的動畫視頻導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角色扮演、問題再現、引用例子、團隊合作、小組搶答等教學方式將新課的講授串聯起來;最后通過制作課件把重要的知識點展示給學生,同時盡可能采用新穎的背景模板,豐富的動畫素材和簡潔的語言概括,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目了然。45分鐘的課堂轉瞬即逝,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真正實現課堂主體的轉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痹诙嘣l(fā)展的今天,這句話已然不能作為教師的教育評價標準,但是從教師嚴于律己的角度,這句話仍然鞭笞著教師不斷學習和進步。半年的中職教師工作,讓我從迷茫、失落走向堅定、感恩。此刻我慶幸自己能夠踏上中職院校的講臺,雖然會遇到在普通中學可能不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我從初為人師的青澀迅速成長,也激勵著我不斷進步,不斷尋找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發(fā)展和學生追隨潮流的步伐。這也是我所理解的師德的最基本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師,不管站在哪一個講臺上,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前,除了自身擁有“一潭水”,更應該擁有一潭“活水”,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為自己注入新鮮的時代元素。只有滿足學生多樣性的需求,因材施教,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做到快樂學習,實現知識傳授。endprint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真情在左,關愛在右
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除了讓自身擁有一潭“活水”還遠遠不夠。教師工作的復雜性不僅在于教授學生知識,而且在于引導學生成人。教師隊伍中有這樣一個典型群體,他們除了完成自己的上課任務以外,還肩負著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品德操行的發(fā)展。他們有一個看似平凡實則不凡的共同名稱——班主任。
2016年9月1日,在中職學校當了半年科任老師之后,我第一次當上了會計班的班主任。和中職學生相處的這半年以來,徹底改變了我對中職學生的印象。他們并非都像傳統觀念中難以管教的學生,大多數學生都非常懂事而且是來自農村的單純小孩,只是在小學和初中的學習不拔尖,而常常會成為老師忽視的對象。因此,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更要盡可能地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生活和成長,讓他們感受到師愛的溫暖,發(fā)自內心地接納教師的教育。每天早晨,我都會在班級Q群上發(fā)一則名人名言,帶給學生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同時提醒他們注意安全,帶好學習物品。課間我會盡量抽時間到教室和學生聊天,包括最近流行什么樣的歌曲,近期上映什么電影,中午打算吃什么等日常話題,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一個可以傾訴和依賴的對象。當然,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每一個班級的有序管理都離不開一套完整的班級規(guī)范。開學第一天我收集了所有學生的意見,包括他們理想的座位,以及對班規(guī)的想法等。初步制定后再與學生進行修改和完善,使班級公約真正成為每一個學生愿意接受并遵守的條例。這也是我所理解的師德的另一個要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想法,關愛每一個學生,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
潤物無聲,育人無痕
教師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職業(yè),在這個職業(yè)里發(fā)生了太多讓人動容的事跡,比如在三尺講臺,一跪八年的鄉(xiāng)村教師李元芳;用生命作支撐,舍身護生的教導主任譚千秋;在查出白血病后依然堅守崗位,不惜延誤治療時間的人民教師楊愛軍……還有更多的人民教師,他們一生默默無聞,在教師崗位上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用無私細致的愛心傾聽花開的聲音。而人民教師中又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沒有培養(yǎng)出考上清華北大的優(yōu)秀學生和棟梁之才,但是他們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走上社會基層崗位的各行各業(yè)技術人員。每一個學生小小的進步,都足以讓他們倍感欣慰。他們,就是中職教師。
建設良好師德師風不是一句空頭的口號,更不是一個轟烈的舉動,而是每一個教師的行動指南,是鞭笞教師不斷學習和進步的精神支柱。良好師德師風最終將化為教師對自身的不斷要求,對學生的點滴關愛,化為學生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一縷陽光。
責任編輯何麗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