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杰
摘 要: 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也隨著農牧時代的過去,進入了信息時代。而如今我們一邊在享用傳統(tǒng)藝術給我們的饕餮盛宴,一邊又在改變著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風味”,以適應更當代,更國際化的市場需要,解速食時代文化的口渴。很多傳統(tǒng)藝術的優(yōu)秀的內容在逐漸消亡、變異。對待當代的民間藝術不能犯“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低級錯誤。而應該分析民間藝術衰退原因,提出保護和傳承的具體措施,堅守常態(tài)的藝術追求,構建核心價值體系。
關鍵詞:傳統(tǒng);民間藝術;當代; 轉身
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當代的怪相
“民間藝術是在社會中、下層民眾中廣泛流傳的音樂、舞蹈、美術、戲曲等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盵4]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是生產生活中自然的精神需求。而如今的中國民間藝術,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嚴重帶動下,成為了“拿來主義”的形象大使。在麗江、在鳳凰等等許多地方,民間藝術被貼上了時尚的標簽,滿大街男男女女從頭上到腳底,從飾品到服裝全都裝備上了“民族符號”。甚至在大商場的精美櫥窗里正在展示,方腦殼的黑色塑料模特身著被冠以“**名牌、新款時尚民族風”字樣的潮服;在KTV、夜總會、酒吧````民間藝術隨著裝修的樣式與燈光音效一起扭動搖擺;另類男女坦胸露背,現(xiàn)出個人標志性的“中國紋身”;在噴云吐霧、劃拳行令之暇說說這煙酒包裝上印龍鳳紋、青花還好看!難道這就是中華民族該呈現(xiàn)在世界舞臺的必然形象嗎?如此的展現(xiàn)就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傳統(tǒng)美嗎?不。民間藝術不僅僅是一套衣褲,來遮掩文化缺失下虛弱的身體,傳統(tǒng)也不僅僅是一個酒瓶,來慰藉酒足飯飽的皮囊。
傳統(tǒng)是植根在人們內心的精神,而不是任何物化了的產品形式。它悄無聲息的到我們生活中來,又從我們生活中悄然轉化。這不禁讓我想起呂勝中老師在北大的一次講座[1]。談到傳統(tǒng),他講述了1987年在陜西華縣農村寫生時,恰巧趕上鄉(xiāng)間有戶人家小孩過滿月,按當?shù)亓曀子H戚朋友來探望賀喜都要帶上一包袱的“面老虎”。“面老虎”就是用面捏成各種動物的形態(tài)并涂上顏色上鍋蒸好的花色饅頭。呂勝中和學生都被給色各樣的民間美術“面老虎”吸引,愛不釋手,紛紛拍照。中午就留在主人家吃飯,主人家盛情款待北京來的貴客。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剛剛還深受榮寵、紛紛合影留念的“民間美術”轉眼間就成了進肚子的美餐。這個經(jīng)歷深深地觸動了呂勝中,也促使他總結和思考更深層次的關于傳統(tǒng)與民間美術的內核。是的,民間藝術就是表達對親人好友添丁進口的祝福與喜悅,就是精心和面、給面團認真“打扮”的過程,就是將“面老虎”蒸進鍋后的期待,就是親朋好友打開包袱后的欣喜,就是把“面老虎”吃進肚子里后那種實實在在的充實!這就已經(jīng)足夠,除此以外還有什么奢求呢?不流于形式,不在乎表面,就伴隨著真實的生活存在,就隨同生活形式的變化又出現(xiàn)在其他的地方,在生活中悄然的傳承,在生活中悄然的演進。
