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柳,王艷玲,劉俐惠,鄧 穎,吳芳琴
(1.首都醫(yī)科大學 護理學院,北京 100069;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世紀壇醫(yī)院,北京 100038)
本科護生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實踐與效果
孫 柳1,王艷玲1,劉俐惠2,鄧 穎1,吳芳琴1
(1.首都醫(yī)科大學 護理學院,北京 100069;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世紀壇醫(yī)院,北京 100038)
目的探討本科護生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模式的設計及實施效果。方法根據(jù)病情觀察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設計臨床見習模式。選擇教學醫(yī)院中有代表性4個內科科室,在臨床和學院雙帶教老師指導下,分小組完成問診、檢體觀察和討論內容,同時采用護理臨床見習調查問卷對護生進行臨床見習效果評價,并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法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模式的設計比較滿意,護生對臨床見習評價的總得分為(4.38±0.43)分,老師維度評分為(4.45±0.06)分,學生維度評分為(4.27±0.69)分,組織維度評分為(4.42±0.05)分,效果維度評分(4.54±0.56)分,均達到較好水平。臨床見習效果與老師維度、組織維度、學生維度呈密切正相關(r=0.671、0.549、0.802,P<0.01)。結論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模式設計和見習效果值得肯定,為開設病情觀察相關課程提供借鑒。
本科護生;病情觀察;護理課程;臨床見習
病情觀察能力作為高質量護理的先決條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培養(yǎng)護生從護理角度進行病情觀察的思維和能力是現(xiàn)代護理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內容,也是護理教育者面臨的一項改革。我院于2008年全面啟動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學模式[1],其中病情觀察課程[2]以培養(yǎng)護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技能收集護理對象的主、客觀資料,以確定患者健康狀況及護理需要的能力,課程重點放在對患者功能狀態(tài)的觀察和判斷上。病情觀察是一項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和目的性的認知過程[3],對于護生病情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醫(yī)院內臨床見習是該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學者指出在臨床實習中,護生往往偏重于護理技能的學習,而輕視病情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4]。目前國內尚未見病情觀察課程相關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本科護生病情觀察課程的臨床見習模式以及實踐效果,為開設病情觀察相關課程提供借鑒。
研究對象選取2015年6月首都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已完成病情觀察課程的某年級2個班的本科護生 73 名,年齡 18~22(19.48±2.43)歲,其中女生 66名,占92%,男生7名,占8%。
2.1 病情觀察課程教學安排 病情觀察課程是我院在4年制護理本科課程中開設的一門必修護理專業(yè)基礎課程,開設在第3學期,共72學時。包括理論授課36學時,實驗室教學24學時,臨床教學見習12學時。該課程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比如理論教學、病情模擬問診、模擬實踐訓練、高仿真情境模擬、臨床實踐等,從多角度進行本科護生的病情觀察能力培養(yǎng)[2]。具體教學內容包括:緒論,病情觀察的基本方法、護理觀察記錄的書寫,一般健康狀況觀察,皮膚、指甲、淋巴結觀察,頭面頸部觀察,呼吸狀況觀察,循環(huán)狀況觀察,消化狀況觀察,運動狀況觀察,神經(jīng)狀況觀察,以及綜合病情觀察。由于國內尚無針對本課程的教材,在參考《健康評估》基礎上,自編講義和學生實踐手冊[2],并在使用中逐漸完善。
2.2 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模式設計 護理臨床見習是系統(tǒng)專業(yè)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生獲得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完整知識而進行臨床實踐驗證的教學方式[5]。病情觀察課程的臨床見習為12學時,每次3學時,共4次。選擇教學醫(yī)院4個內科病區(qū),分別是呼吸內科、心內科、消化內科和神經(jīng)內科,內容主要針對病情觀察課程的設計循序漸進,例如第1次見習內容包括一般狀態(tài)觀察、頭面頸狀態(tài)觀察、呼吸狀態(tài)觀察,以后每次依次加入循環(huán)狀態(tài)觀察、消化狀態(tài)觀察、運動及神經(jīng)狀態(tài)觀察等內容,使課堂教學和臨床見習內容一一對應,有序銜接。8~9名同學分為1組,由1名臨床老師主帶,每2組由1名學院老師協(xié)調參與,每個病區(qū)由學院老師(病情觀察課程的主講教師)和臨床帶教老師(具有至少5年臨床帶教經(jīng)驗)協(xié)商,課前選擇3~5個病情中等、有交談能力和陽性體征的患者,2~3名學生評估1名患者,真實情況下鍛煉護生的問診能力和檢體觀察能力,之后小組進行討論、匯報并分享所有病例。每次見習結束后每名學生上交本次見習病歷報告,計入平時成績。由于見習前教師要進行集體備課,保證臨床帶教老師可以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大綱進行帶教,同時可以和授課教師隨時進行溝通和探討,避免在見習過程中因教學內容不符合大綱要求或帶教內容的隨意性而影響見習質量,保證見習能夠按照課程要求進行。
