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梅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33-01
《小學語文課程課標》明確了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根本要求:"小學語文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傳授知識外,還要善于挖掘課程中的情感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
1.注重對教材中情感內容的挖掘,經分析、理解、品味的思維過程,感染心靈,陶冶性情
語文學科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丑、惡的鞭笞……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渲瀉,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語文老師應該充分把握這一優(yōu)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找準切入點,加強情感滲透,進行教書育人。下面我們以理解《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一個文段,來了解一下這個過程: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挖到第38小時,他突然聽見瓦礫堆底下傳出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文段中出現(xiàn)了四個時間詞,如"8小時"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地震發(fā)生已經過去了8個小時了。這個文段中所述的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是在地震后廢墟中、瓦礫堆中。那"孩子"是才七歲、正在上小學的阿曼達。要更深入地理解上述文段,主要應該抓的關鍵詞是"挖",父親究竟怎樣挖的,為什么挖了后會是那樣的模樣("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章前面部分,展開多角度的思維整理,并通順連貫地表述出來:挖的工具?挖的對象?挖的動作?挖時的心理?挖時的困難與危險?挖后的形象變化?""在漫長的38個小時里阿曼達在漆黑的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使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扎實了,同時連接了學生與主人公的情感,感受到父親驚人的毅力,如山般的父愛,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起著促進作用。
2.要出情入理,抓住文章的情感、情理,順勢引入教學重點,引導多角度思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列寧說:"人沒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這句話深刻闡明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有些課文的內容年代久遠,與學生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迥異,他們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難以體會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創(chuàng)設一個直觀的情境有利于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披文入情,出情入理,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學習中的豐富情感。
如《老人與海鷗》一文要引導學生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從老人的外表描寫,能感受到老人的勤儉、貧窮,(抓三個"褪色") 閱讀補充材料:"被昆明人稱為"海鷗老人"的吳慶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老人平時幾乎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往往要到中午12點多才能趕到翠湖,喂一陣海鷗,老人又得趕在3點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廠。""四元五角一斤的餅干,老人毫不吝嗇買給海鷗吃,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金沙江香煙。"課前布置學生向爺爺、奶奶了解80年代的生活水平及物價特點,課堂上老師又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講述了那個年代餐廳里一顆雞蛋和一碗紅燒肉的價格,體會吳老喂海鷗寧可傾家蕩產。老人僅僅是一個冬天這樣來到翠湖邊給海鷗喂食嗎?"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十多年啊,十多個冬季,多少個日子啊"" 十多年的冬天,幾千個日子,幾萬里的路程啊,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相依相伴。透過這些故事的背后,把學生的"情"移到教材中去,與作品中的人物共呼吸、共命運;再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學生心上,讓他們受感染,受教育,真真正正讓學生全身心融入到課文內容中去,學起來饒有趣味,倍添情意。
3.將師生的情感交流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隨著課文的起伏而推進、延續(xù)
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如果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去駕馭課堂、感染學生,怎么能讓孩子喜歡語文?語文課應該讓學生感到一種精神的享受: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柔情綿綿;時而情景交融,時而自然流放。讓你的外表,你的體態(tài),你的眼神,你的笑臉,你的手勢,你的語言……感染每一個學生。一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話語,一腔圓潤的朗誦,一手美妙的字跡,一個腦筋急轉彎,都可以把它傳給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那些情感飽滿而投入的教師,每每講到精彩處,總喜形于色,說到激動時,總是情動于衷,更易于喚起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反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連自己都是無精打采,一副"看破紅塵"的神態(tài),又怎能喚起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唯有教師進入角色、激情四溢,才能與學生碰撞出和諧的情感火花,才能使學生"走進課文","身臨其境""心感其情",與課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喜同悲"、"產生共鳴"。
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只有當教師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和學習中,才能迸發(fā)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變得生動起來,輕松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