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西學院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甘肅省河西走廊特色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甘肅 張掖 734000)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osition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Maize
XIE Quangang, WANG Jin, YAN Jizhi, LUO Tian, YANG Dong, NAN Wenjun, FAN Ting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發(fā)芽的影響
謝全剛,王進,閆吉治,羅天,楊棟,南文君,范婷
(河西學院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甘肅省河西走廊特色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甘肅 張掖 734000)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Positions on Seed Germination of Maize
XIEQuangang,WANGJin,YANJizhi,LUOTian,YANGDong,NANWenjun,FANTing
為了解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發(fā)芽試驗結果的影響,本試驗設置胚面向上,胚面向下,果柄向下,果柄向上,胚面斜向上,胚面斜向下等6種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發(fā)芽指數、平均發(fā)芽率等指標及幼苗株高、干重和鮮重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置種方式對種子發(fā)芽試驗的結果有影響,尤其是發(fā)芽初期的試驗數據差異顯著,其中果柄向上置種效果最差,胚面斜向上置種效果最好。建議玉米種子室內標準發(fā)芽試驗中采取胚面斜向上的方式進行置種,有利于獲得整齊一致的幼苗,發(fā)芽試驗的結果數據可靠、重復性好。
玉米; 發(fā)芽; 置種方式
在玉米標準發(fā)芽試驗中,經常會看到種子因置種方式的差異而引起幼芽彎曲生長,玉米幼苗發(fā)育不整齊,整齊度差,甚至有幼苗互相糾纏的情況出現。查閱相關文獻,未發(fā)現相關文獻描述這種因隨機擺放玉米種子對玉米標準發(fā)芽試驗的影響。在玉米種子發(fā)芽研究中,有關玉米置種方式對玉米定向栽培的研究較多,以探討田間高產技術,但相關研究均未涉及對室內發(fā)芽試驗的影響[1]。在大粒的核桃種子發(fā)芽研究中,有研究指出因不同放置方式而影響幼苗發(fā)育,進而影響首次結實年齡等[2]。
因此,鑒于玉米種子本身的形態(tài)特征,有必要研究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發(fā)芽的影響,以評估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標準發(fā)芽試驗結果的影響。本試驗采用較少的種子,不同的置種方式在同一個發(fā)芽盒中進行對比研究,以減少環(huán)境條件對試驗結果的影響,并對比了不同置種方式下種子發(fā)芽相關指標的差異顯著性。
1.1 試驗材料
本試驗采用H 9自交系為試驗材料,H 9自交系為鄭單958的自育二環(huán)系材料。2014年9月30日收獲晾曬后貯藏。預試驗和試驗于2016年3月10日—4月17日進行。
1.2 發(fā)芽試驗的準備
1.2.1 催芽處理
隨機分取2 000粒種子,用濕毛巾包裹,置于培養(yǎng)箱內1 d,進行催芽處理,以挑選發(fā)芽速率整齊一致的種子備用。
1.2.2 沙床制備
本試驗采用沙中發(fā)芽法[3]。取干凈的河沙過篩(粒度0.05~0.8 mm),淘洗后置于烘箱中滅菌處理(130 ℃,4 h)。烘干后,用無菌水攪拌充分,達到手握成團,放手散開即可。使用普通大發(fā)芽盒進行沙床的制備,沙床厚度約3 cm[4]。
1.3 置種方式
挑選露白且整齊一致的種子, 2016年4月10日播種于沙床中。置床方式設置6種(見圖1),分別為胚面向上(圖1 A),胚面向下(圖1 B),果柄向下(圖1 C),果柄向上(圖1 D),胚面斜向上(圖1 E),胚面斜向下(圖1 F),對照(ck)采用6種處理的試驗數據平均值。置種時,盡量使胚芽部位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置種后覆沙1 cm。
因發(fā)芽盒限制,為保證種子發(fā)芽足夠的空間,每處理播種6粒。6種置種方式放置于同一盒中,以便于比較。每盒共播種36粒,10次重復。在發(fā)芽盒標簽紙上標明置床編號,置床日期。試驗全程在培養(yǎng)箱內(25 ℃、光照)進行。每天記錄發(fā)芽數、株高等試驗數據。發(fā)芽第7天,取出幼苗,沖洗根部,測量幼苗鮮重、根長等試驗數據,殺青烘干后,稱量幼苗干重等試驗數據。
1.4 數據統(tǒng)計及分析
數據整理后,按以下公式計算各發(fā)芽指標:
表1 玉米種子發(fā)芽數的方差分析
