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競源+張小浩
【摘要】當今社會,網絡技術以及數字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人們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運用數字化技術,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途徑得到了拓寬。黃泥鼓是民族特色較強的一種民間體育文化活動,同時它也是瑤族人民十分珍貴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從數字化采集、數字化傳播、數字化呈現(xiàn)以及數字化傳承等方面對瑤族黃泥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分析,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播途徑的創(chuàng)新,對其保護、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瑤族 黃泥鼓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路徑
【基金項目】此文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文化研究基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3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活態(tài)文化基因庫,同時也是民族古老的一種生命記憶,體現(xiàn)了民族自身的心理結構認同、基因傳承,體現(xiàn)了民族自身的精神、智慧。人類社會不斷不斷,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現(xiàn)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沖擊,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面臨嚴峻挑戰(zhàn),文化遺產保護勢在必行[1]。人們進入數字化時代,傳統(tǒng)技術保護手段無法適應現(xiàn)實需求,怎樣應用先進數字技術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播、傳承需要加強研究。本文將黃泥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作研究對象,對其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保護、傳播進行了分析,希望能為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發(fā)展尋找到新路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涵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指的是通過數字信息技術例如數字記錄、數字傳播、數字采集、數字呈現(xiàn)以及數字處理等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復原以及再現(xiàn)成數字模式,實現(xiàn)共享和可再生,利用新視角進行解讀、保存等[2]。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中應用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及開發(fā)將會產生有利影響,促進其傳播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指的是在歷史背景保持一定的前提下,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原始形態(tài),并通過數字技術方法等來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實現(xiàn)有效保護。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數字攝影、互聯(lián)網、三維信息制作以及高保真存儲等,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途徑的創(chuàng)新,讓不同區(qū)域人們在互溶、互通中對文化資源實現(xiàn)共享,從而促進文化的進一步保護、傳播。
二、黃泥鼓舞數字化保護及傳播
黃泥鼓數字化保護指的是通過數字記錄、數字錄像、數字攝影和數字錄音等數字技術以及二維掃描、三維建模、互聯(lián)網、三維立體掃描等技術,全面收集黃泥鼓的信息例如道具服飾、演出習俗、演示動作、傳承人以及儀式過程等,然后應用數字軟件來處理所收集信息,構建數字信息檔案,從而為黃泥鼓研究、開發(fā)利用、學習表演以及觀賞等提供準確性較高的數字化信息[3]。在黃泥鼓舞保護中應用數字化技術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數字化采集
傳統(tǒng)黃泥鼓舞一般采取口傳或者筆錄的方式來進行記載,錄像機以及照相機的出現(xiàn)讓歷史再現(xiàn)變成可能。錄音機能把黃泥鼓舞表演過程中的聲響錄音,從而對歷史進行實錄。攝像機將表演藝術、黃泥鼓制作工藝通過拍攝方式進行實景記錄,從而使其得到逼真度較好的保存。虛擬現(xiàn)實技術以及3D數字化將信息記錄向多維空間進行拓展。數字化技術提供給黃泥鼓舞一種新采集記錄方法??赏ㄟ^數字化技術手段例如數字記錄、建模、數字攝影、激光掃描等來對資料進行整理、歸檔;采取虛擬現(xiàn)實以及數字再現(xiàn)手段來對已失傳部分進行記憶挖掘,從而實現(xiàn)再現(xiàn)或復原。采取照相機、錄像機以及掃描儀等,應用文字處理、數字攝影、數字錄像、全息拍攝以及立體掃描等諸多數字技術手段,將黃泥鼓歷史來源、服飾、傳說故事、表演道具、族群關系、制作工藝等有關的一些原始圖文資料做好記錄。應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數據采集,將黃泥鼓舞最原始動作形態(tài)進行保存,然后將其呈現(xiàn)給學生學習,采取計算機軟件分解動作,讓非物文化遺產傳承從師徒言傳身授逐漸變成數字化傳承。
