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杰,銀 武
(1.西藏大學醫(yī)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西藏 拉薩 850000)
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現(xiàn)
張志杰1,銀 武2
(1.西藏大學醫(yī)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2.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西藏 拉薩 850000)
目的:探討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現(xiàn)。方法:收集行MSCT檢查且經(jīng)病理證實的肝棘球蚴病患者58例。結果:58例共121個病灶,其中泡狀棘球蚴病感染占0.8%(1/121),單囊型占51.2%(62/121),多子囊型占20.6%,內囊塌陷型占22.3%,實變型占5.0%。結論MSCT可顯示病灶與肝內鄰近空腔器官的關系,能夠為臨床醫(yī)師制訂術前方案、評估預后及術后隨訪提供清晰、準確的影像資料。
西藏[自治區(qū)];棘球蚴病,肝;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肝棘球蚴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我國棘球蚴病主要發(fā)生于西北和西南等地區(qū),人感染肝棘球蚴病的概率為3.1%~31.5%,且呈上升趨勢,而患病率為0.5%~5.0%[1]。該病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有超聲、CT及MRI。筆者運用MSCT軸位及后處理圖像觀察肝棘球蚴病的影像表現(xiàn),旨在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6—10月在西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行CT檢查且經(jīng)病理證實的肝棘球蚴病58例,其中,男19例,女39例,均為藏族;年齡2~78歲,平均(34.89±16.65)歲。均在牧區(qū)生長,有犬類密切接觸史,臨床表現(xiàn)為右上腹脹痛、消化系統(tǒng)不適等癥狀。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Siemens 64排螺旋CT掃描,掃描范圍自膈頂至髂脊上緣水平。掃描參數(shù):120 kV,200~400mA(智能選擇),掃描時間 12~18ms,層厚5mm。所有患者均行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及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劑量1.5~2.0mL/kg體質量,從肘靜脈注射70~90mL,流率3~4mL/s。
1.3 圖像分析 采用0.3mm的薄層重建行MPR分析,由2名以上影像科主治醫(yī)師分別記錄病灶部位、密度、大小及增強掃描表現(xiàn),意見不一致時,由上級醫(yī)師協(xié)商后達成一致意見。根據(jù)肝棘球蚴病CT表現(xiàn)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棘球蚴病非正式工作組(WHO/IWGE)提出的囊型棘球蚴病分型(簡稱WHO分型)可將肝棘球蚴病分為泡狀棘球蚴、細粒棘球蚴,泡狀棘球蚴分為巨塊型和結節(jié)型,而細粒棘球蚴病又分為單囊型、多子囊型、內囊塌陷型、實變型和鈣化型。
2.1 肝棘球蚴病影像學分型與病灶部位的關系見表1。58例共發(fā)現(xiàn)病灶121個,其中單囊型26例(圖1),62 個病灶(51.2%),其中右后葉 30 個(48.4%),左外葉17個(27.4%),另有15個病灶分布于其他葉。多子囊型13例(圖2),25個病灶,占20.7%,其中左外葉 8 個,右后葉 11 個,分別占 20.0%(5/25)、44.0%(11/25)。 內囊塌陷型 14 例(圖 3),27 個病灶(22.3%),主要位于肝右葉共21個,占77.8%(21/27)。實變型4例(圖4),6個病灶(5.0%)。 泡狀棘球蚴巨塊型 1例(圖5)。右后葉上段及右后葉下段均為29個,左外葉上段為17個,分別占總病灶的24.0%、24.0%和15.7%,而左外葉下段、左葉內側段及右前葉上段分別為15、10和10個,分別占12.4%、8.3%和8.3%,肝尾葉及右前葉下段病灶例數(shù)較低,細粒棘球蚴病灶相對多發(fā)生于肝右葉。