置種方式發(fā)芽日期 2016/04/11 2016/04/12 2016/04/13 2016/04/14 2016/04/15 2016/04/16 發(fā)芽數5%1%發(fā)芽數5%1%發(fā)芽數5%1%發(fā)芽數5%1%發(fā)芽數5%1%發(fā)芽數5%1%胚面向上5.9aA6aA6aA6aA6aA6aA胚面向下4.6bB5.8abAB5.8aA5.8aA5.8bA5.9aA果柄向下5bAB5.8abAB5.8aA5.8aA5.9abA5.9aA果柄向上2.5cC5.6bB5.9aA6aA6aA6aA胚面斜向上5.9aA6aA6aA6aA6aA6aA胚面斜向下5.1abAB5.8abAB5.9aA5.9abA5.9abA5.9aAck4.8bAB5.8abAB5.9aA5.9abA5.9abA6.0aA
發(fā)芽勢(%)=第4天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總數×100%;
發(fā)芽率(%)=第7天正常發(fā)芽種子數/供試種子總數×100%;
發(fā)芽指數(GI)=∑(Gt/Dt)(式中:Gt為7 d內的發(fā)芽數,Dt為發(fā)芽日數)。
峰值(PV)=達峰值的累計發(fā)芽率/達峰值的天數;
平均發(fā)芽率(MDG)=總發(fā)芽率/發(fā)芽結束時的天數;
發(fā)芽值(GV)=MDG×PV。
使用Microsoft Excel進行數據整理和作圖,利用DPS 7.05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圖1 不同置種方式示意圖
2.1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發(fā)芽數的影響
由圖2可知,播種后第2天發(fā)芽數差異最大,其中胚面向上置種發(fā)芽數最多,果柄向上置種發(fā)芽數最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置種方式的發(fā)芽數趨于相同。結合表1中的數據可知,不同置種方式下,玉米種子的早期發(fā)芽數據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幼苗株高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著時間的延長,各處理呈上升的趨勢,與其他置種方式相比,果柄向上置種玉米幼苗的株高最低,胚面向上置種玉米幼苗的植株最高。結合表2可知,在玉米種子發(fā)芽試驗后期,果柄向上置種的幼苗株高與其他處理保持極顯著差異。
圖2 不同置種方式下玉米幼苗發(fā)芽數的變化趨勢
圖3 不同置種方式下玉米幼苗株高的變化趨勢
在田間種植時,由于玉米種子本身頂重尾輕,往往造成果柄向上種植,影響種子發(fā)芽的整齊度。為了在現實耕種操作中實現胚面向上,促使作物更好生長,建議把尖頭犁改成平頭犁,這樣就可以使種子胚面向上的比例從1/6提高到1/2。而在實驗室內進行發(fā)芽試
表4 不同置種方式下的玉米幼苗干重、鮮重統(tǒng)計
置種方式地上部分鮮重(g/株)根鮮重(g/株)幼苗總鮮重(g/株)地上部分干重(g/株)根干重(g/株)幼苗總干重(g/株)胚面向上0.670.361.020.060.070.12胚面向下0.590.511.100.060.070.13果柄向下0.610.431.030.060.080.14果柄向上0.610.340.950.060.070.13胚面斜向上0.650.401.050.110.070.19胚面斜向下0.610.360.970.060.070.14ck0.620.401.020.070.070.14
表2 玉米幼苗株高的方差分析統(tǒng)計
置種方式發(fā)芽日期(年/月/日) 2016/04/11 2016/04/12 2016/04/13 2016/04/14 2016/04/15 2016/04/16 株高(cm)5%1%株高(cm)5%1%株高(cm)5%1%株高(cm)5%1%株高(cm)5%1%株高(cm)5%1%胚面向上---3.28aA5.96aA8.93aA11.06aA12.41aA胚面向下---2.78bB5.70aA8.85aA11.19aA12.75aA果柄向下---2.76bB5.52aA8.46aA10.71aAB12.25aA果柄向上---2.03cC4.69bB7.40bB9.84bB11.32bB胚面斜向上---3.06abAB5.84aA8.62aA11.06aA12.46aA胚面斜向下---2.81bB5.73aA8.74aA11.07aA12.51aAck---2.79bB5.58aA8.50aA10.81aA12.28aA
驗時,種子胚果柄向上置種的可能性最小,不影響室內試驗結果。
2.3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幼苗鮮重和根長的影響
由表3可知,果柄向上置種相當于給予種子發(fā)芽制造一種重度逆境環(huán)境,玉米幼苗鮮重積累最少。結合表2的株高數據可以看出,胚面斜向上置種相當于一種輕度逆境,發(fā)芽試驗前期株高沒有胚面向上的高,但在發(fā)芽第7天株高反超,胚面斜向上置種時的幼苗根長也比胚面向上置種的長。
表3 玉米根鮮重和根長的方差分析
置種方式根鮮重(g/株)5%1%根長(cm)5%1%胚面向上0.36bcB15.51aA胚面向下0.50aA14.88aA果柄向下0.43bAB17.17aA果柄向上0.34cB15.03aA胚面斜向上0.40bcAB17.83aA胚面斜向下0.36bcB14.82aAck0.40bcB15.87aA
胚面斜向下置種的玉米根長最短,胚面斜向上置種的根長最長。綜合表3中幼苗根長的數據發(fā)現,胚部朝下置種不利于根的生長,但各處理間幼苗根長均未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幼苗干重、鮮重的影響
發(fā)芽第7天,胚面向上置種地上部分鮮重最高。胚面向下置種玉米幼苗根鮮重和總鮮重最高,但地上部分鮮重最低。胚面斜向上置種玉米幼苗地上部干重和總干重最大。胚面向上最不利于玉米幼苗干重的積累,胚面斜向上置種最有利于玉米幼苗干重的積累。