2.3 評價工具 采用調查問卷形式評價課程見習效果,在查閱和參考教學相關文獻的基礎上[6],結合病情觀察課程的設計及臨床見習特點,設計調查問卷:(1)學生基本情況;(2)學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設計的總體評價;(3)學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效果的評價。其中,(3)問卷包括4個方面:老師維度(15 條目)、學生維度(11 條目)、組織維度(11條目)、見習效果維度(20條目)。每條目按“從不、偶爾、有時、經(jīng)常、總是”計 1分、2分、3 分、4分、5分,得分越高說明越滿意,每個維度均分<2分為較差,2~4分為中等,>4分為較好[7]。該量表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jù),強調以豐富的學習情境為基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與自己先前的經(jīng)驗相整合,最終達到知識的意義構建,其中教師維度、學生維度和組織維度是過程變量,這3個維度既反映了整體見習情況,也是見習效果維度的影響因素[7]。因此,本研究亦分析了學生對臨床見習效果評價中此3個維度與見習效果維度的相關性。研究問卷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4。本問卷在學生學期末課程結束后,并完成所有見習任務的情況下,對臨床見習整體情況及效果有充分體驗的基礎上,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調查。問卷由課程授課教師及研究者本人當場發(fā)放、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73份,回收有效問卷72份,刪除信息填寫不完整問卷,有效回收率99%。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構成比表示,進行統(tǒng)計描述,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 本科護生對臨床見習設計的總體評價 79%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設計總體評價非常滿意,21%護生比較滿意,93%的護生認為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有必要進行,96%的護生建議下一屆教學繼續(xù)采納,對該臨床見習模式設計的具體評價見表1。
表1 本科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設計的評價(n=72)
3.2 本科護生對臨床見習效果的評價 本科護生對臨床見習評價的總均分為(4.38±0.43)分,為較好水平。其中效果維度得分最高為(4.54±0.56)分,其次是教師維度得分(4.45±0.06)分,組織維度(4.42±0.05)分,以及本科護生維度(4.27±0.69)分,均處于較好水平。各維度中得分最高的3個條目和得分最低的3個條目見表2、表3。臨床見習效果維度評分與老師維度評分、本科護生維度評分及組織維度評分均具有密切正相關(P<0.01),其中組織維度對臨床見習效果維度的影響最大,詳見表4。
表2 臨床見習各維度得分高排前3位條目(n=72)
表3 臨床見習各維度得分低排前3位條目(n=72)
表4 臨床見習效果與老師維度、本科護生維度和組織維度的相關性(n=72)
4.1 臨床見習是保障護生病情觀察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 病情觀察是一門從護理思維出發(fā)培養(yǎng)護理專業(yè)本科護生臨床病情觀察能力的課程。該臨床見習設計緊密結合整體課程設計,同時也是整體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病情觀察課程讓本科護生通過對病情觀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較全面地收集患者主觀資料和客觀資料、篩檢出常見異常健康狀況、分析相關因素、正確判斷和預測異常健康狀況引起的常見護理問題,培養(yǎng)本科護生病情觀察能力[2]。臨床見習部分的設計是在評估臨床教學資源和明確課程目標基礎上,選擇臨床教學醫(yī)院4個內科典型病區(qū),呼吸內科、心內科、消化內科和神經(jīng)內科,使本科護生在真實情況下鍛煉問診能力和病情觀察能力,整體設計與課程的理論教學及實驗室教學部分相互呼應,并循序漸進。例如,理論課程教授本科護生病情觀察的方法(如問診),在實驗室教學部分讓本科護生進行問診模擬鍛煉,然后在臨床見習部分進行真實問診能力鍛煉。這樣的設計保證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是提高護生病情觀察能力的重要方式。
4.2 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的臨床見習效果滿意從調查結果可知,主觀評價中全部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設計總體評價非常滿意或滿意。護生對臨床見習評價的總均分為(4.38±0.43)分,處于較好水平,這些都說明護生對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總體持肯定態(tài)度。超過九成的護生認為有必要進行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同時建議下一屆教學繼續(xù)采納。馬麗珍等[3]研究發(fā)現(xiàn)學歷和工作年限是護士對病情觀察認知的影響因素。學歷越高,工作年限越長都和病情觀察認知相關,這也提示在護士病情觀察的思維培養(yǎng)過程中,在本科階段開始病情觀察課程非常必要而且得到本科護生肯定。
4.3 把握見習的所有相關環(huán)節(jié)是臨床見習效果的保障 肖倩等[7]認為:設立明確、具體、可衡量的見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帶教老師;使用合理的見習教學方法或模式;做好見習組織管理以及使本科護生正確定位、提升學習興趣是保證臨床見習效果的5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本研究結果也證明這一觀點,護生臨床見習效果和教師維度、本科護生維度以及組織維度呈密切正相關(r=0.671、0.549、0.802,P<0.001)。其中組織維度的影響最大,和李蓓蓓[8]的結論一致。因此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組織效率,規(guī)范教學環(huán)節(jié),盡量免除“安排松散”現(xiàn)象,合理安排見習教學時間和學生分組人數(shù),對保證見習各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落實和質量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同時護生對各個維度的評分均達到4分以上,為較好水平。另外,有學者指出[9]通過經(jīng)驗分享方法能有效的提高低年資護士病情觀察能力,在臨床見習的討論部分,也相應增加了臨床帶教老師病情觀察經(jīng)驗的分享。另外有學者[10]建議組織編寫“見習指導手冊”,使臨床見習課更加規(guī)范、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本課程也設計和使用本科護生實踐手冊,這些也是保證臨床教師與本科護生之間學習的目標趨于最大程度的一致。
4.4 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病情觀察課程臨床見習目前在本學院已實施7年,運行良好。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問題,從各個維度評分的較低項目中可以看出,例如教師維度最低1項是“見習時帶教老師常常被其他工作打擾(3.37±0.18)分”,是因為臨床帶教教師有時不能做到脫產帶教,從本科護生維度來說,“見習時我常常心不在焉,盼望見習早點結束(3.65±0.17)分”“我能在見習之前復習有關理論知識(3.92±0.13)分”“我認為見習過程安排松散,效率低(3.72±0.15)分”這些條目盡管已經(jīng)達到中等水平,提示教學過程中要多從本科護生角度考慮,提高見習興趣、進入臨床見習前了解見習目的,見習前做好問診的提綱準備,這些措施都有助于改善見習效果。從組織角度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及時處理部分本科護生準備不充分、患者不太善于溝通等特殊情況,以保障臨床見習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病情觀察能力培養(yǎng)是本科護生勝任能力培養(yǎng)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臨床見習的設計和實施是病情觀察課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見習本科護生真正與患者接觸,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將課堂知識融會貫通。應針對課程設計來安排臨床見習,并把控臨床見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提高臨床見習質量。