2.2 肝棘球蚴病影像學分型與病灶直徑的關系見表2。 病灶直徑≤5 cm時以單囊型為主(83.3%,5/6);5~10 cm中單囊型及內囊塌陷型分別占30.4%(7/23)、34.8%(8/23),共占 65.2%,其他 2種類型為 34.8%;直徑≥10 cm中單囊型占48.3%(14/29);泡狀棘球蚴直徑在5~10 cm。
棘球蚴病分為細粒棘球蚴病和泡狀棘球蚴病,臨床上囊性棘球蚴病較泡狀棘球蚴病多見,但泡狀棘球蚴病的危害遠遠大于囊狀棘球蚴病,未經(jīng)治療患者的10年病死率高達94%[2]。該病好發(fā)于肝臟,病變進程較慢,早期手術治療預后效果較好。
泡狀棘球蚴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角皮層發(fā)育不完整,生發(fā)層以外殖芽方式向周圍浸潤,病灶與周圍肝組織分界不清[3-5]。而細粒棘球蚴病的病理改變?yōu)閳A形或近圓形的囊狀體,直徑不足1 cm或也可達數(shù)厘米,由外囊及內囊構成。外囊是棘球蚴囊在生長過程中由于宿主周圍炎癥反應而形成的較厚的纖維性包膜,較厚,常發(fā)生鈣化。棘球蚴囊本身即為內囊,由囊壁和內容物組成,內囊壁分為2層:外層角皮層,主要保護內層和吸收營養(yǎng),內層生發(fā)層,可向囊內長出許多原頭節(jié)和生發(fā)囊,生發(fā)囊進一步發(fā)育可形成與母囊結構相同的子囊,囊內充滿棘球蚴液,呈無色透明或微帶黃色,從囊壁脫落的原頭節(jié)、生發(fā)囊及小的子囊懸浮于囊液中成為囊沙。
表1 肝棘球蚴病影像學分型與病灶部位的關系 個
表2 肝棘球蚴病影像學分型與病灶直徑的關系 例
肝泡狀棘球蚴病巨塊型影像表現(xiàn)為團片狀或斑片狀高密度影;結節(jié)型呈多發(fā)密集性稍高密度結節(jié)影或假囊型水樣密度影,周邊可見環(huán)行厚壁或伴點狀或環(huán)行鈣化,病變邊緣欠清晰;混合型病灶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形態(tài)不規(guī)則,多呈“地圖樣”,可伴大片或斑點狀鈣化[6],惡性程度較高。細粒棘球蚴病單囊型主要影像學表現(xiàn)為肝臟腫大、內見囊狀占位性病變,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可見薄壁,少數(shù)病灶外層壁見蛋殼樣鈣化,病灶內緣向外局部膨隆,另有少數(shù)病灶突出于輪廓外的小囊袋,與大囊相似。增強掃描未見明顯異常強化,與肝形成鮮明對比,如合并感染,則表現(xiàn)為囊內混雜密度影。多子囊型影像表現(xiàn)為肝內巨大囊性占位性病變,囊壁光滑,壁下見多發(fā)形態(tài)及大小相似、密度更低的類圓形病灶排列于壁邊緣,即子囊、孫囊、子孫囊,個別母囊外側壁可見局部向外膨隆并鈣化外囊包裹限制蟲體擴張、增生。包蟲破裂主要見于中青年男性,原因可能是囊型包蟲病流行區(qū)域中青年男性為主要勞動力,其接觸犬、羊等機會較多,同時其主要從事重體力勞動,故發(fā)生破裂的概率較其他人群大[7],各種外力如震動、撞擊或貫通傷亦可造成肝細粒棘球蚴囊破裂[8]。囊液內許多包蟲的原頭蚴及子囊種植于腹膜繼續(xù)發(fā)育生長,數(shù)年后腹、盆腔可出現(xiàn)多個包蟲囊腫[9],如破裂則會造成腹腔轉移,MPR可清晰顯示肝內門、肝靜脈及肝內膽管的擴張程度、病灶與擴張管道的交通關系,對術前評估有非常高的診斷價值。當子囊發(fā)生退變時表現(xiàn)為受壓變扁呈條帶狀改變或實性改變,鈣化也較常見。內囊塌陷型的主要影像學改變?yōu)楦闻K內見囊袋狀低密度灶,內囊分離呈卷曲條帶狀等密度漂浮于囊液中,即“飄帶征”,病灶內可含脂肪組織,部分病灶囊壁斷續(xù)線樣鈣化。實變型主要影像表現(xiàn)為肝臟內類圓形混雜腫物占位性病變,以等密度為主,邊界清晰,病灶直徑較大時突出于肝臟輪廓之外,內見“蔥皮狀”或“同心圓狀”等密度影,囊壁不規(guī)則鈣化較多,2種類型的病灶增強掃描均無明顯強化。
當細粒棘球蚴出現(xiàn)子囊結構、內外囊剝離征象及鈣化等特征性表現(xiàn)時,不難診斷,但單囊型需與肝臟單純性囊腫鑒別,肝臟單純性囊腫常表現(xiàn)為囊壁菲薄、均勻,邊緣銳利清晰,密度均勻,囊液CT值為0~20HU;合并感染時與肝膿腫鑒別,肝膿腫典型的環(huán)征、膿腫內小氣泡和既往病史有助于提供信息;肝泡狀棘球蚴病偶爾與肝癌不易區(qū)別,肝癌的CT對比增強多期掃描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若發(fā)現(xiàn)門、肝等靜脈內癌栓、上腹部淋巴結腫大及遠處轉移等癥狀,結合臨床資料可明確診斷。
