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文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杜甫詩歌中”舟船”意象的空間藝術(shù)探析
郭娜
(濟南大學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22)
杜甫余生幾乎與舟船相伴,孤單飄零。在其水上詩歌中,“舟船” 成為重要意象之一。以舟船為基本載體,與其他景物相呼應(yīng),杜甫以詩描繪了許多精彩畫面,營造出獨特意境。
杜詩;舟船;意境
在大多數(shù)水上詩歌中,舟船是表現(xiàn)詩歌畫面和意境的重要物象。但舟船一般很少單獨出現(xiàn),四周必有其他意象襯托,所以舟船與其他意象的互動關(guān)系,以及舟船擺放的位置,對詩歌意境的營造有著關(guān)鍵作用。不同詩人在詩歌中對舟船與其他意象不同的排列組合,造就了不同的意境。一生與船有著不解之緣的杜甫更是將自己的生命體驗注入到舟船中,杜甫筆下的船或是鷗鷺、魚兒相行相依的旅舍,或是茫茫星空月夜下獨行的精神家園。
月夜星空下劃船是杜甫慣有的生活行徑。在《絕句六首》其中一首中就勾勒了這樣一幅圖景:
江動月移石,溪虛云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
此詩是廣德二年,杜甫復(fù)歸草堂所作,追憶杜甫第一次來浣花溪,建起草堂,近看黃鸝翠柳,遠觀西嶺東吳,可謂悠閑自在,可惜好景不長,一個秋風怒號的夜里,茅屋盡被雨打風吹去,伴著曾經(jīng)美好的時光不復(fù)存在。如今復(fù)歸草堂,早已物是人非,詩人乘船游行期間,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又是怎樣的心情呢?可通過這首詩猜想一二。此詩開篇以動景寫起,黃生注:石在江邊,月浮江上,波即動則月亦隨波移于石之前后左右矣?;ㄔ谙?,云行天上,映于水中,故見其虛而相傍。①此月非天上之月,而是水中月影;此云非天上之云,而是水中云影。月影、云影隨波而動,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是什么引起了波動?是月亮的潮汐運動?還是風動?再看后兩聯(lián),詩人忽然跳離出眼前之景,將鏡頭拉遠,只見鳥兒棲居在自己穩(wěn)定的寓所,而在層層疊疊的村舍農(nóng)家中,一片搖蕩著白帆的小船從中穿過,卻不知最終在哪里????!胺^”令人豁然開朗,帆過自然是因為船動,客船劃過,水紋便不再平靜而波動不止。這里與前兩聯(lián)相呼應(yīng),解開了江動之謎。這里的“帆”在整幅詩歌畫卷中,顯然不能與前面的景物相抗衡。然而卻在豐富詩歌情感意蘊上有著獨特優(yōu)勢。后兩聯(lián)中,漂泊無依的客帆與居所穩(wěn)定的棲鳥形成對比,客帆縱橫百家,卻不如棲鳥穩(wěn)占一家,一種朦朧的傷感油然而生。是這驚鴻一瞥的帆船賦予了詩歌孤獨的情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回顧前景才知,浮動的月影是引子,引出這漂泊的客帆和詩人的感傷。
另一首《旅夜書懷》中將舟融入到更繁雜的意象群中,又始終心系孤舟,將舟的形象蘊藉拔高到精神層面。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高度),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是杜甫在攜家離蜀,乘舟東下途中而作。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首聯(lián)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當時杜甫離開成都是迫于無奈。這一年的正月,他辭去節(jié)度使參謀職務(wù),四月,在成都賴以存身的好友嚴武死去。處此凄孤無依之境,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這里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境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頷聯(lián)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這兩句由高到低,視野逐漸開闊,天地盡在眼前。然而這兩句不能單看,要與首聯(lián)相結(jié)合才能準確把握杜甫營造此境的意圖。將細草孤舟置于廣闊的星空曠野中,正如渺遠天地間一小小沙鷗而已,以樂景寫哀情,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凄愴心情。這不是小情懷的傷,而是大胸襟的悲。即使身如船孤獨無依,也要淪落在浩蕩天地間,絕不蜷縮一隅,無法伸展手腳。將悲升至壯的境界,產(chǎn)生悲壯的美感。
這種氣概貫穿于杜甫晚年的創(chuàng)作之中,即悲而憤,慨而康的大儒氣質(zhì)。絕境中的“天地一沙鷗”如是,窮困潦倒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也是。這來源于杜甫深厚的儒學教養(yǎng),始終心系天下,即使落魄也不失君子風范,與子路結(jié)纓遇難有異曲同工之妙。反映在詩歌中,正是這種大境界的自然流露正是杜甫詩歌中一貫的象喻性,唯杜詩有之,唯杜甫之舟所能承載。因而杜甫創(chuàng)作較之前期能得以升華,增加了更為沉郁的內(nèi)涵,進而達到巔峰。
結(jié)論
杜詩中的舟船形象雖不是已獨角戲的形式出場,卻總在眾多意象群中脫穎而出,這一方面源于杜甫對舟船這一意象巧妙的安排和運用,更重要的是詩人融自己的情懷入舟船,使舟船有了杜甫式的象喻,精神蘊藉和審美意蘊交相呼應(yīng),自成一家特色。
注釋:
①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重印版。
[1] (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重印版。
[2]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9月第5次印刷。
[3] (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次印刷。
[4]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