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潔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擺射擊攤被判刑
——法律的面目究竟是惡法還是良法
王 潔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22)
近期發(fā)生的槍支案引起大量的法學人士的轟動,本文針對該案件從法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什么是良法,什么是惡法,法律應該怎么去適應目前條件下的困境。我們應該如何去突破目前的困境。
趙春華擺攤射擊案;良法;惡法
最近“街頭擺射擊攤獲刑”事件更成為輿論熱點——2016年8月至10月12日間,趙春華在河北區(qū)李公祠大街親水平臺附近,擺設射擊攤位進行營利活動。趙春華家住天津市河北區(qū),今年51歲,她在街頭擺的氣球射擊攤位上有6支槍形物被鑒定為槍支,12月27日,河北區(qū)法院一審判她犯非法持有槍支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
而據(jù)媒體報道,近日,河南信陽市新縣法院先后三次在網(wǎng)上拍賣了29支可以發(fā)射“BB彈”的玩具槍,包括“反恐狙擊槍”“神槍手模型槍”“穿越火線SVD模型槍”等。對此,新縣法院一法官稱,這些都是小孩玩的塑料玩具槍,只是進行了價格鑒定,未鑒定“槍口比動能”。1月3日,該法院已將相關網(wǎng)拍信息刪除。
上面兩個案例是最近都近大熱的槍支案,學術界也圍繞槍支的定義進行廣泛的討論。我國公安的槍支認定標準,甚至于小孩子的一部分的玩具槍拿去鑒定,也同樣會被認定為“槍支”的。
首先,法律不可能遷就某個特定的、具體的人。然而,如果設立的法律是與社會心態(tài)對立,與社會現(xiàn)實脫節(jié),那么,法律就不可能被民眾所認同,更不用奢談法律的信仰了。所謂“社會心態(tài)”,是包括民眾日常生活及社會風俗、習慣在內的無形力量,它構成法律效力的實質要件。德國著名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曾指出:“法律上的效力只能在毫不脫離民眾生活實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xiàn),否則民眾生活就會拒絕服從它;一項法律只有在其實際運用于大多數(shù)情況下時都能指望切實可行時,才會‘產(chǎn)生效力’?!币陨锨闆r說明,在法律制定時必須有一個尺度或標準?!皹藴省标P系到法律的適用,也涉及到民眾對法律的理解與遵守,這也是法律的確定性所必須的。
生活于社會舞臺上的大抵皆為普通人,因此,“法律原則首先是為我們所稱的法律上的正常人所設定的?!闭H思幢砻鳎悍伤O定的標準,其對象既不能是圣賢般的“道德人”,也不能是所謂“刁民”,前者為人們可望而不可及,失去了法律的實際效力;后者則為社會所不齒,沖淡了法律調整社會的意義。這恰如學者所分析的:“法與國家不能以極端反理性、反道德的現(xiàn)實個人為其標準,相同地,亦不能以完全合乎道德與理性的理想人為準據(jù)。因為理性與道德的本質,并不在于法律強制的結果,而僅能存在于自由的行為中?!?/p>
盡管惡法這一概念在古希臘已有人提出,但要下一個完整的定義仍然是困難的。不同時期的人,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的結論。僅就現(xiàn)代而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新自然法學派和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在長期論戰(zhàn)中,雙方從不同的角度定義了惡法。新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富勒認為,法必須具有內在道德性,并提出了確定內在道德的著名的八項原則,“不符合這種道德性的法律,就不能稱之為法律?!崩缂{粹的法律。這實際上否定了惡法的存在。而新分析實證主義法律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則認為,即使違反上述道德性,只要是在法定形式下制定的,就仍是法律,盡管是很不公正的法律?!斑@也就是說,前者采用的是狹義的法律概念,只有良法才是法律。后者采用的是廣義的法律概念,良法和惡法均包括在內?!北M管存在如此的分歧,我們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共同的東西,即雙方都認為,法需要有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顯然,將不符合道德性的法律排除在法律之外是不恰當?shù)?,因為這類法律盡管可能有失公正,但卻是和公正的法律同樣由國家推行于全社會的,同樣在執(zhí)行法律的職能,對此視而不見是不應當?shù)摹S纱宋覀儚淖陨淼慕嵌鹊贸鲆粋€對惡法的一般性的理解,那就是具備形式要件,但不具備公認的實質要件的法律即為惡法。
按照邊沁的功利主義,每個人眼里的惡法其實定義都不一樣,每個人對于惡法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會追求有利于自己的而避開不利于自己的,在普通民眾的眼里,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即是惡法。法律最基本的價值,正義,秩序,自由,三者之間確實是有沖突的,但是這種沖突在特別明顯的時候是有相應的解決原則的。在立法時我們是要根據(jù)多方面的考量和根據(jù)才能制定出一部好的法律,在三者之間取到一個很好的平衡。
在西方法學史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自然法學派,特別是古典自然法學派,堅持實在法與自然法的二元分離,在自然法學家看來,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體現(xiàn),是正義的體現(xiàn),“良法”是符合自然法的法,是符合“理性法”或“正義法法律;而“惡法”則是與理性相違背的法律,是非理性的法律或不正義的法律,法律的效力來源于其道德性。
良法必須反映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西塞羅指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規(guī)則”的主觀表達和客觀載體。馬克思也提出,法律應當“是事物的法的本質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他提出的“事物的法的本質”是指法所調整的各種客觀的社會關系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法律要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就要求立法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以事物的本質為前提,以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jù)。就這個案例而言,對于非法持有槍支的定罪其實是有利的,是符合大部分人的意愿的,但對于槍支的規(guī)定是否符合當下這個社會現(xiàn)實的呢,民眾對于槍支的普遍認知都是有極大殺傷力的,法律本身和民眾認知相違背的時候,這個法律是否還是一部良法呢,當按照這個法律定罪量刑的持有者趙春華是否體現(xiàn)了公平正義的法律價值呢。那如果槍支定義是這樣的話,是不是要把持有定義為“槍支”的都要去定罪量刑,大部分人應該都不會認可這樣的法律的產(chǎn)生的。
[1] 朗·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鄭戈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2] [古羅馬]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20.
[3] (德)拉的布魯赫:《法學導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王潔(1993-),女,漢族,江西撫州人,碩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憲法與行政法。
D920
A
1672-5832(2017)12-016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