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穎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國古代舞蹈的審美特征淺論
——以唐代宮廷樂舞文化為例
黃聰穎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唐代是中國古代舞蹈發(fā)展之極盛時期,被后世稱作“古代舞蹈藝術之巔峰期”。唐朝時期舞蹈種類居多,形式多樣,統(tǒng)治者對于藝術的發(fā)展極為重視,并親力倡導。因此,唐代宮廷樂舞無疑是唐代舞蹈的一大亮點。本文主要以縱向研究手段及分類方法從各個角度分析唐代宮廷樂舞的文化內涵、審美特征與存在價值等。
唐代;宮廷樂舞;樂舞文化;審美
唐朝初期,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根基。朝代更替致使部分舞蹈藝術流散,唐代官方與民間組織對于散落民間的舞蹈進行部分的恢復、完善與重建。唐代舞蹈因此得到了發(fā)展壯大的有利土壤。唐王朝建國之初的樂舞制度“皆依前代之法”,所以依照隋唐制度,宮廷御用的樂工都納入其中。隋代統(tǒng)治者寵信的龜茲樂工們,仍在唐朝宮廷任職,并受到唐代統(tǒng)治者的重用。唐太宗在位期間的“貞觀之治“更是為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了社會氛圍,這一階段的舞蹈藝術發(fā)展迅速,舞蹈的發(fā)揮空間更大。由最初的禮儀性、典禮宴、宗教性這類的功用舞蹈開始轉向接近生活,關注人文。唐朝舞蹈發(fā)展初期,以宮廷為導向,是唐朝樂舞發(fā)展的良好開端。
唐代舞蹈在多元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開啟了繁盛時期。開元盛世使藝術的發(fā)展有了更為開闊的契機。這時已經有了較為龐大的舞蹈人才和一定的受眾群體。舞蹈不只是作為單純的鞏固統(tǒng)治、祭祀的手段,具有更強的娛樂性,審美性上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舞蹈形式更加豐富,更具有藝術感染力,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呈現(xiàn)出明朗歡快,積極向上的時代旋律。
直到755年安史之亂以后,社會動蕩,人數銳減,經濟衰退,伴隨著唐代的由盛到衰,一些宮廷樂舞機構解散,歌舞場所也不再興旺,樂舞人才流散,給舞蹈的發(fā)展帶來了重創(chuàng)。藩鎮(zhèn)割據使得樂舞的往日輝煌難以修復和重建。
古代的樂、詩、舞密切聯(lián)系,并未獨立。據《禮記·樂記》記載: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詩、樂、舞都是抒發(fā)內心情感,展現(xiàn)精神與理想。在這三者最為相融的時代具有了更深的文化意蘊,韻味之至。
(1)詩與舞
唐代一片盛景,有著開放的文化氛圍。詩與舞更是相互促進而發(fā)展,美學價值不容忽視。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里運用比喻將霓裳羽衣舞描述得美輪美奐,將舞者喻為仙女,已是極高的贊譽。詩中還寫了舞蹈的服飾、音樂伴奏、動作等細節(jié),既能欣賞到文辭之美,又能體會到樂舞的動態(tài)之美。
詩言志,舞訴情。詩歌與舞蹈的結合可以擴大舞蹈的發(fā)展空間,也可以反映出時代的精神和個人理念的成型。詩對古代樂舞有著批評作用,其實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有了詩歌類型的舞蹈批評萌芽。從詩中能夠體現(xiàn)出文人對于舞蹈的審美標準與理想,在舞蹈方面開始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成熟與否另當別論。白居易在《胡旋女》中表現(xiàn)了他對舞蹈的某種態(tài)度。他在描述胡旋舞的風格和舞者美的同時,認為胡旋舞的盛行是不良之風,迷惑君心,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根源,以詩來提醒舞者,并啟悟君主。詩中對于舞蹈的描寫與呈現(xiàn)既是對于舞蹈形態(tài)的記錄,又有批評的作用。
(2)樂與舞
宮廷樂舞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部伎樂舞。它是音樂與舞蹈相融的藝術形式。在“十部樂”中《燕樂》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形成了具有國內民族特色和異國樂舞精華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太宗、高宗、玄宗等不同時期作品的集合,代表著宮廷樂舞較高的藝術水平。它是將不同內容、民族、風格的樂部組合,成為一套,既有歌又有舞,載歌載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中影響較大的舞曲有:《破陣樂》、《慶善樂》(李世民所作),《上元樂》、《圣壽樂》(高宗所作),《龍池樂》、《光圣樂》(玄宗所作)等。它們中間還包含了中國古代的一些美學思想和哲學理念。
唐代舞蹈多被稱為樂舞,藝術形式多以樂舞相融,缺一不可。除此之外,唐代的法曲、道調、胡部新聲等節(jié)目形式的出現(xiàn)也為宮廷樂舞作了較大的貢獻。這使得唐代的宮廷樂舞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呈現(xiàn)出樂與舞不分家的狀態(tài)。
