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文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fā),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有效課堂教學。
一、有效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有效備課
備課對新教師來說很重要,因為新教師不但對教材不熟,有時上起課來語言也很生硬,所以必須親自手寫教案,理解教案,才有利于新教師的成長。當然,我們可以善于利用教學資源,也可以向老教師學習,這樣既節(jié)約備課時間,又使教學具有實效性。
2.有效引導
要引導學生富有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體現學生個體的獨立性。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
3.有效交流互動
案例分析:一位老師上公開課,他將學生有的按高矮分成一組,有的按成績好壞分成一組……上課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討論,于是下面就“嗡嗡”地說了起來,過一會兒,老師提學生站起來交流,有學生說:“我認為……”“我發(fā)現……”請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闡述這一現象。
我認為這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假合作、假互動,他并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無論上什么課,在分組的時候,都要做到好、中、差兼顧。在互動中,往往有許多不可預見的新的問題在課堂中出現,這就必須依靠教師的積極引導,保護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欲望。
4.有效鞏固練習
通過對開放性作業(yè)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廣泛獲取信息,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例如:小紅用8元錢買了4個作業(yè)本,如果買10個,需要多少錢呢?要求學生用兩種方法來解答:(1)先求單價,再求總錢數;(2)運用正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思考這兩種方法時,自然而然就拓寬了思維活動的空間。
二、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實現條件和途徑
1.轉變教學理念
新課程理念要求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因此,數學教學活動的素材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學生必須進行角色轉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2.深入鉆研教材,優(yōu)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一項“基礎工程”。
(1)全面、具體、恰當地確定教學目標
所謂全面,就是對知識與能力,智育與德育全面兼顧。例如: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通過直觀演示、實際操作,使學生從感性上初步認識分數,而不給分數下定義,分數的大小比較只是看圖比較,分數的計算,也只是簡單的同分母加減。五年級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才系統(tǒng)、全面、規(guī)范地給出定義,推導性質,歸納計算法則。
(2)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注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
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進行的,所以教師必須抓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比的基本性質》這一課,通過3:5=3÷5引導學生復習前面學習的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接著讓學生回憶在除法和分數中各學過一個什么性質,然后設問:“既然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系的聯系,同學們猜想一下,在比中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性質?你能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嗎?”此時,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很快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
3.運用好圖示教學
圖示教學具有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學生形成深刻的表象,克服數學學習中的思維障礙。數學課運用好圖示教學必須把握好以下兩個要點:
(1)把握圖示的運用時機
當教學過程中,構成數學知識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矛盾關系出現時,便是時機。例如:分數意義中的單位“1”是比較抽象的一個概念,教師可在學生對分數獲得較清晰的表象基礎上,把一件物品、一堆蘋果、一班學生等抽象為單位“1”。教師抓住時機,用圖示加以比較,學生的思維就會豁然開朗了。
(2)把握圖示的展現形式
圖示的展現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效果。(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來決定。如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弱,宜用色彩鮮艷的實物圖;反之,高年級可用線段圖。(2)根據教材知識的自身特點來定。如辨別整除與除盡關系時,宜用韋恩圖表示其從屬關系;分析一般應用題可用“網狀圖”來反應數量間的關系。這樣,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隨著新課程理念的發(fā)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了一個戰(zhàn)略性問題,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處理好創(chuàng)新與繼承的關系,潛心鉆研,勇于探索,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世.天津教育.天津教育雜志社,2006(2):38-39.
2.孫玉.發(fā)展性評價的現實意義.延邊學院學報,2008.3.
3.秦剛天.淺談我國農業(yè)科技與教育.信天學院學報,2005.3.
4.張祖忻,朱純,胡頌華.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5.劉曉枚.小學數學教學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劉鳳翥.小學數學教學與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浮來春小學)endprint