胚面向下有利于根的鮮重積累,但不利于地上部分鮮重的積累,結合表3,胚面向下置種主要是根的增粗,而不是根的伸長。相比于胚面向上的良好生長狀態(tài),推測胚面斜向上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植物的抗逆性,有利于地上部分生長。試驗結果表明,可能受株高、根、莖彎曲等因素的影響,幼苗鮮重數據反映不出幼苗物質積累的差異。
2.5 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幼苗發(fā)芽特性的影響
由表5可知,胚面向上和胚面斜向上置種條件下,玉米種子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峰值和發(fā)芽值最高,而胚面向下及果柄向下置種玉米的發(fā)芽指數、峰值、平均發(fā)芽率均低于其他處理。
因在種子置床時,均挑選了已經露白的種子進行置種,理論上種子發(fā)芽率應為100%,而在不同處理條件下個別幼苗發(fā)芽率數據偏低,可能是因為種子貯藏時間較長、種子活力差等原因導致,種子露白但不能形成正常幼苗(表5)。
胚面向上和胚面斜向上置種發(fā)芽勢和發(fā)芽率相同,最有利于種子出苗,而其他處理的置種方式不利于種子出苗。胚面斜向上置種時的發(fā)芽勢、發(fā)芽率、發(fā)芽指數、峰值、平均發(fā)芽率、發(fā)芽值均最高,說明胚面斜向上置種效果最佳。
表5 玉米種子發(fā)芽特性的統(tǒng)計
置種方式發(fā)芽勢(%)發(fā)芽率(%)發(fā)芽指數峰值平均發(fā)芽率發(fā)芽值胚面向上10010095.070.330.140.05胚面向下94.497.286.530.140.140.02果柄向下94.497.288.700.160.140.02果柄向上97.210076.490.200.140.03胚面斜向上10010095.570.330.140.05胚面斜向下97.297.289.650.240.140.03ck97.298.688.670.240.140.03
在正式做玉米發(fā)芽試驗之前,先進行了預試驗,即不進行吸脹處理直接進行播種,結果發(fā)現:果柄向上出芽數目較少,而且出芽不整齊。為了精確試驗結果,在正式試驗時,用濕毛巾包裹種子使其充分吸脹,然后選擇剛露白的種子置床[5-6],結果發(fā)現除了果柄向上生長不整齊外,其余均整齊一致排列,預處理增加了試驗結果的可靠性。
本試驗通過對玉米種子6種置種方式的發(fā)芽數、株高、干鮮重、發(fā)芽勢、發(fā)芽率、發(fā)芽指數、峰值、平均發(fā)芽率、發(fā)芽值進行數據分析后發(fā)現,不同置種方式對玉米種子發(fā)芽試驗的結果有影響,尤其是試驗早期試驗數據差異顯著,與對照相比,其中胚面斜向上置種的效果最好,果柄向上置種的效果最差。在置種過程中,應保持一定的傾斜度,這將有利于玉米的生長。鑒于此,建議室內種子檢驗員進行玉米種子標準發(fā)芽試驗時,應盡量統(tǒng)一使用同一置種方式,以消除不同置種方式對種子發(fā)芽數據的統(tǒng)計結果的影響,也方便種子發(fā)芽試驗的幼苗認定,加快試驗結果鑒定進程。
基于本試驗,考慮到播種對玉米田間性狀和大田產量的影響,可考慮繼續(xù)開展相關試驗[7],如澆水對種子置種方式的影響,置種方式對產量的影響研究,玉米定向播種技術精細化處理等研究,以探討精細播種對產量的影響、定向播種改善農田群體結構、精細化播種提高種植密度等諸多細節(jié)[8],也為新型種子播種方式如種子毯、種子帶等種子的置種方式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1]楊粉團,曹慶軍,姜曉莉,等.玉米種子定向入土方式與葉片空間分布關系[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5(3):406-411.
[2]宋廷茂.核桃種子不同放置方法對出苗和苗木生長的影響[J].北京林學院學報,1979(1):111-114.
[3]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GB/T 3543.4[S].1995,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4]張春慶,王建華.種子檢驗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50.
[5]曹雪仙,陳人慧,許衛(wèi)劍.熱毛巾催芽試驗[J].種子世界,2003(10):15.
[6]趙艷霞,王桂榮,徐忠蘭.玉米種子收購過程中的快速催芽法[J].種子世界,1996(6):17.
[7]侯彥龍,徐麗明,陳莉明.玉米機械化定向播種技術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12(2):10-14.
[8]陳建強.玉米定向播種密植增產技術試驗[J].種子世界,2016(5):24-25.
2017-01-30
河西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QN 2014-21)。
謝全剛(1984—),男,河南許昌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種子發(fā)育、特色種質資源利用;E-mail:qgxie@163.com。
王 進(1974—),男,甘肅張掖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種子抗逆生理;E-mail:wangjin0810@163.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06.101
S 513
A
1001-4705(2017)06-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