唐朝不僅要繼承并發(fā)展前代優(yōu)秀樂舞文化,還敢于吸收、融合異域風情的樂舞文化。唐代的宮廷樂舞的十部樂中,燕樂和清樂是本地樂舞,剩余的八部是吸收西域各地或外族的舞蹈,以國名、地名、族名等來命名。這些外來舞蹈節(jié)奏強、動作起伏較大、收放自如,與唐代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映襯。
還有三種代表性的舞蹈從外族傳入中原?!昂v舞”起源于中亞地區(qū)的石國。它是西域各民族文化、西亞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的結晶,經過提煉加工風靡唐代長安誠,又被引入宮廷,深得貴族喜愛。舞蹈主要以跳躍和騰踏舞步為主,節(jié)奏快,動作剛毅而瀟灑,盡顯男子氣概。“胡旋舞”源于西域康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的游牧民族,西域的康國、米國、史國都曾向宮里進貢胡旋舞者。胡旋舞動作輕、節(jié)奏快,不斷旋轉的動作是亮點。“柘枝舞”源自從西域的石國,石國別名“柘枝”,才得名“柘枝舞”。此舞婀娜多姿,節(jié)奏明快,剛柔并濟,伴奏以鼓為主,經常在貴族的宴會中表演,供賓主欣賞。
唐代開放包容的文化環(huán)境,使得宮廷樂舞豐富多彩,風格多樣。舞蹈中有剛有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審美趨向。
“氣韻”一直都是中國古典舞蹈的重要藝術特色,“氣”也貫穿著唐代樂舞的動律中。氣之聚而生,氣散則人死?!皻狻北还湃苏J為是萬物生長之根源,賦予生命以生機。
在唐代,“氣”顯得更為重要?!吨乜啦剌嬕颉分校骸叭藷o三奇,無以成道。”這里的“三奇”指的是精、神、氣,它們在舞蹈中更能體現(xiàn)出來,一舉一動、呼吸的運用、收放的控制、力量的大小都需從體內汲取力量,然后與外界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唐代孫思邈撰寫《枕中記》,其中關于呼吸,就更喜歡講“元氣”。中國古代舞蹈特別講究呼吸,這是它的精華所在。而“元氣”的思想概念運用到舞蹈中,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不斷傳承。在唐代,體內的元氣是“內氣”,外界的元氣是“外氣”。舞者運用內氣使舞姿更有流動性,更具形態(tài),將心、情、意、韻各方面協(xié)調統(tǒng)一。
唐代宮廷樂舞的分類中有宗教祭祀、歌頌軍功、強化政治、飲宴或典禮中所跳的、朝會大典中跳的等。這些不同功用的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唐代樂舞的思想理念、審美觀念,同時也被蒙上政治色彩。
通過樂舞籠絡人心,強化政治,鞏固統(tǒng)治。唐玄宗所作的《破陣樂》影響深遠,慷慨激昂的主旋律,“置陣布勢”的風格特點盡顯士兵威武氣概。所以這部樂舞作品就是炫耀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崇尚武功,通過武功這樣的手段來使政權更加穩(wěn)定,以武治外,以文治內。以舞蹈形態(tài)來看,舞蹈中沒有高難度的動作,內容簡單明了。從舞蹈的形式中可看出唐太宗的軍事思想理念和用兵戰(zhàn)略等,也體現(xiàn)出古人“樂與政通”的共識。
通過樂舞表達情感、互相交流。唐代樂舞已經注重內心的感受和情感的表達。貴族的階層也大多數具有藝術修養(yǎng),在酒宴中,樂舞有助于交流思想,表達情感,還能在這過程中向皇帝覲見。以歌舞助宴,在唐朝貴族酒宴生活中不可或缺。這樣的場合使舞蹈具有禮儀性、表演性、即興性,代表性的是歌舞曲目是《回波樂》。回波樂中有歌、有舞,還有即興說辭,極大的發(fā)揮了酒宴中互相交流的作用。
古代的樂舞可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也可教化人心。舞蹈教化人心,發(fā)揚美德的教育功能,這種極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有效的教化方式。這是在人們有了一定情感認識的基礎上發(fā)生的,通過舞蹈情感打動人,舞蹈思想教育人。
從舞蹈的功用和種類等方面均可體現(xiàn)出唐人的審美。唐代宮廷樂舞中既有溫婉柔情的,又有熱情、昂揚的,這樣剛柔并濟既表現(xiàn)了時代風貌,又能發(fā)揚時代精神。唐代樂舞呈現(xiàn)出審美多樣性,舞蹈藝術多元化發(fā)展趨向。
[1] 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12).
[2] 張翠麗.唐詩中的舞蹈美學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
[3] 趙智娟.唐代舞蹈的發(fā)展歷程及藝術特點探析[J].大舞臺,2014(11).
[4] 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9).
黃聰穎(1994.11-),女,漢族,山西運城人,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美學研究。
J722.4
A
1672-5832(2017)12-01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