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的自覺"/>
劉姝銘/Liu Shuming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對一條道路的嘗試,是一條小徑的悄然召喚。”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我從中國到法國又回到中國,經(jīng)歷了不同的文化和藝術(shù)的學習、比較、融合、對抗與反思,直至體會到找尋自我、關注普世存在的意義。
這種找尋僅僅以藝術(shù)創(chuàng)作為載體,核心是從個體的角度,對“身份”(IDENDITE)、“態(tài)度”的思考。作為一個人,一個中國人,甚至是女性的視角上的感知和表達。它包含在社會屬性、文化屬性以及性別屬性里,也蘊藏在生命體驗的自然裹挾和文化基因的自覺傳承里。這種裹挾與傳承又絕非原始基因的直接再現(xiàn),更像是脫離母體長大成人后的再度回歸,是出山入山的過程;是生活經(jīng)歷和藝術(shù)感知,在不同文化和多重時代語境下的混合;是在地域和精神上,分蘗出來的遷徙自覺,靠近對人類共通生命本體的永恒觀照。自2004年開始,我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一組有關地域遷徙、精神遷徙和藝術(shù)思維遷徙的互動藝術(shù)作品。比如互動作品《SOS》《口吃者》《過客》等。
靈感源于弗洛伊德的一個心理測試,在象征緊急的十字構(gòu)圖中,分別出現(xiàn)五段同等緊急的狀況:門外有人敲門、電話在響、衣服上放著插著電的熨斗、水龍頭的水在流淌,以及已經(jīng)沸騰的蒸鍋。觀者在此種情境之下,可以參與到作品當中,緩解焦急。
我分別拍攝了來自世界上九個不同國家的人用母語說謝謝,然后把音頻和視頻切斷,這九個人像結(jié)巴一樣,直到參與者的交互行為出現(xiàn),隨之而來的是這九個人的母語完整道謝,感謝觀者的參與治愈了他們的結(jié)巴。這是一個通過不同文化、語言來探討互動藝術(shù)參與價值的作品。
該影像裝置在探討人的精神和肉體的移動、遷徙。
(一)日常圣光
由于工作的原因,自2009年起,我開始工作和生活于兩個城市之間(北京和天津),我不得不時常在北京和天津兩地之間穿梭,這種生活經(jīng)歷帶給我自知的甘苦,也給我?guī)砹肆硪环N創(chuàng)作感悟,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我遷徙主題的延伸。
當時代退卻了宏大敘事,日常生活就被賦予了宗教般的圣光。該作品非水墨,是由宣紙、灰塵和粘磙子揮就的,它僅是我京津兩地生活方式下雙倍家務活兒的產(chǎn)物。也可看作日常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二)時代的把戲
我常常說,出國的意義在于站在對面,更清楚地看待自己,更清楚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毋庸置疑,中國近些年的飛速發(fā)展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恰恰是這種快節(jié)奏使身處其中的我們激動、迷亂,甚至躁動、焦慮。但我想,無論如何,所有用來形容當下中國和當下時代的詞匯,在未來的時空維度里終有一天會集體失效,這是進化的自然規(guī)律。
那么,《無上清涼》《楊絮》《車子倒了敢扶》&《白馬寺許愿池》等作品即是源于此的思考。
劉姝銘 SOS 互動影像 2007年
劉姝銘 SOS 互動影像 2007年
劉姝銘 SOS 互動影像 2007年
劉姝銘 口吃者 互動影像 2006年
劉姝銘 過客 互動影像 2005年
2014年和2015年三伏天(7.18—8.17)期間,每晚我都在千次帖上用弘體(弘一大師書法體)書寫,內(nèi)容為當年上半年發(fā)生在世界范圍內(nèi)或重大,或五花八門的,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廣泛傳播的新聞事件。我希望通過此行為,以及千次帖即寫即干的特性,消解世間的紛繁萬象,感受自己內(nèi)心的無上清涼。