[1]趙戎蓉,吳 瑛.護理核心勝任力本位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47-250.DOI:10.3761/j.issn.0254-1769.2008.03.024.
[2]王艷玲,孫 柳,鄧 穎,等.護理本科病情觀察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11):838-841.DOI:10.3761/j.issn.1672-9234.2016.11.
[3]馬麗珍,商臨萍,趙曉艷,等.護士對病情觀察認知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5):334-335.DOI:10.3969/j.issn.1671-315X.2013.05.014.
[4]施亦佳.對護生臨床病情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1):84-85.DOI:10.3969/j.issn.1672-9676.2008.21.043.
[5]張麗君,黎燕清,黃素梅,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護生臨床綜合見習模式的實踐[J].護理學報,2012,19(10A):26-2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2.19.003.
[6]宋秋香,馬玉萍,梁 芳,等.護理專業(yè)課臨床見習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探討[J].護理研究,2009,23(11C):3085-3086.DOI:10.3969/j.issn.1009-6493.2009.33.049.
[7]肖 倩,陳向韻,李淑蘭,等.基于學生視角的臨床護理類課程臨床見習現(xiàn)狀與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4,28(12A):4266-4268.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4.34.015.
[8]李蓓蓓.以建構主義為導向的護理本科生見習現(xiàn)狀調查[D].青島:青島大學,2010.
[9]賀喜元.經(jīng)驗分享提高急診科低年資護士病情觀察能力的體會[J].護理學報,2015,22(3):10-12.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03.010.
[10]楊 益,林素蘭,王理瑛.“內科護理學見習指導手冊”的組織編寫與臨床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07,4(1):15-17.DOI:10.3761/j.issn.1672-9234.2007.01.005.
[本文編輯:方玉桂 張立穎]
Design and Effects of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for Patient Observation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SUN Liu1,WANG Yan-ling1,LIU Li-hui2,DENG Ying1,WU Fang-qin1
(1.School of Nursing,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2.Shijit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of the design of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for the course of patient observation and its effects.MethodsBased on the objective and features of the course,we designe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for the course of patient observation.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4 representative departments and completed clinical practice including inquiry,checking and discussion.A questionnaire of nursing clinical practic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ractice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data analysis.ResultsNursing 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The overall score of students’evaluation on clinical practice was 4.38±0.43 and the score of the dimension of teacher was 4.45±0.06,that of the dimension of students 4.27±0.69,that of the dimension of organization 4.42±0.05 and that of effects was 4.54±0.56.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racti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imension of teacher,organization and students (r=0.671,0.549,0.802,P<0.01).ConclusionThe designe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for the course of Patient Observation is effective and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courses.
nursing undergraduates;patient observation;nursing curriculum;clinical practice
G423.04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1.006
2016-12-21
首都醫(yī)科大學校長基金(2015JYY61)
孫 柳(1981-),女,遼寧營口人,碩士,講師。
王艷玲(1974-),女,天津人,碩士,副教授,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