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微
摘要:本文認為:物質(zhì)文明的建設(shè)成果將為越來越多的學校提供高質(zhì)量的硬件支撐,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更多地張揚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蘊含深厚、鮮活的學校文化;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浸潤著教育服務的烙??;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充滿融融情意;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本真、大氣。
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文化;教育服務;融融情意;本真;大氣
中圖分類號:G6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21-007-2
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是什么樣子?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自古代的學?!扳浴⑿颉碑a(chǎn)生以來,不同時代的人對此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萍硷w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習正在掀起革命,學校即將發(fā)生巨變。未來的學校圍墻會逐漸隱形化,校園將延伸至家庭、單位、社區(qū),從而充滿流動性、移動性、彈性和適應性??梢灶A見:物質(zhì)文明的建設(shè)成果將為越來越多的學校提供高質(zhì)量的硬件支撐。
所以,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更多地張揚人文精神,在人物和諧、萬類共存的生態(tài)空間中煥發(fā)智慧和生機。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蘊含深厚、鮮活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看不見、摸不著,但她確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教育資源,是學校成長的黏土,“離離原上草,從此中萌芽”。真正高品位、有生命力的學校文化必定是一種“無言之言”。它經(jīng)過了長期的積淀、孕育和涵養(yǎng),是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人文氣息、精神氛圍。它扎根于辦學理念,體現(xiàn)于辦學行為,最終以一種獨特的人文文化成為學校的魅力所在。學校文化在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教育引領(lǐng)學生走上人類文明的制高點,點燃他們心中的追求之火、創(chuàng)造之炬,而學校文化則深深地扎根于學生的內(nèi)心,烘焙他們的思想品德、人文情懷,只有學校真正用心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離開校園的時候,帶去的不僅是分數(shù),更有他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追求”。
為此,學校必須設(shè)計并實施蘊含文化底蘊和生命氣息的視覺風景,力求讓每一個角落都充分發(fā)揮“境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chǔ)上,真正走近、讀懂學校已有的文化,帶著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去不斷挖掘、升華其積極的因素,確立文化建設(shè)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不斷地發(fā)現(xiàn)、確認、踐行,努力以真誠的心態(tài)、細膩的手法,讓教育獲得感動、熏染心靈的力量。
二、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浸潤著教育服務的烙印
WTO的規(guī)章中將教育視為一種服務業(yè)。服務的文化必須浸潤到學校辦學的細枝末節(jié)、滲透至每一個神經(jīng)末梢。從校長到教師,從每一個教師到他的課堂,都主動用服務的意識規(guī)范自己、要求自己。因為只有強化教育服務,才可能有人性的溫暖、真摯的關(guān)注以及對生命的敏感;我們才可能真心誠意地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長;才能睿智地看待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教育事件,哪怕是一本作業(yè)本、一次與學生的談話、一次與學生的和諧或沖突,并敏銳地捕捉教育的契機。
具有服務文化的校園不再有孤芳自賞的清高和自我封閉;不再有家長到校時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教育服務使我們的學校擁有了更深刻的關(guān)懷、更寬廣的胸襟以及更博大的包容;教育服務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的挑戰(zhàn)、資源配置的沖擊。
強化教育服務的歷程是一個學校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學校走過浪漫主義、經(jīng)歷現(xiàn)實主義、邁向理想主義的前進過程;是一個使學校真正地具有人文精神,讓人溫暖、受人歡迎的蛻變過程。
三、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充滿融融情意
夏沔尊先生曾經(jīng)在《愛的教育》序言中說過這么一段話:“學校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于池之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與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币粋€貼切的比喻,形象地闡釋了“情”之于教育的重要性。確是如此,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是一個充滿了融融情意的心靈家園。
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生的心靈是自由而愉悅的,他們的快樂是真實、可觸摸的。因為他們的老師是那么的友善、公正與仁慈,真心誠意地賞識學生、豁達大度地包容學生,用孩子們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走進他們的世界,深入他們的心靈,用真切的微笑、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更多地給孩子們以美好的情感。揚長遠勝于避短,鼓勵更利于補拙。所有孩子的內(nèi)心,必定有一個混沌而單純的世界,他們也許暫時還不能分辨其中的真假善惡,因此,老師們的責任就是要努力地走進孩子心里,去點燃他們心中真善美的火種。
在這樣的校園里,教師的心靈是舒展而開放的,他們的幸福是真切、可體悟的。因為在這里,大家擁有人格的尊嚴、享有平等的機會;在這里,大家相互欣賞、相互關(guān)注、相互支持,一起追求新知、實現(xiàn)自我、感受成功;在這里,大家同心、同行、同樂,可貴的團隊精神使大家對自己的校園產(chǎn)生了一種感激之情、眷念之情。在這里,沒有教師的愁眉不展、困苦不堪;在這里,更多的教師徜徉在天然、純潔、幸福的生命狀態(tài),流連于和諧、溫馨、從容的工作狀態(tài)。
在這樣的校園里,學生是伴隨著瑯瑯書聲、歌聲、笑聲成長的快樂讀書郎;在這里,教師是不僅幫助學生建構(gòu)健全人格,塑造人生,而且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享受生命樂趣的幸福研究者。融融的情意使校園涌動熱烈的情緒、真切的感受,催人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
四、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必定本真、大氣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是陶行知老先生的名句。它一語中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教育理應導人求真,學校本是孩子們心中的圣地。在人心普遍浮躁、迷茫的轉(zhuǎn)型時期,具有人文精神的學校更應保持本真、大氣的敦實風格。
本真、大氣的校園往往既擁有激情與理想,更具沉穩(wěn)理性。它摒棄教育的功利化、技術(shù)化和庸俗化。它兼容并包、廣泛吸納,不附和世俗、飄忽不定,亦不隨波逐流、朝三暮四;它不為急功近利所動,不為困難坎坷所惑,“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p>
本真、大氣的校園需要一個極具人文情懷的校長來引領(lǐng)。執(zhí)著的教育信念、濃厚的文化底蘊、詩人般的創(chuàng)造激情、博大的胸懷將激起生命的熱忱與活力。他需要謙遜、親切,他需要充滿微笑地面對著每一個孩子和老師,他更需要對教育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適度的焦灼感。他既是管理者,更是研究者。他應該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課堂上、出現(xiàn)在教師和學生們中間;他應該時時關(guān)注著學校日常的教育狀態(tài)、精神氛圍和研究氛圍。
本真、大氣的校園還需要一批極具人文精神的教師來創(chuàng)造。他們需要親切、隨和;他們對孩子應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有著真正的寬容和公正;他們往往以父母或教師的雙重角色走進課堂……對教育持久的關(guān)注和全身心的投入是他們生命的一種自然延伸和提升。
教育既是神圣的,又是平凡的,將其看得過于神圣,有可能凌空虛蹈;而將其看得過于平凡,則會喪失信仰。人文精神,讓校園充盈智慧與生機;人文精神,讓我們離理想校園走得更近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