“楊絮(楊樹的種子),楊樹果實將要成熟,果開裂楊絮就四處飛揚。使楊樹更廣泛傳播?!薄园俣?/p>
其實互聯(lián)網(wǎng)跟大自然中的某些自然現(xiàn)象很相似。飄來飄去,總有落地的時候。
奇觀并非影像的聚集,而是經(jīng)由影像中介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居伊·德波《景觀社會》
“車子倒了敢扶”和“白馬寺的許愿池”,在當下的中國語境下,其文本中蘊含的雙重語義得以成立,并通俗易懂。
(三)住在發(fā)結(jié)里的女人
這個名字取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Herta Muller的同名詩歌。我上面說過,我所說的遷徙的自覺包含文化范疇的,社會范疇的,更包含性別的屬性。印象中三十歲之前,我一直都標榜自身的獨立性,一直強調(diào):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個女人。而近幾年,我的女性體驗感莫名地敏感,有精神層面的,當然也有生理上的,總之,我不再以標榜像男人一樣獨立和強悍為榮,開始慢慢體會性別帶給我的稟賦和局限,我想這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我變得瑣碎了,婆媽了,而是讓生命體呈現(xiàn)它更加自然的狀態(tài),在緩緩的日子中流向比成長和衰老更遼闊的方向。
劉姝銘 家務水墨 行為+現(xiàn)成品 25×30cm 2013年
劉姝銘 家務水墨 行為+現(xiàn)成品 25×30cm 2013年
劉姝銘 無上清涼 視頻 5’20” 2014年
劉姝銘 無上清涼 視頻 5’20” 2014年
劉姝銘 楊絮飛舞 互動裝置 2014年
劉姝銘 楊絮飛舞 互動裝置 2014年
劉姝銘 楊絮飛舞 互動裝置 2014年
劉姝銘 白馬寺許愿池 延時攝影 2013年
我嘗試著創(chuàng)作了這個充滿生命體驗感的智能穿戴設備。融合科技的理性和生命體驗的感性。我用自己自然脫落的頭發(fā)制作了一個有108顆念珠的頸鏈,并結(jié)合了一個智能硬件不定時地語音交互提醒,我讓這兩種生命反應在相互博弈和對話中修行清凈之心。
這是結(jié)合自己的生命感悟創(chuàng)作的一個互動聲音裝置。我用自己每日脫落的頭發(fā)做成了一件頭像雕塑,共計108枚,與佛家修行者的念珠數(shù)相同。每日的脫發(fā)是身體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唯心地看,脫發(fā)也與心緒相關,是佛家講的執(zhí)著心和妄想心在作祟;在佛家語中,把頭發(fā)稱為三千煩惱絲。
這件作品的視覺呈現(xiàn)充滿禪意和神圣的儀式意味。觀者按壓每一枚頭像都有一個生活中極為平常的聲響出現(xiàn),比如打鼾聲、腳步聲、孩子的笑聲……希望通過視覺與聲音的錯位,指涉精神修行與生命具體存在之間的某種感悟。
劉姝銘 《心經(jīng)》系列1 生命體驗式智能可穿戴 2014年
劉姝銘 《心經(jīng)》系列1 生命體驗式智能可穿戴 2014年
劉姝銘 肖像 互動聲音裝置 2014年
劉姝銘 與 video 2013年
劉姝銘 與 video 2013年
粗略地算,一般一個女人一生的生理周期會用去大約65cm×80cm×120cm體積的衛(wèi)生棉。該作品用大約這么多的棉花做成。予以女人專屬和無法被替代的性別屬性。
分別用低速攝影的方式拍攝了公共空間里密集的人群、魚缸里驚恐的魚和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然后又把這些影像進行了N倍的放大和放慢處理,最終得到了這樣依稀可辨,又相對不確定的畫面。配以抽象而充滿警示感的音效,意在指向人在社會關系、自我進化等進程中的角色反思,以及對生存狀態(tài)和未來走向的多重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