本研究中泡狀棘球蚴巨塊型1例,位于肝臟右葉下段,增強掃描示門靜脈右支和膽管截斷,與劉麗等[10]報道泡狀棘球蚴影像表現(xiàn)相似。藏區(qū)肝細粒棘球蚴感染以單囊型為主,其次為多子囊型及內囊塌陷型,與王兆闊等[11]報道細粒棘球蚴高發(fā)類型大致相同,但藏區(qū)病灶直徑較大,多與患者的就診時間晚有關。本組發(fā)病部位多在肝右葉,占63.6%(77/121),與文獻[12]報道肝棘球蚴病變部位以右半肝為主大致相符。本組女性感染人數(shù)39例,占67.2%,經(jīng)臨床隨訪得知其家庭大多以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勞動為主,可能與接觸家畜或其排泄物機會較多有關。同時拉薩的自然環(huán)境海拔較高、寒冷干燥適宜于蟲卵的生長,給蟲卵的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圖1 男,35歲,細粒棘球蚴單囊型 圖1a 肝內見囊狀占位性病變,密度均勻,邊緣光滑, 囊壁破碎蛋殼樣鈣化,病灶向外局部膨?。^) 圖1b 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未見強化 圖3 男,25歲,細粒棘球蚴內囊塌陷型 圖3a 肝裂處見囊袋狀低密度灶,內囊分離呈“卷曲條帶狀”等密度漂浮于囊液中,即“飄帶征”,局部見脂肪成分圖3b 增強掃描動脈期未見強化圖2 男,27歲,細粒棘球蚴多子囊型 圖2a 肝左葉內見巨大囊性占位性病變,囊壁光滑,壁下見多發(fā)形態(tài)及大小相似,密度更低的類圓形病灶排列于壁邊緣,母囊外側壁可見局部向外膨隆并鈣化圖2b 增強掃描動脈期未見強化 圖4 女,48歲,棘球蚴實變型 圖4a 肝臟右后葉下段類圓形混雜腫物占位性病變,以等密度為主,邊界清晰,病灶直徑較大時突出于肝臟輪廓之外,內見“同心圓狀”等密度影 圖4b 增強掃描動脈期未見強化 圖5 女,46歲,泡狀型棘球蚴巨塊型 圖5a 肝臟右葉內見混雜密度影,與肝實質分界不清,外緣見散在斑點狀高密度影,內緣密度稍低 圖5b 增強掃描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
[1]許隆祺.我國西部地區(qū)重大寄生蟲病的危害及對防治工作的反思[J]. 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2002,15(1):1-3.
[2]唐桂波,楊國財,趙希鵬.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7.
[3]謝天皓.肝囊性包蟲病的CT影像與臨床病理學的相關性分析[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3.
[4]張建英,蔣瑾,胡凌云,等.128層螺旋CT對肝包蟲病的臨床診斷價值及病理分析[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16,38(4):222-224.
[5]白人駒,張雪林.醫(yī)學影像診斷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383.
[6]張慶欣,唐桂波.泡型包蟲病影像學研究新進展[J].青海醫(yī)藥雜志,2010,40(1):73-76.
[7]王瑞濤,李慶,萬永,等.包蟲囊腫腹腔破裂的相關因素分析及療效評價[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37(6):872-877,891.
[8]劉桂生,彭心宇.囊型肝包蟲病影像學診斷[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8):733-735.
[9]農(nóng)紅,王冠玲.肝包蟲囊腫破入腹腔的B超診斷及分析[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4,5(11):839-840.
[10]劉麗,丁世榮,蒲鵬,等.多層螺旋CT對肝臟泡狀棘球蚴病累及脈管系統(tǒng)的診斷價值[J]. 中國 CT 和 MRI雜志,2016,14(10):74-76.
[11]王兆闊,李婷,丁敬賓.37例肝包蟲病的多層螺旋CT診斷分析[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6):5-7.
[12]楊萍,龍海燕,楊菁玉,等.121例肝包蟲病的臨床分析[J].華西醫(yī)學,2015,30(9):1645-1649.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6.025
銀武,E-mail:yinwuxzlasa@163.com。
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