近年來由于從事《三峽民間美術》的教學和參與《三峽民間美術論》這本教材的編著工作,所以認真搜集和整理了一些關于民間藝術的資料。從各個地域對比的來看待三峽特色。要說期間收獲有多少倒是談不上,只是對于大范疇的民間藝術也好,還是三峽地域特色的民間美術也罷,較讀研究生時候那種單純的對某些民間藝術的元素喜愛,并且想親自嘗試一下的沖動和認識相比有了較大的轉變。以前上學的時候到貴州黔東南去寫生,第一次聽到兩千人同時唱的侗族大歌,聽的我熱淚盈眶。完全激動得不能抑制自己激動的情緒。很多到小黃的游客和朋友幾乎都有相同的感受。上從近百歲的老人,下到剛學會說話的孩童,只要能發(fā)聲,就會唱侗歌。幾千人的歌,八個聲部,從山上到平地,溪水邊、屋檐下,所有的人都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來。那場面,那歌聲,真動人。讓你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民間藝術的感染力,回到重慶,我的耳邊依然還在響著迭宕的旋律,優(yōu)美的聲音(根據(jù)發(fā)音我用漢字標注的)“聽嘟啦嚜班哇,啖聽嘟額呢乃啊,念啊念,念念念念念念嗯哎。。。。。”。經(jīng)常都在想,什么時候再去聽聽這歌,真美妙,時過半年我又到黔東南,一則沒有趕上節(jié)日,二則年輕點的都出門打工了,村子里只留守了一些老人小孩。三則半個月都沒有停止過下雨。理解到了貴州“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自然狀況,侗族大歌的盛況遠沒有看到,難免有些失望,決定找個節(jié)日的時候再來聽一聽,享受一下大歌盛宴。研究生即將畢業(yè)時候,做完了畢業(yè)創(chuàng)作、畢業(yè)論文終于有了整塊的時間又到黔東南采風,雖然聽到了大歌,但那是自己給了演出費,由當?shù)卮迕窠M織的三十幾個人專門為我們唱的。感受自是不同。演出結束,大家離開壩子,沿著小路在村子里隨處拍些照片,這時候,有五六個小女孩,大概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樣子,跑過來主動問我“阿姨,我們也會唱歌你想聽嗎”,我欣喜,覺得剛剛的失落感一下沒有了。孩子的熱情頓時融化了所有的遺憾,頓生了對這些小女孩無限的好感。自然是歡喜接受。孩子們開始用的方言小聲的討論了什么后就唱開了,稚嫩的童聲在山水間飄蕩,真是好聽,這時又跑過來幾個孩子也加入了唱歌的隊伍,歌聲也隨之變化多了起來,甚是好聽。兩曲結束,一個很漂亮的女孩走過來,問我,他們唱的好不好,我滿口稱贊。這時候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而致使我至今再沒有去過黔東南侗寨。孩子們走到我們面前每個人伸出一只手,站立不動,也不說話。同行人和我都沒有理解這是什么意思,那個主動要求給我們唱歌聽的小女孩說“叔叔阿姨覺得我們的歌好聽,就給我們每人一元錢吧”,雖然我們沒有想到這么淳樸這么稚嫩的孩子還有如此的經(jīng)濟意識,但依然覺得付出了就應該有回報,欣然地每個人給每個孩子一元錢。拿到錢過后的孩子將錢塞進口袋后依然不動地方,繼續(xù)伸著手,說是一元錢一支歌,剛才聽了兩個,所以還要一元錢。大家無奈的又給了一元錢就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聽歌的心情,所以打算拍點照片就離開了。孩子們也仿佛早就知道我們的心思,所以幾個孩子走在我們前面,幾個孩子在最后,我們幾個被包圍在中間,他們一直唱這歌,我們一直在拍照,似乎相安無事,走到小路的盡頭,公路就在前面不遠的時候,這些孩子將我們圍住,再次伸手要錢,我們說剛才聽歌不是給過你們了嗎,孩子的回答頓時讓我大腦充血。他們理所當然的回答,那個錢是給了的,但剛剛我們一路上唱的歌你們不也是聽到了嗎,所以這歌的錢還沒給呢!我們幾個大人跟孩子就因為“聽歌費”起了爭執(zhí),引來了附近的一些村民,自然是維護小孩子了,我們實在是覺得被天真幼稚的孩童給“放了血”心里憤憤,但強龍難壓地頭蛇,只有給錢了事!endprint
此事至今想起了仍覺得難過,不是為多給的幾塊冤枉錢,而是覺得怎么原本那么美妙的歌聲如今竟然添加了這么多的“佐料”。讓我想起黃土高原極擅長剪紙的“剪花娘子”庫淑蘭老人。只要是“公家人”要看她剪花,或拍她的剪紙作品,她就向人要錢,她說:“我為什么剪花?給后人留個念想嘛!我剪得好不好?好看地很嘛!你們公家人都說好.我剪了那么多花花留給公家,留給后人看,得有個地方擺嘛。以后我死了,你再來看花花,沒個廟你到哪里去看?‘[2]老人家是擔心,擔心自己死后剪的漂亮的花花被人遺忘,擔心這幾千年在鄉(xiāng)間留下了的手藝就無人傳承,怕融合了幾代、幾十代思想與智慧的文化家底被后人踐踏。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親自建一座自己的剪紙藝術展覽館,把這古老的藝術儲存起來。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罷了。多么質樸的老人,她根本沒有任何的自私與功力心。與粘著我要“聽歌費”的孩子比起來,不知道要純潔多少!孩子懂得什么,還不是周圍的人和事影響了他們。同為生活在社會最基層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藝術,同受大家的喜愛,一個成為了發(fā)家致富的“精神產品”,一個卻成為了慰藉人心靈的“精神膏藥”。
