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標準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竭力遵循的翻譯原則,同時也能夠衡量一篇譯文的好壞。不同的譯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標準,但廣為人接受的兩大翻譯標準是“忠實”與“通順”。本文從“忠實”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譯例的分析,深入探討了意義與風(fēng)格兩個層面的“忠實”,指出翻譯中的“忠實”不僅僅是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內(nèi)容,還應(yīng)該在語言風(fēng)格、語體特色、民族特色等方面盡量忠實于原文。
【關(guān)鍵詞】翻譯標準;忠實
一、翻譯標準
翻譯標準是衡量譯文好壞的尺度,也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遵循的準則。古往今來,不同的譯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翻譯標準。其中,“忠實”原則是得到普遍認可的主要翻譯標準之一。例如:釋道安提出了“案本”說,即譯者必須要按照原文的本意來進行翻譯。嚴復(fù)提出了“信、達、雅”三原則。魯迅也認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二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蓖鈬姆g家也對“忠實”原則推崇備至。英國翻譯家泰特勒在翻譯三原則中指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美國的著名翻譯家奈達認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綜上所述,翻譯中的“忠實” 原則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意義上的忠實,也就是說譯文必須要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其次是寫作風(fēng)格上的忠實,也就是說譯文必須要忠實于原文的寫作風(fēng)格,如原文的語言風(fēng)格、語體特色、民族特色等。譯者在準確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的同時,還應(yīng)該盡量保持原文的“異國情調(diào)”。
二、意義上的忠實
信息功能是語言的基本功能之一,翻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因此,譯文首先應(yīng)該在內(nèi)容上忠實于原文。在此基礎(chǔ)上,譯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
例1:Words once reserved for restroom walls are now common stuff in films, plays, books and even on television.
譯文:曾經(jīng)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語,如今充斥于電影、戲劇、書籍之中,甚至充斥在電視上。
如果譯者直接將“words reserved for restroom walls” 翻譯為“留在洗手間墻上的詞語”,則會讓讀者感到莫名其妙,而且讀起來也非常的累贅拖沓,不符合漢語的習(xí)慣。因此,譯者采取了意譯的方法,直接將其翻譯成“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語”,則讓人一目了然,而且整個譯文也流暢自然。
例2:The EEC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is a dinosaur which is adding £13.50 a week to the food bill of the average British family.
譯文:歐洲經(jīng)濟共同體的農(nóng)業(yè)共同政策早已不合時宜了,它要使英國家庭平均每周在食品開銷上多支出13.50 英鎊。
由于中西方的語言和文化差異,很多英語詞匯對于原文讀者而言,理解起來輕而易舉,但如果直接翻譯成中文,則會造成巨大的理解障礙。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因素,進行相應(yīng)的靈活處理。原文中的 “dinosaur”本指“恐龍”,但如果直譯為“恐龍”,則會讓人不知所云。因此,譯者采用了詞義的具體化引申和詞類轉(zhuǎn)換法,將其翻譯成“不合時宜的”。準確地傳達了原意。
例3:The thought of returning to his native land never deserted him.
譯文:歸國的念頭始終縈繞在他的心中。
英漢語言在表達上也有極大的差異。很多時候,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打破原文的表層結(jié)構(gòu),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對原文進行重組。如果將原文直譯為:歸國的念頭從來也沒有拋棄過他,則會顯得非常的佶屈聱牙、生搬硬套。因此,譯者在翻譯中,充分地發(fā)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從反面進行了表達,將原文翻譯成了流暢自然的漢語。
三、風(fēng)格上的忠實
1.語言風(fēng)格
例:A: how much did you suffer?你吃了多少苦?
B: plenty 一言難盡
這段對話出自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贰:C魍兄鴺O為出色的語言運用能力,其作品有著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言簡意賅,韻味悠長。在這篇小說中,作者竭力塑造了一個樂觀進取,不輕易認輸?shù)挠矟h形象。因此,將老漁夫的回答:“plenty”翻譯為“一言難盡”既符合作者言簡意賅的寫作風(fēng)格,也符合老漁夫圣地亞哥的硬漢形象,與此同時還留給了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優(yōu)秀譯文。
2.語體特色
例:Good to the last drop
譯文: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不同的文體,在句子結(jié)構(gòu),遣詞造句等方面有著鮮明的語體特色。本例是知名咖啡公司麥氏咖啡的經(jīng)典廣告語。廣告的特點就是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簡潔精煉、感染力強,以便能更好地激發(fā)讀者的購買欲。譯者在翻譯這則廣告語的過程中,充分地考慮了廣告的文體特征和咖啡廣告的特點,通過運用兩個四字詞組,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一位顧客端著麥氏咖啡,津津有味地品嘗,直到一滴不剩,還回味悠長的畫面,讀起來也朗朗上口,利于傳誦,不失為一則優(yōu)秀的廣告譯文。
3.民族特色
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地理、習(xí)俗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不同的語言也有著不同的民族特色。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采用直譯等方法,盡量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以便讓讀者能領(lǐng)略到原汁原味的譯文。
例: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but in a few years, he was completely defeated.
譯文:希特勒發(fā)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是武裝到牙齒的,可是不過幾年,就被徹底擊敗了。
“be armed to the teeth”符合西方人干脆利落、幽默夸張的用語特點,因此,譯者直接將“be armed to the teeth”翻譯成“武裝到牙齒”,生動形象、直截了當?shù)乇磉_了希特勒在二戰(zhàn)前在武器裝備上做出了充分的準備,既生動形象又易于理解,充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符合西方人的語言特點。
四、結(jié)語
忠實與通順是翻譯的兩大主要原則。翻譯中的忠實原則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還要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風(fēng)格,尤其是語言風(fēng)格、語體特色、民族特色等。因此,譯者必須要靈活地運用直譯、意譯等各種翻譯方法和技巧,以便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
參考文獻:
[1]孫致禮.(2003).新編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張培基等.(1980).英漢翻譯教程.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熊章斌(1981.1.24~ ),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當前職務(wù):教師,當前職稱:助教,學(xué)歷:本科,學(xué)位: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美概況、外報外刊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