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邸葉焱/Text finishing: Di Yeyan
展覽鏈接:
2017麓山美術館年度新秀獎
展覽組委會:羅兵、張義、馮斌、田萌
展覽藝委會:張子康、王易罡、馮斌、余旭鴻、胡斌
主辦:麓山美術館
協(xié)辦:中央美術學院(微博)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開幕時間:2017年8月5日15:00
圓桌論壇:2017年8月5日16:30—17:30
展覽時間:2017年8月5日—9月20日
展覽地點:麓山美術館
展覽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qū)麓山大道二段18號麓鎮(zhèn)山頂廣場
藝術發(fā)展至今都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變化,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藝術有自己的歷史與沉淀,它不會被歷史的傳統(tǒng)所束縛,也不會被未來的迷茫所限制而停滯不前,而我最近關注的麓山美術館作為一個新的民營美術館,雖然沒有歷史也沒有文化積淀,但它讓我感覺到了藝術的貼近生活與平民化,不會像一些專業(yè)的大型美術館那樣遙不可及,而麓山美術館承辦的“麓山美術館新秀獎”更是讓我感觸頗深。這是麓山美術館攜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五大美術院校美術館合作推出的以關注新藝術現象、支持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新秀為核心的藝術計劃,于2017年5月正式啟動。展覽從8月5日持續(xù)到9月20日。這次展覽就是基于給青年藝術家一個開放平臺這樣的初衷承辦的。這次展覽也從側面反映了最新藝術形態(tài)的動向,代表著青年藝術家的思想。
新秀獎在前言中寫道:“藝術必然是與社會、政治以及人的遭遇關聯在一起的。我們相信,每一代人都會提出自己的問題,盡管這些問題林林總總,甚至相互矛盾與對立?;谶@樣的認識,麓山美術館成立伊始希望在歷史的臺基上眺望未來。這也是我們設立了‘麓山美術館年度新秀獎’的基本認識前提。對我們來說,設立‘年度新秀獎’的目的不是要建立一種權威的標準,而是搭建一個能夠呈現青年藝術家新思想與新藝術的平臺。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與建立一個良好的評選機制遠勝過單方面制定的藝術標準?!?/p>
2017“麓山美術館年度新秀獎”對于我們美院學子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交流切磋平臺,將代表青年力量的美院學子的藝術狀態(tài)與思想表現出來,是一個藝術融合的開始。這次展覽以美術學院的應屆畢業(yè)生為對象,由各個美術學院的美術館的館長來進行作品的推薦與評選。
這次的新秀獎分別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先生、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余旭鴻先生、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先生、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易罡先生與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胡斌先生的鼎力支持。五所美院的館長分別推薦了其所在學院的10名畢業(yè)生,一共50名畢業(yè)生入圍。在此基礎上,再由該五位館長評選出5名新秀獎(無差別獎)。
在頒完獎之后,麓山美術館還舉辦了一場“1+5”美術館館長圓桌論壇,到場的6位美術館館長圍繞“中國美術院校畢業(yè)作品及中國青年藝術的現狀評估與展望”“中國專業(yè)美術館與民營美術館的共生與發(fā)展”兩個議題進行了一場熱烈而精彩的學術討論。
開幕式現場
許靜文 淺睡眠 影像、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7年
于夢漪 《黃梁夢二》系列三 木刻手繪色 114×88cm 2017年
劉璐 捕鳥網 布面油畫 180×120cm 2016年
涂陶怡 大舞臺 紙本水墨 93×68cm 2017年
劉璐 捕鳥網 布面油畫 180×120cm 2016年
陶源 1.25 數碼噴繪 單個尺寸 25×35cm 2017年
侯煒國 沉默打破了馬廄的寂靜 銅版 130×165cm 2016年
劉曉婷 烈馬 布面丙烯 160×200cm 2017年
王俊婷 凝視 石膏 200×200cm 2016年
王以恒 四月布面油畫 165×165cm 2017年
趙岳 態(tài) 紙本水墨 17×13cm×36 尺寸可變
王子安 異次元俑 尺寸可變 2017年
黑藥渝木 陌生效應——真實記憶碎片 布面油畫100×80cm 2017年
陳偉坤 源1 香樟木 80×70×45cm 2017年
陳美彤 叢叢 布面丙烯 150×285cm 2017年
尹佳爽 化·凈 紙上水彩 99×72cm 2017年
對于論壇上的討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的一些話令人感觸頗深。張館長提到:“其實民營美術館是社會化的,完全脫離教學的體系,把學院里能夠引起思考的藝術推向社會,讓社會認知,非常有意義。同時,一流的美術學院一定是推人才的,一定推世界頂級的人才,這也是美院的使命?!边@是對民營美術館的肯定,也代表了眾多藝術家的心聲。
潘祎銘 古都麗景詞話間 散入春風滿落城 紙本工筆 235×117cm 2017年
這次新秀獎展覽很貼近生活,離我們如此之近,不像一些大型美術館那樣遙不可及,也真正讓學子們參與其中,這次新秀獎是一個藝術更加開放融合交流的過程,對于年輕的藝術家來說,需要這樣的平臺去交流,去走進更廣闊的藝術環(huán)境。有許多藝術家不僅是畫家也是評論家,多重身份的藝術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廣州美院副院長也說過藝術家需要形成一個多重身份的系統(tǒng)性定位,畢業(yè)生應將自己定位于一個整體的藝術家,與國際接軌,而這正是美院培養(yǎng)學子的目的。但我們真正參與展覽或者交流的機會并不多。雖然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畢業(yè)展,但真正放在一起合展還沒有過,我們需要一個這樣的平臺。民營美術館作為小型的、社會化的美術館,比專業(yè)的大型美術館更具有開放性,更貼近生活,也給了很多藝術家更多平臺和機會。傳統(tǒng)的專業(yè)美術館的模式已深入人心,但傳統(tǒng)需要打破,我們也需要更加開放的平民化的平臺。
這次展覽打動了我,既讓我們看到了畢業(yè)生們作為青年藝術家展現的藝術的最新動態(tài),也讓我對民營美術館的發(fā)展看到了希望,它們給莘莘學子提供了平臺、機會和一些資金,對于畢業(yè)生來說是很大的鼓勵,滿足了一些藝術家的夢想,也對藝術交流提供了平臺,實現了公共性的意義,今后專業(yè)美術館和民營美術館并存下的藝術狀態(tài)會越來越好。
這次展覽讓我們大開眼界,來自不同藝術院校專家學者學術思想的碰撞,也讓我們思考當下藝術的現狀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藝術。雖然最終獲獎名額不多,可能與我們的預期有所分歧,或者由于種種原因而錯過一些藝術家,但我仍對下一屆新秀獎充滿了期待,希望看到更多民營美術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