令人深省的是,我們的傳統(tǒng)藝術真如庫淑蘭老人所想的,建立一個展覽館就可以把這千年的文化留個后人了嗎?顯然這是老人單純的想法,對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保護、傳承與演進必須通過系列的措施,調動全民族、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完成。
二、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當代的保護、傳承與演進
信息時代已經(jīng)代替了傳統(tǒng)的農耕時代,社會的轉型導致民間傳統(tǒng)藝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沖擊,傳統(tǒng)民間藝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西風東進,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價值觀都隨著國際化的進程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之在文革期間“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等形式對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破壞,使我們傳統(tǒng)的文化血脈幾近干涸。挽救優(yōu)秀傳統(tǒng)民間藝術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第一, 充分調動各地文化館、鄉(xiāng)村文化站等政府文化機構收集整理民間藝術。第二, 對從事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及生產的藝人、單位給予扶持和投入。第三,完善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理論建設工作,使之成為系統(tǒng)的學科。第四,以集體傳承代替?zhèn)€人傳承,在各類學校開設傳統(tǒng)民間藝術課程。[4]第五, 專家導向,而非民眾導向,正確引導民間藝術在當下轉型。第六, 以旅游景區(qū)為依托,民間藝術市場化、國際化,促成民間藝術語言的現(xiàn)代化。第七,堅守藝術追求,構建核心價值體系[3],演進量力而行,傳承勢在必行。
我國政府近年來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對傳統(tǒng)民間藝術也給予了一定的幫助。在粗淺的認識層面,廣大民眾也越來越覺得民族的東西不再是“擺不上臺面”的“耍玩意兒”。所以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弘揚民族藝術,延續(xù)中華文脈”不再是一句口號。反之,社會文明的轉型風馳電掣,民間藝術如果依然停滯不前,那么,保護與發(fā)展傳統(tǒng)民間藝術就成為了一句空話。只有將保護、傳承、演進形成嚴密的鏈條,才可以使傳統(tǒng)民間藝術在任何時期都能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呂勝中.再見傳統(tǒng)[J].博覽群書,2001,(09).36—37.
[2]呂勝中.女紅記憶[J].中華手工,2007,(04).30-31.
[3]唐家路.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tài)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徐鴻平.衰退與傳承———試論當代新疆維吾爾族民間藝術的發(fā)展[J]2007,(04).37-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