(二)數字化呈現(xiàn)
瑤族重要象征之一是黃泥鼓舞,一般由母鼓一只、公鼓四只來構成鼓舞群,在民族舞蹈中,這種情況不多見,同時這也是黃泥鼓舞的重要特點[4]。采取數字化手段來對活動場景以及演出習俗等進行數字化呈現(xiàn),對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從而制作出可以對黃泥鼓舞演出習俗及活動場景進行原生態(tài)展示的數字化DVD光盤等,針對活動場景、活動形式、演出歷史背景以及地域文化特征進行動態(tài)展示、宣傳。通過數字建模、VR虛擬現(xiàn)實以及2D或3D動畫等技術來對道具、黃泥鼓舞開展數字挖掘,從而構建黃泥鼓素材庫,將黃泥鼓、制作工藝作出數字呈現(xiàn)。通過 采取數字聲音制作、數字場景 設計以及數字影像創(chuàng)作等,將黃泥鼓舞特色得以在觀眾面前充分呈現(xiàn);通過數字創(chuàng)作方式,將遠古時期或者歷史時期虛擬人物、場景等構建出來,讓人們可以在當代體會到歷史中黃泥鼓舞。
(三)數字化傳承
通常采取數字化動作編排以及聲音驅動技術、Premiere影像和聲音合成軟件以及Cubase SX和 Nuendo電腦音樂制作軟件來對黃泥鼓舞表演進行保存,讓其自身原本的聽覺、視覺效果得以保留。表演過程數字化讓黃泥鼓舞最本真演出形式進行了保護,為今后黃泥鼓舞的有關研究提供原始且真實性高的素材?,F(xiàn)今,真正對黃泥鼓舞制作熟悉的人不多,且年齡較大,若這些老藝人歷史,那么黃泥鼓將不再會有人制作,黃泥鼓有消失可能。對于此類瀕?;蛘呦嵨铮梢酝ㄟ^ 3ds max軟件以及Photoshop軟件等來對其開展對圖像數字處理以及三維動畫模型制作等,進行修復、演變,從而將瀕?;蛘咭咽鲗嵨镞M行 虛擬復原,從而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良好保護。另外,還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數字化傳承,將民族體育項目通過數字化技術來制作成三維動畫以及動漫作品,可以通過學校新聞媒介在校園內進行播放,讓學生能對黃泥鼓舞更為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從而引導其對少數民族的一些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行保護、傳承。
(四)數字化傳播
文化若想發(fā)展,需要在一定平臺,通過一定方式傳播。數字化時代的推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途徑更多。通過數字媒介來促進網絡數字資源的構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快速傳播。黃泥鼓舞是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較為典型的一種式樣,它將鼓、樂、歌相結合,是瑤族千年歷史文化的載體,體現(xiàn)了瑤族多重文化,象征著瑤族身份。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于2015年11月14日《傳承》第六集中,將金秀瑤族黃泥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觀眾,讓觀眾充分體會了其獨特魅力。數字化讓黃泥鼓舞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走進了大眾視野,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非物質文化的一些特色表演。
在傳播效果以及手段上,數字化保護較之傳統(tǒng)方法優(yōu)勢更為顯著,數字化能將文化表演場景再現(xiàn)出來,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來制作出一些虛擬場景,從而讓人感覺身臨其境。應用數字化技術于黃泥鼓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使地方文化得以保護,讓地方文化充滿活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路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支越.草根文化存續(xù)的動力——以坳瑤黃泥鼓舞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4,(8):69-72.
[2]何飛.傳統(tǒng)黃泥鼓舞的文化人類學研究——以廣西金秀縣六巷鄉(xiāng)上古陳村為例[J].運動,2013,(20):148-149.
[3]劉璐,吳迪.少數民族傳統(tǒng)舞蹈在民族區(qū)域學校中的教育資源價值探索——以廣西金秀瑤族黃泥鼓舞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1,(1):100.
[4]陳支越.坳瑤黃泥鼓舞的社會變遷關系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5):401-406.
作者簡介:
張小浩(1976.01—),男,漢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籍貫:廣東茂名,研究方向:音樂藝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