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楊
【摘 要】 針對我國訴訟法上規(guī)定的延期審理制度,在理論上,刑事訴訟法學者和民事訴訟法學者給出了不同的概念,雖然在程序上,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有不一樣的地方,但就該概念來說,在訴訟法上應該是一樣的。故筆者從延期審理的法定情形入手,以探究延期審理的真實含義,通過分析前兩種法定情形,發(fā)現(xiàn)延期審理的本質應該是推遲開庭審理期日,并且這種認定才與集中審理原則相一致,最后又用新認定的含義去分析延期審理的后兩種法定情形,得出結論:在司法實踐中延期審理的運用是錯誤的,從我國法律上規(guī)定的情形來看,延期審理其實應該是推遲開庭審理期日。
【關鍵詞】 延期審理 集中審理 休庭
一、關于延期審理的不同解釋
學者對于刑事訴訟法上的延期審理給出如下定義:延期審理即推遲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過程中,由于遇到了某些特定情況,而決定把案件的審理推遲,待司法人員將這些情況查明或解決后,再繼續(xù)審理該案的一種訴訟上的處理。此外,還專門指出,“如果沒有正式開庭以前出現(xiàn)了某些情況,甚至是《刑訴法》165條所列情形之一,影響開庭審理的,則是推遲原定開庭日期,而不是延期審理”。后該含義在易延友編著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版)中也得以體現(xiàn),目前該含義是刑事訴訟法學上的通說觀點。
但在民事訴訟法學上,學者對延期審理卻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解釋,他們認為:延期審理是指人民法院基于法定特殊情形的出現(xiàn),致開庭審理無法進行,而將原已確定的審理日期或正在進行的審理推延至以后再予審理的法律制度。在宋朝武主編的《民事訴訟法學》上也是如此認定的,即延期審理,是指人民法院確定開庭審理期日后或者在進行開庭審理的過程中,由于發(fā)生某種特殊情況,使開庭審理無法按期或者繼續(xù)進行,從而將開庭審理推延到下一期日的訴訟制度。目前該含義在民事訴訟法學上得到普遍認可。
從邏輯學角度來看,一個概念僅應反映一種現(xiàn)象、概括一個觀點。如果說在開庭審理前的延期審理和正在開庭審理過程中的延期審理具有同一性的話,可以用一個概念來描述,但事實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訴訟階段,即使是同樣的訴訟行為,如果發(fā)生在這兩個不同的訴訟階段,也會有不同的法律意義,會引起不同的法律結果,要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如:同是當事人提交證據(jù)的訴訟行為,如果在開庭審理前的訴訟階段,法律規(guī)定必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否則會產(chǎn)生證據(jù)失權的法律后果;如果是在開庭審理過程中,法律規(guī)定所提交證據(jù)只能是新證據(jù),否則,法院不予認可。因此,在民訴法上用一個概念來概括這兩個不同階段的延期審理是十分不妥的,而至于說延期審理到底應該如何定義,是僅定義在開庭審理前這一階段,還是定義在開庭審理過程中在這一階段,我們不妨通過延期審理的法定情形來做出進一步的分析論述,以探求“延期審理”的真正含義。
二、從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分析延期審理的含義
首先需明確,此處的法律做狹義上的理解,僅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根據(jù)我國憲法第62條規(guī)定,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故本文中所指“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僅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上規(guī)定的情形。
刑訴法和民訴法上共有的情形是因申請回避和因擴大舉證范圍而引起的延期審理,此外,刑訴法上還有一個因補充偵查而引起的延期審理,民訴法上還有一個因不到庭而引起的延期審理,現(xiàn)分別對這三大類法定情形加以分析,從而對“延期審理”的真正含義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
在分析該情形之前,我們需要對民事案件在法院的運轉流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通常情況下,當一個案件符合立案條件,人民法院受理后,會進入審理前的準備程序,在該階段,人民法院為保證當事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保證庭審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做各項準備工作,主要包括:送達訴訟文書和提交答辯狀、告知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及合議庭組成人員、審核訴訟材料,調查收集必要的證據(jù)、確定舉證期限與交換證據(jù)、對專門性問題的處理(鑒定和審計)等。所有準備工作就緒后,接下來會進入開庭審理程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進入開庭審理程序后,并不是直接就進入到開庭審理階段,在這之前,還有一個開庭準備階段,它是開庭審理程序的預備階段,是開庭審理階段的必要的前置階段。開庭準備的具體工作包括:告知開庭日期并發(fā)布庭審公告、由書記員查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庭情況及宣布法庭紀律、書記員報告相關人員出庭情況、審判長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書記員名單,告知當事人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并詢問各方當事人是否申請回避。如果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無異議,也不提回避申請,才會進入開庭審理階段,即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又稱實體審理階段。辯論終結后,進入合議庭評議、法庭宣判階段,當最后裁判文書送達完成后一個民事案件才算審理結束。
結 語
通過分析延期審理的法定情形,我們已經(jīng)明確延期審理的真實含義應是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前,由于某些法定情形的存在,使得其無法正常開庭,而決定對案件推遲開庭審理的一種訴訟上的處理。并且該新含義還符合集中審理原則所蘊藏的價值巨大的法治理念。希望本文所作分析論述能糾正人們30多年來對延期審理的誤讀,進而指導司法實踐,為我國訴訟制度的改革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同君、趙鷹、韋躍華:《重大刑事案件審理模式之反思與重構》,《學?!?,2012(5)。
[2] 劉萬洪:《兩大法系集中審理比較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